当下黑色幽默影片中陌生化叙事的美学意蕴

2011-11-16 12:43柴冬冬
电影评介 2011年24期
关键词:黑色幽默陌生化文本

一、黑色幽默影片与“陌生化”理论

黑色幽默电影不同于一般的喜剧电影,“黑色幽默在影像表现上主要体现为一种风格化的追求,它调动电影媒介所特有的各种视听元素,旨在营造一种‘既阴森可怕又滑稽可笑的基调’;而其深层结构又往往包含着一种悖论性的荒诞内核,它使你陷入理性的困境而备感滑稽。”[1]随着时代的发展,黑色幽默电影的叙事素材、叙事策略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可以说,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下,黑色幽默电影在吸收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素材,来为自己的叙事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无论是无厘头式喜剧,还是传统的悬疑、动作大片,都成了其吸取灵感的源泉。但纵观这些叙事手段我们会发现,“陌生化”可以说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对电影制作者来说,“陌生化”不仅可以增强影片的新奇感,而且可以创造出一种间离化的效果,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引起观众的共鸣。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简而言之,“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方式的艺术程序。通过这种程序,原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毫无新鲜感可言的事物,就会焕然一新,变得异乎寻常,鲜明可感,从而引起人们的关心和专注,使审美主体重新回到对事物原初感知的震颤瞬间。不仅如此,在消除“陌生”之后,接受者往往会达到对事物更高一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电影作为一种被观众体验和感觉的艺术形式,“陌生化”理论无论是对电影创作者来讲还是对观众来讲,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陌生化”在黑色幽默电影中的传达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语言(影像、人物、音响)的变异,结构的反常化及时空的难化。总之,电影中的一切元素都可以通过一种“陌生化”的途径,来实现其与众不同的意义,进而为强化影片的思想内涵服务。近年来,具有浓郁黑色幽默色彩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等影片就经常采用影坛少见的多线索并置+时空措置+巧合叙事+反逻辑的语言(台词和音响)等既带有前现代特征,又带有后现代意味的相互交叉、拼贴的叙事手段,来表现疯狂、荒诞的悲喜风格。又如,在姜文导演的带有黑色幽默式悲喜风格的影片《让子弹飞》中,无论是紧凑的叙事风格(高速的剪辑、频繁的对切镜头、简化的人物语言),还是影片的画面构图(西洋化的南部中国、赤裸着上身的鹅城百姓,马和列车的荒诞组合)等叙事策略,都一反观众的正常接受习惯,在带来新鲜感的同时,时时刻刻牵动着观众的思绪,引导着观众去体验、融入影片,进而领悟其中的深刻内涵。

可以说,在当下的黑色幽默剧作中,创作者总是绞尽脑汁地打破观众的接受定向,以一种“陌生化”的方式来强化观众对影片悲喜风格和主题内涵的认识与思考。换句话说,陌生化叙事实质上强调的是增加感受难度、延长感受时间的艺术过程的重要性,只有在这个过程之中观众才会充分体验到电影所要表达的内在黑色幽默意蕴。由此看来,陌生化叙事在黑色幽默影片中营造了重要的审美意蕴。

二、陌生化叙事的美学意蕴

(一)审美直觉的新奇性

电影作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大特征就是其感性直观性。只要具备基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正常的观影行动就能进行。然而,这既是电影的长处所在,又是其劣势所在。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电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样式体系。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各个片种蓬勃发展,那种在电影早期由于新片种所带来的全新的画面新鲜感,早已不复存在了。在泛审美化的今天,如何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创造出迥然不同的电影语言来吸引观众,成为电影创作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黑色幽默电影所采用的这种“陌生化”的叙事手段,就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审美直觉的新奇感。审美直觉是艺术鉴赏活动的开始。它强调的是一种对审美对象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其特点是直观性和直接性。“陌生化”就是要打破常规,阻碍、延长审美活动,其首要的结果就是带来一种直觉体验的新奇感。黑格尔就特别强调新奇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艺术观照,宗教观照(无宁说二者的统一)乃至于科学研究一般都起于惊奇感。”[2];人能被具有惊奇感的自然事物所撼动,并且能在这些事物里重新发现自己,发现思想和理性。黑色幽默电影通过语言的变异、结构的反常化、时空的难化等诸种陌生化的叙事手段,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艺术初感”。使观众刹那间忘却了一切,聚精会神的观赏影片,全身心的投入审美愉悦之中。也只有如此,观众才会在这种悲喜交加的黑色幽默中发现“思想和理性”,领悟影片的荒诞内核。

(二)审美体验的对话性

在巴赫金的复调式对话理论中,作者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一种“严格实行和贯彻始终的对话性”关系。但在接受美学看来,这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也体现在接受者与文本之间。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由文本和读者两部分组成,它存在于文本和阅读之间。也就是说,在阅读与文本的交流活动中作品才存在。这实质上强调的也是一种审美体验的交流、对话特性。在伊瑟尔看来,这种体验交流的展开,是因为一种“文本的召唤结构”存在。在此之中存在着某种空白或未定的东西,它们召唤着读者去阅读。在这里,“本文与读者的关系是一种相互提问和回答的关系。读者的阅读本身就是不断的向本文提问,而本文不断以自身世界的丰富性回答读者的问题,显现、展开、改变、超越读者的问题视野。同时本文作为等待解释的对象,又意味着向读者(批评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读者的每一次阅读本文,就是理解本文这个大问题,并对之做出回答。”[3]同理,在黑色幽默电影中,陌生化叙事在带来审美新奇感的同时,也建构了一种“召唤结构”。这种充满未定性与空白性的结构引导观众去积极进入电影所建构的形象世界,并与影片文本展开提问与回答。整个观影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交融互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观众与影片文本世界展开交流,在相互对话中各自的意义得以显现。正像伽达默尔所认为的,艺术作品不是一个摆在那儿的东西,它存在于意义的显现和理解活动之中。

(三)审美效果的反思性

强烈而鲜明的反思性可以说是黑色幽默电影不同于一般喜剧电影的最重要的特征。约瑟夫•海勒曾说过“我要人们先开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以恐惧的心理回顾他们所笑过的一切”[4]。观众走出电影院,总比进去的时候深刻一些。黑色幽默电影把悲剧的内容用喜剧的形式加以处理,把痛苦和不幸当成了玩笑的对象,嘲笑丑恶、疯狂、变态、不幸和荒谬。而陌生化叙事,恰恰就成为制造和强化这种反思效果的有力武器。通过形形色色的“陌生化”手段,黑色幽默在电影中得到更好的展现,观众的固有期待视野被打破,在积极的对话理解中,获得新的更高一层的理解。观众被陌生化叙事所带来的新奇感所吸引,进入与影片的交流对话的审美体验中,开始了对影片的理解。当这个活动结束之后,观众往往会读出影片之外的深层的东西,这时对影片的反思活动就由此开始了。可以说,正是这种陌生化叙事,才会产生审美过程完结之后所带来的审美效果上的强烈反思性。

电影往往喜欢用特写镜头创造惊奇之感和表达思想内涵,进而引起观众的反思。巴拉兹•贝拉认为:“优秀的特写都是富有抒情味的,它们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5]《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的一部带有浓厚悲喜风格的黑色幽默影片,该片末尾一段就使用了一组特色十足的“陌生化”特写镜头。马大三以“违背停战罪”被处以极刑,临刑前马大三发出令人心寒的长嚎。随后一个极具新奇感的特写镜头把观众从长时间的观影疲劳中解救出来:身首异处的马大三竟然睁开了被鲜血模糊的双眼,这立刻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初感”。此时马大三成为镜头的视角,观众的视野也随着镜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当我们看到马大三的视野转向自己精心照看半年之久、正在擦拭军刀的花屋小三郎,而且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时,细心的观众就开始领会到了其中的讽刺意味。影片其实是在此设置了一个提问:为什么已死的大三还会微微一笑,这个能指的所指何在?它召唤着观众积极进入文本世界。此时观众的接受心境开始发生转变,情感迅速移入影片之中,通过想象与文本展开对话和交流,解除心中的疑惑。而影片接下来所呈现的就开始回答观众的问题了。从始至终的黑白影像在马大三被砍下头颅的眼中转换成鲜艳的血红色。镜头从马大三的视角移出,摄影机再一次成为观看者,进而给马大三的头以特写。回顾整个行刑过程,周围无数围观的中国人“欣赏”着马大三的死:一位“看客”忽然从高处滑下,一头肥猪从小门冲出来拱起一名国军,引得在场的民众大笑;有人认为,将此事编成拿人的段子肯定会大受欢迎。这一情节的巧妙安排,完全解构了审判的庄严性,审判场变成了游戏、戏谑的空间,荒诞感十足。这给观众带来强烈的震撼,使它们前两个小时数次笑场并一直保持的轻松心态,顿时变得凝重起来。正像巴拉兹•贝拉说的,优秀的特写镜头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鬼子来了》“将反省的锋利解剖刀伸向民族心灵深处的同时,也在辛辣的嘲讽中剥光了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外衣, 其左右开弓的双重拷问使影片成为中日民族性的黑色寓言。”[6]这种陌生感十足的特写镜头,使观众内心开始了观影之后的强烈反思,而这也是黑色幽默喜剧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一句话,在“陌生化”的作用下,经由新奇—对话—反思的过程,电影建构了一个互动空间,在这个空间中观众与文本展开交流与对话,各自的价值就在此之中显现出来了。

三、结语

不可否认,透过陌生化叙事,黑色幽默电影的特色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主题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也能以最具吸引性的方式引导观众对影片的精神内核进行领悟。由此,“陌生化”确实是当下黑色幽默电影的一个十分鲜明的叙事特征。它不但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满足了观众的观影心理,让观众更好的融入影片,而且也是多元文化时代电影创作者提高影片艺术水准,进行创新的一个重要策略。但是,这种陌生化叙事的运用不能过于泛滥。电影过于新奇,有时就会完全超出观众的期待视野,致使观众无法接受。陌生的熟悉和熟悉的陌生才是观众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也只有如此,“陌生化”才会得到其应有的审美价值。

注释

[1]修倜.当代中国电影中的黑色幽默[J].电影艺术,2005年第1期.

[2]黑格尔.美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22页.

[3]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117页.

[4]宋德发.黑色幽默的前世今生[J].世界文化,2008年第1期.

[5]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45页.

[6]马潇.迎刃而上的悲喜剧——姜文《鬼子来了》互文、隐喻与及其他[J].齐鲁艺苑,201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黑色幽默陌生化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黑色幽默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黑色幽默及其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影响分析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