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影视荧屏掀起了一股“帝王戏”热潮,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和《传奇皇帝朱元璋》等。与同时期其他题材的电视剧相比,帝王戏可以说是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影视作品之所以青睐帝王宫廷的历史题材,当然首先是由于电视连续剧这种现代新型艺术形式具有相当的长度,可以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另一方面也由于这些以往曾经充满神秘感和遥不可及的帝王生活更能够极大地满足广大平民受众的欣赏趣味和接受心理①。在诸多“帝王戏”中,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堪称集其大成并且艺术上最为精湛的经典之作。关于该剧的影视评论有很多,本文着重从帝王形象塑造以及帝王戏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两个角度进行简单评述。
《康熙王朝》取材于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一个太平盛世,其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是被称为“千古一帝”的杰出帝王——康熙。《康熙王朝》这部气势恢宏的历史剧,以其画面自然、历史真实、人物丰满和思想深刻等方面给了观众艺术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然而,该剧最值得称道的是,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模型——成长模型和社会环境模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生动、真实的帝王形象。
1、 成长模型
成长模型也可以称作有机生长模型。以该模型塑造的皇帝形象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人主体,来到受众中间。他们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人生各个时期的诸多烦恼。这样的模型塑造,会让观众隐约看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贵为君王也有如许烦恼,更何况我辈平民乎。
《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就是康熙皇帝的成长史,康熙的人生历程贯穿始终。电视剧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刻画了少年康熙、青年康熙、中年及老年康熙等几个不同时间段的性格。人物性格的刻画离不开历史,少年康熙的机智与聪慧、青年康熙的果敢与冲动、中年康熙的魄力与沉稳、老年康熙的达练与忧郁。
童年时期的康熙,就是一个三阿哥,淘气、顽皮,非常聪颖,看到魏东亭为自己受过,会感到难过,劝说自己的师傅不要再打了;会在皇子的廷试中脱颖而出,反驳自己的父亲,强调满人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性等等;既表现出原本属于孩子的天真善良,也显露出即将成为一代帝王的才华。
少年时代的康熙,尚未亲政,他会像普通孩童一样,厌学、不喜欢自己的老师;向自己的祖母撒娇,要求换老师。也会在摔倒的时候,抱怨那高高的门槛,扬言要将其锯掉。那时的康熙,有着一般少年的任性和幼稚。
青壮年时代的康熙,也像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老师伍次友以匿名身份交往时,因伍次友提到自己的祖母而大怒;喜欢苏麻喇姑,在自己成亲时,问苏麻喇姑想不想做皇后;也会在得知吴三桂欺骗了自己的时候,流下眼泪。
老年时代的康熙,听到自己的祖母去世,也会有昏过去的举动,即使是一代帝王,即使心肠再硬,也禁不住年老与情绪的波动。
康熙的一生是成长的一生,正如康熙自己所说:“朕也没当过皇上。”不是谁都当过皇上的,不是谁都会当皇上的,这一切,都需要去学习,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电视剧中,康熙的一生,是无憾的一生。
2、 社会环境模型
社会环境模型也可称作无机模型,它是促使个体成长的外在因素;这些因素催化着一个人快速而异常地成长。在该模型塑造中,一个16岁的孩子,会拥有66岁的心态。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成长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不一样的人生,就如乱世出枭雄。康熙不是一个平民的孩子,注定了他有别于普通人的成长道路。
童年时代的康熙就要“朝起早、夜眠迟”地学习很多知识,以至于康熙廷试受赏之后,最想做的事就是好好睡上一觉。对于普通孩子而言,睡觉是一件多么稀松平常的事情;然而对于康熙,为得到父王赏赐,免受各种惩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睡觉便成为奢侈的事情。这种无机的生长环境还包括,一生下来就很少见到自己的母亲,每天要不停的学习,小小孩童就要被清规戒律捆绑,学着去做皇上。社会环境像激素一样,催化着小康熙。他经历了自己父亲的变故,经历登基。每一次的变故,都使康熙成长而最终成为一代帝王。
少年时代的康熙,成长的更为迅速,并学会在成长中积累经验。第一,与大臣鳌拜的斗争要以牙还牙:你杀了我的侍从,我就要惩治你的义子。第二,经受打击:康熙的年轻气盛让苏克沙哈白白地成为了牺牲品,这对康熙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第三,积累经验:康熙迅速地学会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的简易道理,所以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况,他也会想到用朱国治来换取朝廷两年的太平。于是他变化了:不再是苏麻喇姑眼里那个弟弟,而是变得敏感多疑,在除鳌拜的时候,连自己的发小魏东亭都会派人去监视。是什么让康熙如此?显而易见,是那个变革的时代,是那个冷血无情的皇宫生活,让康熙变得无人可信。
青壮年时期的康熙,经历了平叛三藩,开始变得不再浮躁,更加老成。他开始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来慢慢调和。他也开始明白要权衡利弊,恩威并施,不管不顾心爱女儿的幸福安危,将其嫁给自己即将要灭掉的葛尔丹。
老年时期的康熙更是决绝,经过大半生的戎马洗礼,朝廷内斗,康熙已经可以坐在大帐之内,处变不惊的指挥自己的将士,向世人宣告他还没有年老,他还有勃勃雄心与凌云壮志。康熙也可以冷酷无情的将自己曾经宠爱的容妃贬去做宫奴,正如容妃所言,康熙变得越来越多疑。
其实,不一定是康熙心甘情愿变成这样,而是环境逼的康熙不得不这样做。正如康熙自己所言,感谢自己的政敌,是他们逼得他建立了这番丰功伟业。最后,年迈的康熙在自己的皇位上驾崩了,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康熙的一生是值得后世景仰的一生,是值得后世学习的一生,铲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中华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一部二十四史成了中国影视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从题材上讲,帝王戏本来就是大众艺术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帝王戏在电视荧屏上层出不穷,这决不是一个有关题材选择的简单问题,从其根本上和深层的意义上说,是一个文化问题,一个当代的大众的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问题,一个反映出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并从而染指我们民族性格中的某一侧面的特质意识与观念形态的问题②。
包括帝王戏在内的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从来都是从当代人的现实感受出发,并自觉不自觉地融进了人们今天的思想、意识和观念③。只有赋予特殊的历史人物(皇帝、明君、圣主)以现代意识,才能使历史人物在电视屏幕中活跃起来④。在创作过程中,主创者不可避免地也是无法掩盖地将其精神状况和思想意识在影视作品中投射与流露,进行客观化程度颇高的借古说今,以古喻今,借古鉴今⑤。而这种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可以引发人们的文化怀旧情怀。现实生活限制了作家关于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历史剧往往能够很自然地被人们作为现实的烛照,后人通常以现实的意识和观念串接重大的历史事件,勾勒出大体的历史轮廓,激活民族记忆,引起当下共鸣⑥。
影视艺术创作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帝王题材呢?米歇尔•福柯为我们提供了简洁的答案,“历史的叙述,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因此,我们要从时代文化背景中寻找帝王戏特别受青睐的理由。帝王戏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在当下各种娱乐花样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能够常盛不衰,说明其艺术的话语形态或叙事策略吻合观众的视觉消费心理,契合大众的文化期待⑦。也有学者认为其中更深刻的内在原因是帝王戏与中国观众之间的审美距离特别接近,这种审美距离主要是指内容上的,更确切地说,是指精神层面上的⑧。可以说,铺天盖地的帝王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人民大众内在的心理需求。
1、 寄托英雄情结与民族复兴的渴望
我们首先探究一下《康熙王朝》的拍摄和上映年代,即讲述话语的年代。《康熙王朝》的拍摄始于2000年2月,上映于2001年11月。这段时期的中国人不会忘记申奥成功的喜悦,也不会忘记加入WTO的激动,更不会忘记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成功举行的骄傲。刚刚走过半个世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又迎来了新的世纪(2000年)。在新世纪的开头(2001年),就取得了让人们欣慰的成就,这让话语讲述者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渴望:为那些促成中华崛起的“英雄们”唱一曲赞歌。
帝王题材大戏往往追求对史诗气派的向往,帝王在构造国家或民族的英雄史诗叙事中,的确具有某种难以置换的基础性作用⑨。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是具有英雄主义气概的一代帝王,心忧天下,爱民如子,鞠躬尽瘁,励精图治,凭其个人才智把大清江山治理得国运昌盛,天下太平。我们的话语讲述者渴望在我们的当今时代也能出现这样的英雄或英雄群体,领导全体人民振奋精神、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崭新的面孔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不会忘记,“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在顺利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任务后,于1月16日19时22分成功着陆”。我们也不会忘记,“2001年7月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我们不会忘记,“2001年7月17日 ,以胡锦涛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飞抵拉萨,参加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活动”。我们也不会忘记,2001年10月9日 ,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⑩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也是在位时间最长、最成功的帝王之一。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在发展农业生产、平定内乱和抗击沙俄入侵等方面,都立下了非凡的功绩。康熙统治时期使中国步入了繁荣昌盛的时代。而我们当代人青睐《康熙王朝》这一类的帝王戏,寄托的是人们对于英雄回归和民族崛起的渴望,期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寄托盛世渴望
《康熙王朝》讲述的年代是一个繁荣昌盛的盛世年代,反映出我们的话语讲话者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在中国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几个被称作盛世的历史时期,比如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等。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的时期[11]。从成长模型来说,我们的国家经历了50年的沧桑与剧变,才有今天的繁荣昌盛,但是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盛世时期。我们记得很清楚的是2001年的“法轮功”怂恿下的天安门集体自焚事件。我们还清楚地记得“2001年4月1日, 美国EP-3-型军用侦察机违反飞行规则在我国海南岛东南上空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中方飞行员王伟牺牲,又未经许可擅自闯入中国领空,降落在海南陵水机场。”
我们渴望太平盛世,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都很强大的盛世。我们渴望政治清明,一个没有贪官污吏的年代。我们渴望军事和外交的强大,可以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台湾的真正回归。我们渴望文化的繁荣,渴望海外的游子们能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渴望和平,绝不允许任何国家侵犯我国的领土和干涉我国的内政。我们渴望再创造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盛世……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年纪轻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遭遇着成长的痛苦,面临着改革的困难,受阻于国际政治风云的变幻,摆在我们面前的民族崛起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华夏子孙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对盛世的渴望转化为一种民族振兴的动力。在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中,在“盛世”的影像缅怀中,不虚美、不隐恶、正道直言的史笔精神,或许是我们面对帝王戏的应有态度[12]。
“帝王戏”虽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轰轰烈烈地占领了市场,占领了收视率,但是,其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 有歌功颂德之嫌
“帝王戏”在其讲述话语的时候,过度的表达对于盛世的渴望,对于英雄情结及民族精神的崛起渴望,过度地美化封建帝王形象及讴歌他们的英勇事迹,以至于有一种为现世及现实歌功颂德之嫌疑。例如,康熙在“千叟宴会”上总结自己的一生取得了什么丰功伟绩,这明显是歌功颂德之笔,为一些批评家们所不齿,这里不再过多赘述。
2、有为现实开脱之嫌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说自己明白为什么皇上总会杀人了,因为总有人想杀皇上,这是明显的为现实开脱的言辞。难道就因为有人想杀你,你就得杀人吗?杀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吗?“都说当家难,当皇帝更难”,难道就因为难就可以不变法,不改革了么?这是明显的为当局者开脱之词。在改剧快结束的时候,容妃说康熙是有自己的难处,他心里比谁都苦,比谁都痛,这更是明显的开脱之词:难道康熙对容妃的冷血无情就换回了阿哥们的不宫斗,不争皇位了么?该来的还是会来的,不解决的事情单单责备他人也是避免不了的。
总之,帝王戏通过再现中国古代帝王波澜壮阔的一生经历及成就霸业的豪情壮志,影射了当代中国的现世和现实问题,间接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英雄主义精神回归的期待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渴望。
①郝雨,邢虹文:评电视剧《康熙王朝》[J],《电视研究》,2002年,第3期。
②③⑤钟友循:《帝王戏与平民戏——近期电视剧创作中的两大热点透视》[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 1 期 。
④⑥⑦陈力君:《家国设置模式的审视与反思—电视剧帝王戏的一种解读》[J],《中国电视》,2006年,第5期。
⑧金岱:《审美距离与大众文化的位置—近年来大众文化个案分析及其一般性结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⑨[12]赵彤:《静观帝王题材电视剧热》[J],《当代电视》,2007年,第4期。
⑩中国共产党新闻,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4/4416177.html
[11]孙家洲:汉武盛世的历史透 视,h t t p://w e n k u.b a i d u.c o m/view/4819974d852458fb770b56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