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叶婷婷
HSK 在马来西亚的考点是由马来西亚董教总①朱亚荣(2006)马来西亚董教总是非营利的民间教育机构,也是推动争取各民族语文教育公平合理地位、具有“社会运动”性质的民间组织。董教总是“董总”与“教总”的合称(即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和华校教师总会,他在马来西亚民间被称为“马来西亚第二教育部”)。董教总教育中心本着“推广华语文的应用,促进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的宗旨,弘扬中华文化,积极配合国内需求,举办各种长短期课程,同时也创办以华文作为媒介语的大专院校——新纪元学院。承办的。马来西亚董教总是马来西亚华文学校和华文教育的领导机构。1994年,董教总组团前往新加坡访问该国HSK 承办单位——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向该会HSK 负责人卢绍昌教授了解承办HSK 的途径、历程及经验,并开始着手进行筹备工作。1994年9月成立“董教总教育中心汉语水平考试组”,积极联系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成立HSK 在马来西亚的考点,并邀请HSK 办公室委派代表莅临马来西亚一些主要城市进行巡回介绍。1994年12月6日,董教总时任主席郭全强和汉办教学业务部主任杨国章共同签署了承办HSK 的协议书。1995年3月,马来西亚正式举办了第一届HSK,至今已经办了16 次。最初HSK 在每年3月份与8月份各举办一次考试。后来由于考生人数不理想,改成每年5月中旬只举办一次考试。
2004年,汉办通过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致函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简称董总),免除马来西亚60 所华人独立中学(简称独中)②华人独立中学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事业的主要基地,全国有60 所。东马有37 所,西马有23 所。汉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学生来源于主要以汉语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华文小学。独中开设的课程2/3 与中国相同,尤其是华语课,多是参照中国的语文课本制定的。独中的老师,或从中国大陆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等名校学成归来,或从中国台湾的各大学毕业,都拥有较高的中文水平。HSK 证明,凡毕业于华文独立中学并参加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或技职科统一考试合格的独中生③在华人独立中学的学生。马来西亚的独中生人数逐年增长,2009 突破了6 万人。,到中国大学就读可以免考HSK。
一直以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东南亚乃至全世界均处在领先地位,是除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外唯一具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专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009)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考察报告,引自侨务工作研究网。。华人占马来西亚总人数的24%,约有600 万人。马来西亚与中国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现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好时期,也是汉语推广重要的机遇期。本文探讨了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马来西亚人民对汉语学习的态度及对HSK 考试的态度,主要针对马来西亚的HSK 考生中非华裔(如马来族、印度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考生人数等问题进行了调研,着重分析了马来西亚HSK 历届考生人数、考生类别及考生报考目的等情况,并进一步调查马来族大学生对HSK 的态度,最后笔者对HSK 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马来西亚的推广问题上总结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马来西亚报考HSK 的考生多集中在初中等级和高等级,而基础等级的考生人数最少。根据董教总教育中心提供的历届考生报考数据(见表1),历年HSK 的考生人数,最少的一年只有29 人,最多的一年有292 人。从报考总人数来看,报考HSK 初中等级的考生人数是948人,报考HSK 高级的考生人数是636 人,而基础等级考生的报考人数却只有286 人。2009年HSK 初中等级的考生报考人数是HSK 高级报考人数的三倍,创下历届最多考生报考记录。从HSK 各级考试的总及格率来看,初中等级的及格率最高,为92.40%,高等级的及格率是87.74%,而基础等级的及格率最低,为87.06%(请参考表1)。
调查发现,最初五年(1995—2000)的HSK 考生人数每年不足100 人,最多是97 人,最少为29 人。通过对这五年有关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个现象:第一,没有考生报考基础等级,第二,报考高等级的考生人数比初中等级的人数多。调查分析还显示,在这五年里,初中等级的及格率是100%,高等级的及格率最高是95%,最低则为85%。据统计,最初五年(1995—2000)报考HSK 的考生绝大部分是当地的独中生。这也说明独中生普遍都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
表1 ①表1、表2、表3 资料摘录并整理自董教总教育中心。:马来西亚HSK 历届(1995—2009)考生人数和及格率
(续表)
马来西亚HSK 考试的考生类别是多元化的。表2 是最近两年(2008、2009年)的HSK 考生类别,主要针对考生的国籍来分析。调查发现,共有10 个不同国家的考生参加马来西亚HSK 考试,这些不同国家的考生多为外国留学生和来马来西亚工作者。
调查分析显示,华裔和非华裔(主要是马来族)的报考情况有很大的差距。从各个级别来看,华裔考生人数均比非华裔考生多。两年来各个等级的华裔考生人数均有增长,其中基础等级的考生人数从2008年的13 人增至2009年的30 人,初中等级阶段的考生人数从2008年的57 人增加到2009年的77 人,而高等级的人数则从40 人增至48 人。非华裔的考生人数在基础等级中也从2008年的15 人增加到2009年的20 人。但在初、中等级阶段,非华裔考生却有下降的现象,从7 人降至4 人。而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有非华裔考生报考高等级,这个现象是值得关注的。
调查还发现,在马来西亚报考HSK 的外国考生人数比当地非华裔考生报考人数多,其中以韩国考生人数居冠。韩国考生在2008年报考初中级的人数是22 人,2009年人数增至35人。分析结果显示:韩国、泰国及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三个国家的考生人数多集中在初中等级。而马来西亚非华裔考生报考人数却以报考基础等级居多。由此可见,马来西亚非华裔考生无论是在人数或水平方面远远不及韩国、泰国和印尼的考生。对马来西亚报考HSK的外国考生类别分析之后,笔者发现:1.在马来西亚报考HSK 的泰国和印尼的考生大部分是在马来西亚华人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报读的留学生。2.在马来西亚,韩国考生人数比其他国家的都多,笔者分析其中原因之一是由于韩国是继中国和以色列之后第三个拥有众多海外侨民的国家(张西平,2008)。目前,韩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100 万,在韩国的300 多所大学中,至今已有三分之二的大学开设了中文课①李勇强(2009)全球汉语教学总会2009年发展研讨会在沪召开,引自教育人生网。。韩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潮也传到了马来西亚的韩国侨民中来。
表2:2008—2009 汉语水平考试(HSK)在马来西亚的考生类别
据调查显示,考生的考试目的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1.马来西亚超过一半的考生人数是为了测试自己的汉语程度而报考HSK 的。马来西亚教育体系中(不包括华人独立中学在内)对学生汉语程度的测试也有自己的等级标准:分为初级教育文凭(PMR)的华文程度、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的华文程度及高级教育文凭(STPM)的华文程度。除了独中生,很多华裔学生在参加了当地各个等级标准的考试后,为了进一步测试自己的汉语程度而报考HSK,他们主要报考HSK 的初中等级和高等级。表3 的数据显示,2008年以测试自己汉语程度为目的的考生有118 人,到2009年增加了46 人,达到164 人。
表3:马来西亚2008—2009年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生报考目的
2.另外,为了到中国深造而报考HSK 的人数亦有增长的迹象。在2008年以来中国学习为目的的考生有71 人(33.80%),2009年人数增至103 人(35.27%)。近年来,大多数考生报考HSK 是为了到中国学习。根据董教总资料显示,2004年,赴中国留学的学生总数只有841人,而2008年则高达1 800 人,堪称“大跃进”。马来西亚东方新闻网报道,到2009年,来中国留学的马来西亚学生人数已达2 800 人,增速可谓惊人。目前,马来西亚来华留学生人数在中国总留学生人数中排名第十三位。据了解,中国政府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大幅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从2008年到2010年的三年间,每年增设3 000 名左右①夏俊(2008年7月7日)来华留学生人数已突破19 万,每年以3 000 的数字增加,解放日报。。目前来华留学人数已突破20 万人,到2010年底有2 万名来华留学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因此,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考生为了到中国留学而报考HSK,尤其是HSK 的高等级考试。
3.此外,为了就业而参与HSK 的人数最少,究其原因是马来西亚的国营或私营的工作单位与机构目前在招聘时并无需通过HSK 的要求。从相关资料来看,以就业为目的的考生绝大部分为当地私立幼教中心的老师。由此看来,当地一些私立的幼教中心在招聘汉语教师时,会逐渐开始参考HSK 的证书。
4.还有其他少数考生报考的原因是为了兴趣以及自我提高。
从上文的表2 中,我们可以看出马来西亚非华裔报考HSK 的人寥寥无几。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原因,笔者做了一项小型调查研究。调查内容主要是针对非华裔对学习汉语和对HSK的态度与看法的研究。所调查的大学是玛拉工艺大学总校。玛拉工艺大学是一所专门为马来族培养人才的大学,以提高马来族的经济地位,因此学生90%以上都是马来族。并且此大学是马来西亚所有大学中开设汉语班最多的大学,也是马来族大学生选修汉语课最多的大学。该大学总校选修汉语的马来族大学生每个学期就有8000 名(庄兴发,刘香伦2006)。在这所拥有众多非华裔汉语学习者的大学中做调查,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大多数非华裔对HSK 的态度与看法。调查方法是在该大学总校的本科生一年级的汉语零起点班抽样选取50 名马来族大学生来做调查。调查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资料,第二部分是调查马来族大学生对学习汉语的态度与看法,最后一个部分则调查非华裔学生对HSK 的态度与看法。
为了重点研究非华裔对HSK 的态度与看法,本文只对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参阅表4),有47 名(约占调查总数94%)学生,完全不知道也没有听说过HSK。在问及对HSK 重要性的看法时,他们之中有29 名学生(58%)表示不知道HSK 的重要性,有19 人(38%)认为HSK 是重要的,只有2 名学生(4%)觉得HSK 是不重要的。在问到是否需要考HSK 考试时,有26 人(52%)认为需要考,另外24 人(48%)却表示没有必要考HSK。在如何应对HSK 的问题上:有40 人(80%)认为若要报考HSK,他们需要上汉语密集培训课程,7 人(14%)认为要靠自修,3 人(6%)则认为需要汉语家教。
调查中笔者发现,非华裔报考HSK 不够积极的原因主要有:1.他们不知道有HSK 的存在,也不了解HSK 的重要性。当他们阅读了问卷中针对HSK 的说明后,才了解了HSK 的价值与重要性。因此,超过一半(5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报考HSK。2.非华裔学生很难通过HSK。庄兴发认为:华裔学生主要是成年学生很难通过HSK 基础级的第一级,因为他们无法掌握HSK 所要求的1 033 个甲级词、800 个甲级汉字及129 项甲级语法(庄兴发,2006)。另外,笔者通过本次调查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为何这么多非华裔不知道HSK,为何他们无法掌握一定要求的词汇数量,他们在课堂内是如何学习汉语的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表4:非华裔对学习汉语及HSK 的态度与看法调查报告
综上所述,笔者对马来西亚汉语水平考试(HSK)与当地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汉语推广等方面总结了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马来西亚HSK 考试已经举办了16 次,考生人数逐年增加。虽然独中生免考HSK,但是依然还有很多华裔学生为了测试自己的汉语程度而报考HSK 的初、中等级和高等级。这个现象说明了当地华裔对HSK 的肯定与认同,同时也说明了HSK 在海外的重要性。另外,在马来西亚参加HSK 的外国考生人数多于当地的非华裔的考生人数。外国考生在当地学习汉语,然后报考HSK,这样既可以融入当地华人聚居的社会圈子以促进彼此交流,又可以继续到华语国家主要是中国留学深造。由此可见,除了两岸四地等传播汉语的重要地区,马来西亚也逐渐成为传播和推广汉语的重要国家之一。
从马来西亚报考HSK 的人数来看,当地非华裔的考生人数显然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非华裔大学生并不知道有HSK 的存在。再者,他们的汉语水平还未达到HSK 的基础等级要求。尽管如此,调查显示大部分非华裔学生对学习汉语所持的态度还是正面的。由此可见,只有通过积极推广HSK 才能进一步引发马来西亚非华裔学生包括汉语教师对HSK 的关注。2010年5月,随着中国新HSK 正式推广到世界各地,马来西亚董教总教育中心已在全国各所公立大学及各有关语言学习单位宣传并积极鼓励非华裔学生报名参加HSK考试。同年,当地一所公立大学——博特拉大学开设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技能课,共有90 名非华裔考生免费参加了新HSK 的单项考试。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在推广汉语的战略中可以把HSK 介绍到公立大学的相关语言科系,让广大非华裔大学生能以HSK 作为学习汉语的能力测试标准,这将有助于提高非华裔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马来西亚的汉语教育发展了将近两个世纪,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测试标准(包括华人独立中学的华文统考和国家教育体系的华文测试)已自成体系。然而,对于马来西亚非华裔学生学习汉语这个领域的发展,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才刚起步。无论如何,HSK 只是其中一种汉语水平测试的方法,还不能完全取代和否定马来西亚现有教育体系里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测试标准。但笔者认为,不管是HSK 还是马来西亚的华文测试,两者都应该并驾齐驱,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果两者都能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这对马来西亚汉语教学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2009年7月,马来西亚第一所孔子学院——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马大孔子学院)已经正式成立。到2010年7月,在短短一年里,马大孔子学院已经吸引了众多非华裔汉语学习者(招生人数中90%为非华裔),而该院也将在明年承办HSK。马来西亚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指出,孔子学院承办汉语水平考试也是当地华社(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所希望看到的。
综上所述,HSK 对于马来西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工作的开展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西平、刘若梅编(2008)《世界主要国家语言推广政策概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朱亚荣(2006)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机构简介,《国际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第4 辑。
庄兴发(2006)《华语文作为第二语文在马来西亚的教学问题》,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族群研究中心出版社。
庄兴发、刘香伦(2006)马来西亚(马来人)对外汉语(华语)词典运用的探讨,见郑定欧、李禄兴、蔡永强主编《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