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腊琴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庆铜矿, 安徽怀宁县 246131)
浅析铜金属回收率理论与实际偏差
王腊琴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庆铜矿, 安徽怀宁县 246131)
通过对矿山铜金属回收率理论与实际偏差分析,影响不平衡因素主要为矿石量计算、回收率准确性及产品流失影响,并指出解决的措施,最终误差率为2.04%,每月直接
经济效益为18.318万元,矿山金属平衡达到设计要求。
安庆铜矿;回收率;偏差;矿石计量
安庆铜矿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大型采选矿山,年平均处理矿石能力为115万t,生产铜料9000 t,铁精矿40多万t。该矿为流水线生产模式,生产出来的铜精矿是散装物料,经折算为铜精量,确认方法为实地盘存法。近年来铜精量理论与实际量相比存在误差,通过对2009年1~3月份理论回收率与实际回收率对比统计得知(见表1),两者相差3.42%,铜量误差达72.92 t,超出多金属矿山理论回收率与实际回收率误差2%的要求,金属不能平衡。
表1 2009年1~3月份理论回收率与实际回收率对比
根据该矿山选矿生产实际工艺,影响矿山选矿金属平衡的因素主要是三大方面:矿石量计量因素、计算理论回收率的数据准确性因素、产品流失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矿山选矿金属平衡影响因素树状图
安庆铜矿选矿处理量计量一般为电子皮带秤计量,由于电子皮带秤是动态计量器具,其准确性不易被精确控制,通常是参照主井计量箕斗提升数据。虽然主井箕斗计量是压感计量元件计量,计量数据也经常波动,但其波动可以测定。测定的方法是把主井计量箕斗提升的矿石放在矿石仓中,再用汽车通过地中衡计重,用主井计量箕斗提升显示值与地中衡计重值对比,对主井计量箕斗进行准确标定,用标定值校核主井箕斗准确性。该过程中造成矿石量计量产生误差的原因如下:
(1)由于主井标定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或部门之间信息不畅,未按要求的时间间隔标定,标定次数太少,主井计量箕斗计量波动大,导致主井提升矿石数据不准。
(2)矿部对选矿车间处理量纳入经济责任制考核并与奖金挂钩,选矿车间分解到班组,存在利益驱动,不能排除人为因素干扰使处理量虚增。
(3)选矿车间报表计算处理量水分一律是3%,而实际情况有波动。
综合以上情况,对2009年1~3月份的处理率情况进行统计,实际处理量与选矿报表处理量误差为 -0.65%,影响矿石量为 1922.50 t,按照表1 计算,实际虚增铜量为12.65 t。
影响选矿回收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样品代表性,二是化验数据的准确性。只要取样人员按标准要求定时定点取样,样品不被污染,则样品代表性应该是充分的。
根据回收率计算公式:
其中,ε为回收率;α为原矿品位;β为精矿品位;δ为尾矿品位。正常情况下δ与β之比达到300左右,因而上述公式可以简化为:
根据式(2)可知,影响回收率计算的参数为原矿品位(α)与尾矿品位(δ),其中原矿品位对实际回收率影响最大。
1.2.1 原矿化验品位
如表1所示,该矿2009年1~3月份原矿品位是0.721%,由式(2)可以推算,原矿品位超允差0.01%(允差 30%);尾矿品位保持不变,为0.0629%;理论回收率变为 91.40%,增加 0.13%;增加铜量为 29.36 t。
对2009年1~3月份分别抽5份原矿样品进行化验,结果见表2。
表2 2009年1~3月份原品抽检结果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该矿原矿品位平均为0.5~0.9,化验允差一般 ±0.03%,扣除允差后,原矿品位1月虚增0.037%,2月份品位虚增0.017%;理论虚增铜量为:1 月 24.98 t,2 月份 11.36 t,3 月份品位虽未超差,但仍然是正差,铜量也是虚增。1~3月份因原品化验不准,使选矿生产报表铜精量虚增约36 t。
1.2.2 尾矿化验品位
尾矿品位一般情况下较低,允差也较小,虽然对回收率数值也有影响,但与原品影响相比,虚增铜量要少得多。我矿的尾矿品位通常都在0.1%以下,允差在0.008%,若尾品比实际降低 0.003%(30%),回收率则增加0.412%,月均影响的铜量为3 t左右。
综上所述,原矿含量应为:2132.6-12.65-36.34=2083.61 t;实际回收率应为:1871.395/2083.61=89.82%;则理论回收率与实际回收率误差为1.45%。据此扣除原品分析误差、矿石计量误差后,我矿1~3月份实际回收率应是89.82%,误差不是3.42%,而是1.45%,符合多金属矿山选矿回收率理论与实际误差2%的要求。
(1)汽车运输过程跑冒滴漏。我矿铜精矿是通过汽车运输到任店码头,再由任店码头装船发往铜陵公司。矿区离任店码头有近20 km路途,运输过程中由于汽车车况问题、驾驶员工作责任心等因素,跑冒滴漏现象常有发生。对2009年1~3月份矿地磅计量与任店码头复磅验收情况进行统计,由于运输跑冒滴漏流失铜量达6.93 t。
(2)精矿库管理松散。若精矿库管理松散,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有可能发生偷盗现象。我矿在矿区和任店码头精矿库分别安装了监控器,安排人员24 h值班,未发现铜精矿被偷盗。
(3)船运过程流失。对2009年1~3月份的发货数量与公司实际收货数量进行对比,发现我矿发运铜陵铜量比实际收到的铜量少15.622 t,误差为0.733%,不大于1%,在允差范围内。原因是任店码头到冶炼厂之间2次倒运流失及计量和取样误差造成的。
通过上述分析,根据对影响理论与实际量误差数据统计,可以确定主要原因有以下5个方面,见表3。
表3 影响铜精矿金属量偏差的因素分析
铜金属是我矿主产品,价格高、影响效益大。针对上述造成铜金属量实际与理论差异的主要原因,确定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主井计量箕斗标定次数,由质计部标定人员牵头,矿调度室组织标定物及标定用车辆,规定由原来的每月标定、次数随意,变为每月上旬、中旬、下旬各1次,共3次,不得随意改变。
(2)主井计量箕斗、选矿计量皮带秤每班校零,形成规章制度纳入《设备点检程序》中。
(3)制定《安庆铜矿质计部化验室样品内外抽检管理制度》。
(4)将化验工的检验合格率纳入月度奖金考核,形成规章制度。
(5)驾驶人员及时清扫运输车辆车厢,确保车厢无杂物。
(6)在任店码头安排专职司磅员复磅,发现数量异常,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7)加强车辆车况管理,运输产品的车辆车厢密封状况良好,减少运输途中跑冒滴漏。
项目全部实施后,通过金属盘点对2009年4月份的理论金属量与实际金属量误差计算,误差率为2.04%,达到选矿设计要求。同时对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原矿化验品位、矿石计量、产品流失等主要影响因素基本解决,见表4。
表4 项目实施后影响铜精矿金属量偏差的因素分析
由于管理的加强,使运输过程中的跑冒滴漏产生的矿产品铜量流失明显减少,由以前的每月4.91 t,降低到目前的0.65 t,铜精砂按现行市场价格的86%折算,每月直接经济效益为18.318万元。
(1)对矿山矿石量、回收率及铜精矿流失量进行准确核算,消除误差,最终误差率达2.04%,基本符合选矿设计要求,也为矿领导组织生产、营销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信息。
(2)采取相关控制措施后,矿山每月直接经济效益增加18.318万元。我矿同时年生产40万t铁精矿,4.6万t重介质,目前均采取同样的管理模式,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3)运输管理加强,运输车辆沿途跑、冒、滴、漏现象明显减少,环境污染状况明显改观。
(4)矿山金属平衡工作是系统工程,不只是每月底盘库算帐,只有将供矿、生产计量、取样、制备、化验这一系统的每个环节的基础工作做扎实,矿山的金属平衡工作才能做好。
[1] 段国平.用简易法估算选矿回收率及时为生产服务[J].湖南有色金属,1994,(4).
[2] 黄宝光.多种精矿产品理论回收率矩阵简算探讨[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1988,(1).
[3] 何瑞光.多金属选矿理论回收率计算方法[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1981,(4).
2010-02-13)
王腊琴(1964-),女,安徽枞阳人,统计师,主要从事矿山企业管理,Email:wqqaq@t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