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参政第一人

2011-11-15 07:14张高陵
中国商人 2011年4期
关键词:姜子牙

文/张高陵

商界参政第一人

文/张高陵

商代发展到商纣王的时候,商业的发展不仅使商业开始摆脱农业和手工业而成独立之势,而且大奴隶主贵族和中小奴隶主以及商人的利益也不断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一方面来自以大奴隶主贵族为代表的官营经济与中小奴隶主以及商人为代表的私营经济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则来自这两大体系因不断扩充势力的兼并之举而与农业和手工业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两种利益冲突交割在一起,使商代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严重矛盾,社会出现了不谐之音。

于是,偶居西垂的周武王,决定要革商代的命。周本是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商朝属国,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时逐渐强盛起来。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到武王时成为西部强国。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周文王任用的谋臣姜尚,就是姜子牙,民间俗称姜太公。可以说,人们对于周朝取代殷商的历史,了解最多的就是姜子牙辅佐武王牧野大捷,直捣朝歌逼死商纣王。而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更被描绘成一个能够呼风唤雨、叱咤风云、封神拜将的神仙。

姜子牙曾在商代陪都朝歌“鼓刀扬声”,屠牛卖肉,沽酒卖浆,是一个不起眼的叫卖小商人。商纣王在朝歌为政不清,残暴无道,把许多要求改良社会的仁人志士或剖腹挖心,或满门抄斩,而自己在鹿台拥无数美女,与妃子妲己整日饮酒,寻欢作乐。姜子牙志趣高远,博学多才,虽为商人而谋天下事。眼见商代气数已尽、日薄西山,便愤然出走,到周国寻求破商的机会。

姜子牙来到农盛而商弱的周国,作为一介商贾,如何在这里获得重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怎样才能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呢?姜子牙灵机一动,决定以经商之法,导演一出“非钓鱼,而钓王侯”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双簧剧来推销自己。

他隐居美阳水乡之滨(今陕西岐山横水河北),佯装闲适无聊,愚钝无欲,垂钓渭水,直钩无饵,自言“负命者上钩来”。周文王在访贤的途中,果然被这些癫狂的话语所吸引,于是循着渔夫、樵夫的指引,找到了姜子牙,并把他请到了岐邑(今陕西岐山、扶风间)。

但是,周文王未能实现灭纣的愿望,便撒手人间。周武王继位后拜姜子牙为太师,发动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商都牧野展开激战,阵前,商纣王临时凑集的军队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牧野一战,姜子牙以少胜多,迫使商纣王连夜出逃,与妃子妲已投火自焚于鹿台。周以弹丸的百里之疆,灭了一个“邦畿千里”立朝五百多年的泱泱王朝,姜子牙终于实现了扶周灭商的宏图大业。

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公元前1059年建都城在镐,称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又称西都、宗周,历史上叫做西周。此即为西安地区始都之年代,也是西安地区建城之起始年。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商人参政而大获成功者之一。他曾先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此三人被后世称为“周初三圣人”,固有“子牙托起三圣人”之说。

周本是农业之国,不善商贸。商人出身的姜子牙就劝诫说:“人君有六守三宝。仁、义、忠、信、勇、谋谓之六守;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在姜子牙“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的经济思想影响下,“三圣人”纷纷提出重商之策。

周武王灭商,因商代重工商而使国家积累颇厚,故武王也效商代之法大开商贸之途,广开财路,史书说,周武王“不恃征敛而国用足矣”。

到了周公,更是明确制定较为完备的经商政策,明确了商税标准,建立了市场监管制度,统一了度量标准,并设立门关以课关税。这些经商法规和措施,不仅刺激了周国自己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周边诸侯国和邻国的经济发展。

西周建立后,自然是要分封诸侯,王族成员和建国功臣心满意足地拥有了自己的封国。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携带一批具有工商才能的商朝遗民,他们知道,没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会很拮据,封地的经济也难有起色。于是,工商人才在西周初年成为抢手货,诸侯纷纷挑选商代遗民中的工商家族,作为奴隶将他们带往封地。

为了稳定民心,西周在农业上首次采取了井田制度,把土地按照农民户籍分田到户。所谓井田,就是把田以“井”字形等分成九块,中间的那块是公田。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农民无权买卖土地。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首先要耕种公田,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国家。然后耕种分给自己的其余八块,收获的粮食依一定数量作为租金上缴国家,剩余的部分归自己,这种制度被马克思称为农村公社制度。这种公社制度具有强制性的国家行政控制色彩,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同时,也承担了保证足量上缴公粮、按时应诏服劳役和应征入伍参战的绝对义务,农民的人身自由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虽然人身自由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农民获得了平均耕种公田的权利,依然使他们兴奋喜悦,因而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而殷商工商人才虽然以亡国奴的身份隶属王公贵族,但因奇货可居,自然也焕发了经营热情。所以,西周经过不到50年的发展,在周康王的时候达到鼎盛。

西周商人被列为“九职”之一,目的是通四方之珍异,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市场上主要商品不外是奴隶、牛马、珍宝等。国家对市场有一套管理制度,规定体现贵族地位等级和权威力量的礼器和兵器不准入市;贵族买东西只能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人等去办,自己不能入市,以免有失身份。市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有:分区管理、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维持秩序的“司虣 [bao暴,猛兽]”,稽查盗贼的“司稽”,验证“质剂"(契约),并管理度量衡的“质人”,征收商税的“廛[chan蝉,市内房地]人”。《周礼》一书中对此有详尽的记载。官府管理市场是为了使交易规范化,防止偷抢欺诈等事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秩序,保持物价的稳定,更好地满足统治阶级对“货贿六畜珍异”的需求。但也注意了度量衡是否公平,质量规格是否中式,对一般消费者也有好处。这套作法一直为后世所仿行,影响久远。

西周使用大量的铜铸造礼器、兵器、工具、农具和货币(仿农具的铜铸货币叫做“布”,《诗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个布即是布币),因此对铜料的需要十分迫切。“大赂南金”、“金道锡行”(《诗·鲁颂·泮水》和金文曾伯簋[fu府,古代食器,青铜制]铭),铜锡的交易或入贡向来是同南方(荆扬、淮夷)物资交流的主要内容。周昭王时南方以楚国为首的方国部落起来反周,昭王率兵伐楚,中道中楚人之计(以胶船进王渡江,至江中胶解船沉),“卒于江上”,六师丧亡。这件事在经济上与争夺铜的资源有关,由此也可见铜于日常在交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统治者对可作贵重饰物,兼充“上币”的美玉也极感兴趣。穆王时犬戎势力强大,阻碍了周朝和西北方国部落的来往,穆王西征犬戎,重新打开了通向大西北的道路,“八骏日行三万里”,行踪直到今新疆中亚之地。这位大旅游家“载贝万朋”,换取昆仑(今和田、叶尔羌一带)的玉石,发展了中原和西方的通商关系。

在昭、穆肆意搜求铜、玉、珍奇方物的同时,奴隶逃亡,田地荒芜,奴隶制的统治发生了危机。一些小贵族改用收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开垦私田,由经营农业而致富。还有些人(大都由管理官营工商业的小官转来)则招人开发川泽,成为新兴的工商业者。“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十月之交》),旧贵族没落破产,新有产者暴发勃兴——被称为“富人”、“富子”。

西周时,齐国是诸侯国,以临淄为首府。虽然齐国曾是东夷之地,但疆域接海,海产丰富。姜子牙扶周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传说姜子牙在赴齐国就位的路上住在旅舍,迟迟不动身。旅舍主人说:“我听说时机难得而易失,客人如此安稳,大概不是去封国就位的人吧。”闻听此言,子牙翻身跳起,星夜赶路,直奔齐国。他以“时机难得而易失”为警言,抓紧沟通工商之业,大力推进纺织加工,积极发展渔盐生产,齐国由是富饶,因而四方人民多来归附齐国。

齐国的发展只是一例。但是,各个封国逐渐强盛的发展势头,让后来的西周天子们感到了压力。这种压力不仅缘于封国独立自足的经济使诸侯们富可敌国,而且缘于富可敌国的诸侯们开始不那么对天子惟命是从了。

周厉王继位后,把荣夷公叫到官里,向他讨教对策。荣夷公告诉周厉王,诸侯国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他们拥有经济发展的自主权。如果实行国家“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统统垄断起来,剥夺或弱化他们自主发展封国经济的权利,他们就会因缺少自负的能力而惟天子是从了。

周厉王听后哈哈大笑,觉得荣夷公真是人才,马上任命他为西周卿士,主导西周的经济体制改革。周厉王开始强力推行“工商食官”制度。所谓“工商食官”制度,是指国家将具有一定手艺和头脑的奴隶或自由人作为工匠和商人,以世袭的方式为国家服务。国家依据需要向工匠或商人发出指令,工匠和商人遵照指令制造或采购国家所需,而他们的生活则由国家负担。

这是一种原始的计划经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向工商提出商品名录和限价,工匠和商人为国家生产或采购所需商品,商人越权私自上市,或不能满足国家的商品需求,都被认为是对国家的背叛而严惩不贷。这一全面垄断的“专利”政策,损害了新兴的工商业主的利益,对于与新起的铁器制造业有关的一大批手工业者及商贾和用户,尤其有直接的不好的影响。从平民到中小贵族纷纷起来反对,公元前841年,历史上有名的国人暴动终于爆发。“暴虐侈傲”的周厉王狼狈出奔,最后死在彘(今山西霍县)地。这次国人暴动正是带有封建制因素的新兴的农业经营者和工商业主同旧的奴隶主大贵族之间的一次较量,它加速了西周奴隶制走向灭亡。

从公元前1059年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身死国灭,西周在丰镐(西安)建都历时为289年。

夏、商、西周三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进步。这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华民族商盛国兴奠定了基础。

第一,甲骨文和金文。我国的汉字至今还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唯一古老文字。汉字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到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一种古文字,清朝末年在河南殷墟发现。从19世纪末至今,殷墟已出土甲骨十五万片以上。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又称为“钟鼎文”。商朝的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青铜器有长篇铭文出现,记录周代贵族分封、祭祀、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

第二,科学与技术。夏、商、周时期,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即,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等十干和子丑寅卯等十二支相配,共60组。干支后来用于纪年、月、日等,它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商朝甲骨文中有闰年、冬至日等用法。商朝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并设有闰月。商朝还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至今,我国农历还沿用这种方法。

商和西周时期,已有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甲骨文中所见的疾病有数十种,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商代遗址中还出土了石砭镰等医疗用具。

第三,《尚书》和《周易》。《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官方史书,是夏、商、周时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还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

《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书中讲述了许多阴阳矛盾的关系,反映了古人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以后我国哲学发展和世界哲学发展有很大启发。书中的某些观点,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对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个人修养的规范,有积极意义。当然,《周易》也含有若干迷信内容。

第四,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三代时候,尤其是商和西周两朝,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商朝青铜器不仅形制雄伟,而且工艺精湛,早期就出现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西周青铜器的最大特色,是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相当于商朝时期的大型青铜铸像。人物粗眉大眼,威武肃穆,是那个时期青铜艺术的杰作。

第五,交通和城市。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古书上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等等。商朝重视经商和交通运输业。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西周交通比商朝发达,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路面平坦。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商埠诞生、商人周流、商城商都拔起、商路延伸……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姜子牙
姜子牙算卦
姜子牙(动漫电影《姜子牙》主题曲)
《姜子牙》:三上天梯的改命之路
Deity Defying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传奇谋士姜子牙
姜太公钓鱼
姜子牙为何不能救活比干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