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承
今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9.0级地震,受此影响,福岛核电站出现核泄漏。按理说,最该担心核辐射的应该是日本本土的国民.但远隔浩瀚东海的中国,不少人却“未雨绸缪”,大量抢购、囤积食用盐.有的人家所购食盐竞足以让全家吃30年。
部分城市轰轰烈烈的抢购场景经媒体报道,迅速蔓延至多个省市。在此过程中,某些经销点哄抬盐价,据国家发改委通报.部分商家将平时1元一包的食用碘盐抬高至10元;另据媒体报道.有的地方一袋食盐竞被炒至20元以上。
毋庸置疑,在这场抢购食盐的事件中,受到最大伤害的是老百姓。网民出了数幅对联戏谑.其中一幅很有些意思。上联是:日本人在核辐射中等待碘盐;下联是:中国人抢碘盐以等待核辐射;横批:无盐(颜)以对。
类似于此次食盐抢购的事件,近年来还有不少,“非典”时期的板蓝根、白醋、消毒剂;“神医”张悟本的一个“绿豆治百病大法”.也令小小绿豆摇身一变,奇货可居。仔细分析,这次抢购事件和之前的炒作一样,不外乎四个阶段:极少数人利用突发事件,与经济生活中某种商品进行成功挂钩:引起恐慌的谣言乍起:“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这条消息被杭州某网民看到后,未加思索,便将其复制并转发;经网络、短信及电话传播,最终引发群众抢购食盐。
这也怪不得广大群众“盲目跟风”,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许多人,看见该消息也难以辨别真假:谁知道会不会有核物质从日本漂洋过海而来?海水里含有多少核物质将会对人体有害?晒成食盐后那盐还能不能吃?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是核专家,大家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抢购不足为奇。事件的推动则是部分人的恐慌心理.导致受谣商品涨价或售罄。在谣言引起某一地区群众集体性恐慌之后.突现的大量购买力足以打破该地区商品的供求平衡。即使有充足的储备量.由于接收信息存在迟滞.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调配运输和管理.足以产生一个使商品价格上涨或售尽的时间差。
在生活必需品当中,可能最不缺的就是食盐。各地都有盐业公司,都有储备用盐.但在某些城市的销售点偏偏出现了食盐售罄的现象。盐业公司的职工没日没夜忙着发货却满足不了汹涌而来的购盐大军。而经销点一旦断货或涨价.就会引起人们更大的恐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愈加购买。
事件的高潮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抢购心理呈现多样化。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后期参与抢购食盐的群众,有的是盲目跟风,从众购买,有的是看见盐价上涨,怕高价格会长期维持或愈加上涨。抢购心理的多样性.导致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维持高购买力.为尽快平定物价产生了不小的阻碍。
抢购食盐的风潮能够在短时间内蔓延,现代通讯工具可谓事件的“帮凶”,如果说网站、电视的报道是有意无意地激起人们购买欲的话.那么电话、短信则是主动“教唆”。不少人的购买原因并非是家中缺盐,而是受到各种各样的消息刺激,张家三袋、李家四包,只要有人跟风购买,就会将更多的人拉入抢购大军。
事件早告平息,但抢购者的伤痛犹在。人们对这场闹剧或带微笑、或带懊恼回忆的同时.是否想过下一次“狼来了”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