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心向党 为民理财铸辉煌常军政

2011-11-11 05:28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1年8期
关键词:自治区财政

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在鲜红党旗的激励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作为我国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经济财政经过60多年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和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内蒙古财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手抓财政改革发展,一手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带动下。财政收入不断增加,财政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财政宏观调控力显著增强,财政队伍茁壮成长。

从1977年至2010年。自治区生产总值从51.7亿元增加到11655亿元。年均增长17.8%;财政收入从2.9亿元增加到1738.1亿元。增长近600倍,年均增长21.4%:财政支出从14亿元增加到2280.5亿元。增长近160倍。年均增长16.7%。回顾自治区财政发展历程,实现第一个百亿元的奋斗目标。用了近50年时间;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用了5年时间:从200亿元到300亿元仅用了2年时间;从300亿元到500亿元、500亿元到700亿元、700亿元到1000亿元分别只用了1年时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财政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打下了一个较好的物质基础。全区经济总量由全国第24位前移到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由全国第16位前移到第6位。我区财政正在逐步由“吃饭财政”、“建设财政”向普惠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财政”、“民生财政”转变。2011年以来经济财政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1—5月。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9.1%: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922.9亿元。增长3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7%。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重大决策、维护改革发展稳定成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以打造“公共财政”为核心。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格局

近年来,为了不断完善财税体制机制。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治区财政坚持财力向困难地区倾斜、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农村牧区倾斜的原则。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进一步完善自治区对下的均衡性、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2001—2010年,自治区对盟市、旗县各类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累计达到4883亿元。调动了各地加快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和细化财政管理的积极性。2000年,全区101个旗县(市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全部在10亿元以下,其中不足l亿元的66个;到2010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不足1亿元的减少到4个,10亿元以上的达到39个,突破100亿元的3个,县域经济实力大幅度上升。财政宏观调控方式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探索创新,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贴息、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2000—2010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2.8:37.9:39.3调整为9.5:54.6:35.9。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积极争取并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认真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引导和扩大居民消费,促进了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高。支持实施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一个产业带动百户中小企业工程”成效显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城乡流通网络建设进展顺利。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基本建设支出由1977年的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0.5亿元。年均增长12.7%:从2000年到2010年。我区城镇化率由42.2%提高到55%。城乡基础设施功能的提升,为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打造“民生财政”为重点。建立健全财政惠民富民的新机制

在经济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自治区财政在支出安排上本着“存量优化、增量倾斜”的原则。尽最大努力加大民生投入。十年来累计投入2000多亿元,实施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每年解决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过去想办而又因财力吃紧办不了的事情,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惠广大人民群众。仅2010年。全区各级财政民生投入就达1000亿元。相当于过去10年民生投入的总和。一是更加注重向“三农三牧”领域倾斜。全部免除涉农涉牧税费、全面落实36大类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惠牧补贴政策,争取国家出台了草原生态奖补政策。2009—2010年国家和自治区对“三牧”的投入达到228亿元。相当于1947—2008年61年投入总和的1.24倍。二是更加注重向教育领域倾斜。支持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推行“两免一补”,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用三年时间全面实现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校安工程”建设进度居全国前列;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发展,促进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仅2010年全区教育支出就安排405亿元。三是更加注重向社会保障倾斜。落实就业再就业财税奖励措施;提高了城乡低保、医保、养老金等六项补助和发放标准。达到和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实施了物价上涨临时补贴政策等。2010年全区生活保障支出近300亿元。四是更加注重向文化、体育事业倾斜。重点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支持内蒙古文化强区建设;大力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和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五是更加注重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倾斜。重点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污染治理和资源保护投入,积极推进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支持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能源利用。六是更加注重向社会公平倾斜。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合理调整职工工资标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年中,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由5129元和2038元提高到17698元和5530元,由2002年的全国第29位和第22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10位和第16位。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拨付进度,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

三、以打造“绩效财政”为目标,促进财政资金效益的新提升

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花到最急需的地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一是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管理宗旨。强化支出责任,依法规范理财行为和程序。不断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做到早编、细编预算,为综合预算编制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中。二是深化各项改革。

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入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进展顺利。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实施,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规范。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了“乡财县管”管理方式。三是创新财政监督机制。各类监督检查常态化且关口前移,整改力度不断加大。正在分阶段建设以“金财工程”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宏观经济预测分析为核心。覆盖全部财政业务、所有财政性资金及各级财政部门、预算单位的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强化对财政资金运行各个环节的适时监控。经过努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如,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们关注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5亿元。采取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异地移民搬迁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持方式,年均扶持10-15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关注生态保护资金的使用绩效,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501亿元,生态建设取得了“总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难得成效:三年来自治区财政投入森工企业剥离办社会资金近15亿元。解决了10万职工生活问题,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以打造“阳光财政”为导向。拓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新途径

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完善财政信息披露制度,努力拓展政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使公共财政在阳光下运行。一是向社会主动公开经自治区人大审议批准的财政预决算。预算公开度位居全国省级财政部门前列;主动公开国家和自治区财税政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民生资金支出、重点工作进展等信息,重点项目经专家评审后公示;二是建好公开载体。财政厅门户网站开设40个栏目。专人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在线解答等方式受理公众咨询建言。连续三年被自治区政府评为全区网站绩效获奖单位。财政惠民补贴透明发放。2010年有38类128项总计118.6亿元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方式发放。给395万户城乡居民交了明白账。三是拓展外宣渠道。2010年,厅领导及财政党员干部在主流报刊发表文章96篇:参加内蒙古电台“行风热线”民生话题直播3期。社会反响良好:四是依托全国统一的“金财工程”网络平台。建成财政业务信息系统25个,并逐步向盟市、旗县财政部门和本级预算单位推广延伸,12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实现了便民服务,受到基层和各部门同志的一致好评。在财政部对全国各省区市2010年本级财政信息公开情况的评价中。我区实际公开的信息量比重在全国排名第一。

五、以打造“服务财政”为宗旨。提高财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能力

财政厅党组对抓好基层党的建设十分重视。经常专题研究机关党建工作,着重在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转变机关作风、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一是注重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机关党委和各党总支、党支部及时换届选举。党支部由2009年的23个增加到目前的34个,做到了组织健全、设置合理、不留“真空”。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厅党组中心组学习为龙头,组织开展“强素质、做表率”读书活动,支持干部职工在职学习深造。全厅上下崇尚学习、主动学习的氛围日趋浓厚。三年来,利用科研院所教学资源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举办各类业务、岗位培训班88期,培训人数达1万余人次;选送4名处级干部到盟市、旗县挂职,全方位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坚持任人唯贤、注重德能勤绩廉的用人原则。三年来通过公开选任方式提拔32名处级干部。群众反响良好。已形成一门心思干工作、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二是注重检查整改,全面转变机关作风。针对创先争优活动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检查梳理出的整改事项。认真开展落实工作,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组织协调、宏观调控、预测分析等职能,主动建言献策,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积极转变理财方式,变被动拨款为主动买单。变资金分散使用为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了财政资金管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坚持从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抓起。从影响政风行风建设的问题改起,推动财政机关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部门预算编制、财政资金收支管理过程中,我厅相关处室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向相关预算部门和单位逐一征求意见,反复协调沟通,直至达成共识。从服务部门聘请147位政风行风特邀监督员,促进了财政厅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的深入推进。三是注重纠建并举,全面构筑反腐倡廉防线。坚持在党组会、厅务会、干部职工大会上传达廉政建设有关会议精神。通报区内外反腐败工作形势和典型案例。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将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在内蒙古财政信息网上开辟纪检监察专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经常性廉政教育。在财政系统开展权职梳理、流程规范和风险监控工作。对财政部门所有权力职责事项逐一梳理。优化工作流程。针对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制定监控措施,职能职责变顺。办事环节减少,工作成效显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富民强区的新起点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维护团结稳定,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斗志。锻造一支求真务实、团结拼搏、作风过硬、业绩一流的财政干部队伍,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和谐内蒙古、富裕内蒙古的征程中。在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现更加绚丽的风采。

猜你喜欢
自治区财政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四)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读懂现代财政
抓住财政管理“牛鼻子”
被遗忘的真实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