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女子举重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对策1

2011-11-09 09:41梁柱平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后备竞技广西

江 俊 梁柱平(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

广西女子举重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对策1

江 俊 梁柱平
(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

近几年来,广西的女子举重后备人才日渐萎缩,并且各县市基层业余体校的队伍中在管理和训练工作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就此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西各级各类业余体育学校的女子举重后备人才的人数现状、运动员参加训练的动机、教练员的情况、训练条件、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和制约广西女子举重后备人才的队伍发展的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女子举重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保证女子举重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女子;举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

举重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特别是女子举重在世界上更是保持着无以撼动的霸主地位。而广西女子举重队目前在轻级别方面仍处于相对领先地位,所以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袁伟民主任曾在全国体委主任工作会议上讲到:“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一个项目要保持水平不断提高,必须遵循项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才的成长规律。”[1]近几年广西女子举重队虽然不断在培养着有潜质的新人,但是和前些年相比,女子举重员运动员后备队伍正在严重萎缩,由于女子举重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可供挑选的有天赋的运动员并不多,优秀苗子相对较少,从而制约了广西女子举重队水平的整体提高,也对广西女子举重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调查我区女子举重后备人才的现状,找出目前后备人才培养中得不足,分析影响广西女子举重后备人才培养的条件因素,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为广西女子举重运动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依据。

一 广西女子举重后备人才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玉林市、百色市、防城港上思县、广西区体校等将近十个地市体校、业余体校参加训练半年以上,四年以下的女子举重运动员。

(二)调查方法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与女子举重运动员、后备人才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分析女子举重后备人才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访谈法:分别走访了广西体育工作大队和广西体育运动学校(广西区体校)的管理人员和教练员十余人,深入了解了广西女子举重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招生、训练、比赛、文化学习、输送等方面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问卷调查法:向各类各级县市、业余体校发放教练员问卷18份,收回15份,回收率83%,有效问卷15份,有效率100%;向运动员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08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98%。

(一)女子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结果分析

表1.广西女子举重运动员年龄统计表

对广西女子举重运动员年龄统计的调查中可从表1看出,各级各类的业余体校以11-16岁的在训运动员为主,但8-10岁的在训运动员相对少了些,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青少年进行训练最好是从8岁开始,并主要以素质和技术为主,而不能过早的进行专项化训练。

表2. 广西女子举重运动员比赛级别统计表

广西的女子举重主要是以轻级别为主,从表2中可以看出,44kg和48kg级别的运动员占了70.7%,而大级别相对较少只占4.7%和1.8%,这样的现象出现,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西人种的特点所致。但是如果从项目的长远出发,我们认为应多加强大级别后备人才的培养,例如53kg级和59kg级的优秀后备人才。

(二)女子运动员参加举重运动训练动机

表3. 运动员参加举重运动训练动机表

问卷中对运动员参加举重训练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有将近一半的运动员参加举重训练都是为了争取成为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仅有 5.6%的运动员是家长让他们参加举重训练的,这说明了运动员参加举重训练的积极性都是出于自愿的,目的性很强,不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有31.1%的运动员是由教练员挑选参加训练的,这样大比例的运动员从主观上来说参加举重训练是被动的,这说明了,举重运动还没有普遍被大家所了解,而举重运动本身的特点所致,使得运动员对其还不是很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动机,也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不提高运动员对举重的兴趣,对举重运动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教练员要对队员进行正确引导,并利用各种形式增强运动员对举重项目的热爱,提高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三)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

表4. 运动员对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分析表

从表4可以看出,运动员认为自身的运动水平是最影响他们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其次是训练态度和伤病困扰因素,三者都强调了自己本身的问题,说明还是主观因素占主要地位,其他客观的因素对运动员来说都是次要的,这说明影响运动员训练效果的主观因素对于训练来说是客观的,在训练中遇到困难时,只要运动员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从自身出发多思考问题,发现自身在训练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就会主动去解决、去思考,这样给训练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可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

三 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体教结合走学训同步发展之路,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的民间借贷市场是开放的,但对于民间借贷主体资格的立法工作依然不足。对此,应当加快民间借贷市场主体准入资格审核的立法进度,立法机关需要填补法律空白,完善民间借贷市场的法律规则,尽快出台《民间借贷条例》和《放贷人条例》,采取准入登记制,明确禁止过高利率。用法律明确规定借款人以及保证人在借款过程中的民事权利,将监管重点转向资金供给方,为民间借贷市场定规立制,在条件成熟时可出台《民间金融法》,弥补民间借贷的法律漏洞。[14]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发展,解决执法和司法阶段无法可依的困境,为具体划分刑事、民间案件界限提供法律指南,防止不法分子以民间借贷为名通过民事诉讼将非法债务转为合法债务。

尽管举国体制在培养后备人才方面有诸多的弊端,但是从我国现阶段在竞技体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了举国体制仍不失为一种成功的体制。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2004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指出:体教结合是拓宽竞技体育发展渠道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体教结合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丰厚的土壤,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这对运动员的培养是可利用的重要资源。体教结合开展得好,可以有效缓解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如后备力量培养和储备问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等,教育部门也可以实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多重目标。[2]因此其认为应继续坚持举国体制的培养,但关键在于如何扬长避短,利用教育与体育行政部门的优势, 体育行政部门把好训练质量关,并积极与教育部门配合把好文化学习关,在经费上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变过去体育部门一家包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资源共享,责任互担;其次要规范管理,完善政策,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应双管齐下,各有重点的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并严格监督。广西女子举重项目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走“体教”结合之路,充分利用教育与体育资源的共享,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

第一,广西各县市的体校和学校,可以联合办体育特长生班,把当地的体育和教育系统联合起来,并且在领导机构、办班人数、项目、课程、训练、经费、管理等诸方面达成协议,共建体育特长生班,把有潜质的后备人才集中到某校的某班,这样便于集中教学和训练;可以使运动员能全面接受文化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第二,把女子举重运动项目与高校联合建高水平运动队,在解决运动员的训练和学习矛盾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可以借鉴南京体院三位一体培养后备人才模式,三位一体是指院(高校)或校(体育中专、普通中小学)、省队和科研所合为一体,共同完成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并且注重运动员培养的同时培养优秀的教练员、教师和科研人员。教练员来源于运动员,所以运动员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运动经历,对其今后从事专业的训练工作十分重要。该校培养从小学到本科、研究生的多个学历层次人才。运动训练方面,形成了6-30岁的竞技体育,一二三线一条龙训练体系。运动员在接受文化课教育同时,保证系统的专项训练,较好地解决了学与训的矛盾。[3]尽管广西的一些有条件的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但是这些运动员多是一些二线队员或退役的运动员。高校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的学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队员如果没有很好的得到省队的专职教练在科学训练上的指导,以及科研所的研究员的生理、心理学上的指导,这对于学生将来从事训练工作时知识结构的专业化是不利的。

鉴于以上所述,其认为“三位一体”模式值得我们广西借鉴,应建立对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的学生,省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队员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的学生,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队员在日常教学和训练的同时,聘请省队的专职教练与科研所的研究人员为指导老师,这样可以使学生接受到更为专业的训练理论、经验,使学生将来从事训练工作时的知识结构更为专业化;省队的运动员经历了高水平的运动经历,但是其一般专业理论训练和生理,心理等理论是不足的,所以这些运动员在训练的同时,应纳入教育系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教学和学制可根据训练的目的与周期灵活安排,在学习期间接受高校专家、教授的一般训练理论的指导、科研所的专家的一些专业理论指导。这种模式培养的教练员可以更好的从事训练工作,对女子举重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4]

(二)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排除运动员后顾之忧

目前,广西女子举重现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如何安置等种种令人堪忧的问题,使许多家长不愿意或不支持自己的孩子从事竞技体育训练。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排除运动员后顾之忧显得尤为迫切。可喜的是,2005年4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事厅、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发布了《关于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的实施意见》(桂体字[2005]6号),而南宁市在2007年5月印发了一份通知《南宁市籍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实施意见》,这些文件的颁发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在文件精神的指引下,今后,我省竞技体育项目的退役运动员主要有三条出路:一是组织安置,即获得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亚运会、全运会冠军的运动员退役后可由政府指令性安置就业,目前已有多名优秀运动员通过这条途径就业;二是自主择业,目前,根据运动年限和比赛成绩获得一次性现金补偿,运动员可以用这笔现金补偿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三是进入高校学习,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只有完善的运动员保障体系,运动员才可以安心进行训练,这不仅有利于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后备人才的选拔、有利于运动项目人才合理配置,还保证了广西女子举重竞技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广西女子举重项目要想保持其优势地位,就要对后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心理水平进行严格的挑选、挖掘和再造,从众多的具有一定天赋的和愿望的人中层层筛选出能真正代表本项目高水平的“精英”。这是一个典型的宝塔型训练体系,其最高目标是夺得奥运会和全运会的金牌。在培养过程中,最后能成为冠军的运动员只是是凤毛麟角的几个人,其中要淘汰很大一部分运动员。根据这个特点,广西女子举重项目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很好的运动员梯队建设,使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人数形成合理的比值,解决广西女子举重项目长远发展与短期行为的矛盾。

广西女子举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采取的一直是以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初级、中级、高级训练形式)的模式,这种模式过分依赖国家,随着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这一体制的缺陷也日益暴露。目前广西女子举重项目的一线运动员相对较多,而二、三线运动员则相对较少,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只有少数开展得较好的县市的后备才人相对充足,大部分的县市的后备人才较前几年已经逐渐的萎缩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发展来看,如果培养的体系不进行改革,越来越多的父母不愿其子女从事竞技项目的训练,然而,新老更替是不可避免的规律,没有大量的后备人才进行补充,竞技体育要发展是很艰难的。其次是三级队伍中的输送率比二线得到输送率低,投入产出的比例失调。而要形成一二三线的合理梯队,需加强人才选择和培养过程中的“互动交流性”, 提高广西女子举重项目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使长远发展与近期行为的矛盾能够和谐地解决。[5]

(四)完善、优化运动训练的条件

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中训练条件可以看做基础支持系统,在各项目中的后备人才培养系统中按每人平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对其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与否,如可以满足其系统需要的条件,则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条件。从调查中得知,目前广西女子举重项目训练条件缺乏,具体表现在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缺乏、尚不具备科学指导条件,缺乏医务监督等方面。完善、优化运动训练的条件是实现广西女子举重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实施以下措施:一是积极创造条件筹集建设经费,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拨款;二是加强财务管理,在有限的训练经费来源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经费的使用效益,分轻重缓急、科学管理、合理使用。

四 结 论

目前我省女子举重后备人才数量正在逐年减少,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快改善现状。训练经费来源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大部分需要政府拨款,其他来源相对较少。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女子举重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集中人力、物力、改善训练条件,拓宽经费的来源,增加和完善场地器材设施,给运动员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和环境。通过调查表明,广西女子举重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分别是: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不完善、运动训练管理体制不完善、竞技体育人才交流不畅等。解决广西女子举重项目可持续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对策主要有:走“体教”结合之路,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排除运动员后顾之忧;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形成合理梯队;完善、优化运动训练的条件;通过对策的研究,对解决我省优势竟技体育项目资源利用,长期发展与短期行为的矛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袁伟民.1994年和1996年全国体委主任工作会议上讲话[Z].

[2]袁伟民.2004年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Z].

[3]俞继英,沈建华,杨再淮,宋全征.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1).

[4]尹立波.河北省田径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蓝开辉.福建省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G804.27

A

1673-2219(2011)02-0024-04

2010-12-20

江俊(1986-),女,广西柳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举重教学理论与训练研究;梁柱平(1950—),男,广西桂林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史、举重教学理论与训练研究。

(责任编校:王晚霞)

猜你喜欢
后备竞技广西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竞技精神
广西尼的呀
花与竞技少女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