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为什么这样红

2011-11-08 05:06王弓
市场周刊 2011年7期
关键词:红色记忆

王弓

作为“80后”的我这一代人,现今许多已近而立之年,在“奔三张儿”之际,很多人其实早已开始缅怀自己的青春记忆了。在网络上,可以看到有心的童鞋将“青春记忆”逐一列出供广大同龄人凭吊

洋画儿,圆盘火药左轮枪、木陀螺、变形金刚玩具,大大泡泡糖,北京牌方便面、软塑料包装的汽水……这些物品令我们这些曾经被长辈称作“小太阳”、“小皇帝”的“80后”一代感慨万千,不胜唏嘘。再低头一看,自己要么是身着西服坐在格子间里,要么是已身为人母,青春正如一个不可挽回的拉镜头绝对的远离了,怃然间,想起课本里高尔基“滴答滴答”一去不回头的时间,寒号乌“哆嗉嗦,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却还是青春记忆。关于青春的记忆、青春时的记忆,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是的,青春怎会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它无形中拓展了你的认知、塑造了你的性格、决定了你的方向,还有不可靠的时候,记忆却直到脑死亡的那一刻之前都还在闪回,所以终其一生都要与其相处。由于影像的诞生,20世纪人类的“青春记忆”变成了真切可见的,而在这之前人的青春记忆只能是意象性的,这看似可以将记忆封存的影像其实是残酷的,从不变化的它,可以在你每一次看见它时都清晰得发觉自己的变化、感受到生命规律的不可逆、随时与第一次看到它时的自己相遇,因此它又是伤感的。我曾经给我不会上网的爸爸从优酷上找到他经常回忆起的《列宁在1918》,观影过程中他泪雨滂沱,把我吓个半死。现在,“奔三张儿”的我,在网络上看到“年轻”时候看过的影像,似乎从感性上有点明白我爸爸为何瞬间崩溃的原因了,到底还是因为影像够强大,看到“霹雳贝贝”将红灯变绿时、看到《好爸爸·坏爸爸》里的黄点点将自己家猫从阳台上扔下去时,看到“克赛”冲出“人间大炮”时,看到83版的“梅超风”时……,我均与当时专注热切的那个“我”相遇了,这其间的时间跨度才十几二十年,但我爸爸这岁数一猛子和这么年轻的“自己”相遇了,这直面当年的刺激,想当然是够大的。

我爸爸他们那一代人,“红色电影”是他们真正的青春记忆,从他开始记事到能够独立思考之间的一二十年内,红色革命题材的电影是绝对的,几乎唯一能够看到的影像作品,纵然在文革之后中国逐渐开放,中国大陆慢慢涌入外来的更为多元的电影作品,大陆红色电影也慢慢出现《小花》这样带有人性和人情的作品,但是那已属于“主食”之后的“零食”,肚子已经饱了,打出来的嗝,也都是淡红色的。因此,革命激情,英雄主义,阶级斗争等这些无产阶级形而上的概念,其实就是他们记忆深处的影像特点,不管大环境如何改变、社会如何转型,当我爸爸看到吴琼花,李向阳,林道静、许云峰时,和我看见希瑞公主,霹雳游侠,侠胆雄狮,觉远和尚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是类似的。这就是私人情怀,艺术作品启动了怀旧,而怀旧其实根本就与艺术无关,不管红色电影在今天看来是否主题先行,意识形态浓烈,但其作为一份人的记忆,紧附青春,承载情怀、起到过塑造人格的作用。这一段历史确实存在过,经历过的人也还在,而让这份记忆的主人来亲自回忆,无疑比我去查阅资料,妄自揣测要真诚鲜活得多,因此我专程以“红色电影记忆“为题,书面采访了一个老影迷——我爹,他十八岁进入地方文工团,从事话剧表演工作,一直都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人,作为那个年代从事文艺行业的人,关注电影的程度又比一般人热切一些,因此我认为举贤不避亲,虽然他并非专业的电影史学家,难免存在错误,观点也只是属于个人见解,但我认为“个人化”恰恰是讨论红色电影最为迫切的切八点,因为这可以让我们真正看清楚事物的面貌,站在这一点上,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叙述者。

“中国的电影,从于洋在东北电影厂拍摄的《留下他打老蒋》、《桥》开始,无疑经历过很长时间的红色时期。一大批过去云集在延安鲁艺、抗敌剧团和左翼剧社的艺术家们相继进入新中国的北京,八一、长春、上海以及西安、珠江等电影厂,成为红色电影的生力军,在‘双百方针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导下,配合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拍摄了大量的反映民族解放和建设新中国的红色电影。从几千年的封建体制到近代的鸦片战争,从军阀混战到国民党的昏庸腐败,老百姓都生活在最底层,过着民不聊生的日子。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如何让广大的劳动人民尽快的厘清这个道理,建立主人的价值观,在当时教育尚落后,传媒不发达的状况下,活生生的电影,应该起到了类似于战争年代攻城拔寨的作用。

建国后的十五年,是中国电影事业飞速发展的十五年,各种题材的电影精彩纷呈,层出不穷,实际上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认知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广大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斗志。由于建国时间并不长,影片所反映的故事,都是当时老百姓耳濡目染的历史事件,很自然就能引起共鸣,如反映二七大罢工的《风暴》。安源煤矿的《燎原》,反映湖南农民运动的《怒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浪淘沙》等,都是当时四五十岁的产业工人所经历过的事情。《风暴》中张平扮演的工人纠察队长,人艺演员李翔扮演的林祥谦(人艺舞台上的第一个骆驼祥子),金山扮演的大律师施洋栩栩如生,气宇轩昂,直到今天我还认为真实的人物照片是假的。这部影片演员的阵容,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一个组合,无论形象,气质,表演都堪为教科书。就连吴佩孚的一个副官的表现,都让你过目不忘。于洋是一个经历过第一部红色电影至今都还健在的演员,他的表演虽然有些许做作,但他无疑是权威的红色电影的见证人。《大浪淘沙》中的金恭、《暴风骤雨》中的土改队长、《英雄虎胆》中的侦察队长曾泰、《第二个春天》中的海军舰长、《青春之歌》地下党领导人等都让人记忆深刻。文革后第一部电影《火红的年代》以及《戴手铐的旅客》都是他主演和操刀完成的。红色电影涌现出一批演艺精湛的艺术家,他们大都从满目疮痍中走来,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所以他们扮演的角色是那么有深度,有震撼力,那么的丝丝入扣。由话剧改编的电影《抓壮丁》无疑也是一部经典,陈戈扮演的‘龟儿子——王保长成就了他一身的事业,连周恩来观看后也拍手称道。他在《南征北战》中扮演的师长,一场站在坦克上,用四川‘麻辣普通话演讲的戏,把全剧一个镜头都没落下的冯喆扮演的高营长风头抢尽,足见这个人的表演功底和魅力。在此不得不提的是长影演员李景波,入我眼的是他在“虎穴追踪”中扮演的解放初潜伏在东北的特务头目,没有夸张,没有脸谱化,但让你对他的表演佩服得五体投地。1962年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得主崔嵬,凭借《红旗谱》中的‘朱老巩、‘朱老忠两个角色的表演,让同仁们折服,成为红色电影里程碑式的人物。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山东大汉,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红色电影事业,从左翼抗敌救亡剧社到陈波儿的戏曲训练班,北平国立戏剧学院再到延安联合大学戏剧系主任,由武汉军管会文艺处处长、中南文化局局长,武汉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又回

到北京电影厂做导演。其作品涉及戏曲、话剧,导演、表演,无所不长。《放下你的鞭子》、《宋景诗》、《老兵新传》、《小兵张嘎》、《青春之歌》、《海魂》等,部部都是经典,其表演也是粗犷大气,浑然天成,圈内一直有‘北崔南赵之赞誉。当然,中国的红色电影,还有许多可以记住,可以缅怀的人物,如谢添、李纬、英若城、孙道临、王心刚……,由此构成了中国电影的强大阵容。我们现在谈红色电影其重点可能是指影片的整体思想性和艺术性带给人们的精神鼓舞,然而没有这些艺术家的真实表演,影片的最终效果恐怕会大打折扣。

电影,某种程度上讲它也是教科书。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看电影长大的,虽然我的观影经历大多是翻墙入座或是露天电影银幕背后所得,但它所给予我的教化,是课堂上所不能比拟的,它是活生生的,直观的,然后它是潜移默化沁入骨髓的。让你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自觉不自觉就靠近你所崇拜的电影人物。尤其是少年时代思维正在形成的时候,《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打击侵略者》、《奇袭》以及《地道战》、《地雷战》等这些反复放映的电影就成了我们儿时的启蒙教育,在你心里扎下了根,就像过去背诵‘三字经,能不对你的人生成长产生强大的作用吗?65年到67年的三年,是我进入初中的三年。而这三年是文革初期最火红的三年,一切都乱成一锅粥,三年的初中坐在课堂上总共不到一学期,能学到什么呢。所有的知识都是毒草,所有的老师都是黑帮,所有的电影都是为封资修鸣锣开道的,连鲜活的‘嘎小子也因为和胖墩打架,堵人家烟囱损害了八路军的形象被列入禁演。路线斗争,使我们这些懵懂少年无所适从找不着北。教室的玻璃被我们用石头一扇一扇的砸完了,茶馆的说书人也没有了踪影,小人书摊也被付之一炬,上山掏鸟,下塘摸鱼时间长了也腻歪了,就那几部挑不出骨头的的战争片,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记住了‘李向阳、‘王成、‘高传宝等这些英雄人物,使我们的少年生活终于没有被窒息和崩溃。当全国文化一片萧条,电影只有新闻简报的几年后,‘样板戏要提高要普及的最高指示,让八亿人都参与其间,虽然样板戏有它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它的经典,它的文化,它的娱乐性也还是使我们这一代人受益匪浅,也让人的精神面貌比过去焕发了许多。

这其间,一批老电影陆续复映以供人‘批判,同时与我国同志加兄弟的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南斯拉夫的电影以及怎么也不敢挑毛病的苏联早期电影相继出现在银幕上,尤其是《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和阿尔巴尼亚的电影让我们认识了‘瓦西里,记住了阿尔巴尼亚游击队的联络暗号,‘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特别是‘瓦西里这个神一般的人物,他的机智果敢,稳健忠诚,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影片中没有特技,没有打斗,没有007的上天入地,尼古拉·奥赫洛普科夫这位苏联早期的功勋演员、文化部长,就这样不经意的成为了中国人的偶像。

这些所谓被‘批评的经典电影,开启了我们的心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原来国内国外对真,善,美,邪恶等腐朽的标准都是一致的。中国有深入敌人心脏,智勇双全的李向阳,老洪。南斯拉夫也有勇猛顽强的瓦尔特在保卫萨拉热窝。中国有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忘我工作的‘王铁人、‘青年鲁班。苏联也有禅精竭虑的火箭专家在为国家贡献、阿尔巴尼亚的巡线工也默默地冻僵在电线杆上……。所有这些人物和故事,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流,成为人们道德行为和思维的典范。使整个社会在扬善惩恶的良性循环中一代一代地向前发展。只不过中国的电影在刻画人物,树立典范的手法上技巧显得单调,叙述简单,塑造人物的手段和方法应该更多一些,这与中国的人文观现状也是大体吻合的。

在那时候,现今电影中常见的暴力色情不是红色电影的主题。但人性是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都不会泯灭的动物性。哪怕是在比。农夫山泉还要纯净的年代。77年土耳其电影《打击》在汉剧院连映一星期不衰,雷久元(我爹的一个同事)一句话说出了男人亢奋的心态:三毛钱看个肚脐眼划得来l你以为一般人去看“巴黎圣母院”是为了了解雨果对法兰西‘七月革命中‘愚人们的同情吗,其实不然,大多是冲着艾丝米娜达通身所散发的美而去的。老百姓除了‘主义,其实也是有实实在在的生活的。

红色电影是新中国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中国人在解放自己,建设自己的真实写照,这里面的意义应该是大有写头的。无奈由于我读书甚少,又不善积累,写东西的确不是我的强项,很多电影从情节到人物到演员都支离破碎的,又没有资料,将就拉拉杂杂地写一点,难以深入,也许不能如你所愿,你就莫怪我了,还是读书少了呀!”

本文作者父亲从他的工作角度谈到了很多令他难忘的演员和人物,那一时期的红色电影,我认为也确实塑造了很多成功的角色,哪怕放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的电影环境下,那些表演和人物都是好的。许多演员像好莱坞明星一样起到了偶像效应,照我看来,那时的王心刚论样貌气质无人能比,相当于现在的布拉德,皮特、崔嵬简直是当今同样导,演俱佳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祝希娟的女性力量美好比同样擅演铁娘子的希拉里斯旺克、而王晓棠的美丽柔媚,则是每一个青年男子心中秘而不宣的“性感”代名词。赵丹,当然还有这位“南赵”,陈丹青老师曾专门写过回忆赵丹的文章,读来就像过了一场电影,儒雅俊朗、纯真执着、将电影当做信仰的赵丹,文革期间闲赋在家作画,来客夸好,“他忽然吼道:‘我是演员!我是演员!同时眼泪就流下来。”,并且临死前都还在想着病好了演鲁迅,抱病在床还写了篇关于文艺政策的建设性意见的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现今读来满纸肺腑,这位扮演过屈原、林则徐、聂耳,李时珍,武训、许云峰等经典角色,并且有着迄今为止最为神似的周恩来试妆照的大明星,有一腔真正文艺家的热血和嗔痴。那时的中国电影人似乎都有这种气质,这是因为那时没有娱乐圈,只有文艺界,前者是名利圈,后者是职业领域,因此前者盛产大量一闪而过的口水消息,而后者则留下永远的传奇。

从我爹的描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红色电影对其一代中国人的影响至深。虽是现实主义的题材,但是”主题先行“的创作法则首先以“精神”至上,是“从上往下”的思路和理念,因此具有不可避免的概念性、政治性特征,但是根据我爹的回忆,可以看到依然有很多让他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兴奋点,无外乎演员塑造的人物、电影的情节、甚至“裸露戏”等,这和现今的普通影迷的关注点是一样的。反观那批已远去的红色影像,以现今我的视角去看,这批特殊时代的中国电影让我想起陈丹青老师说起仿苏联的“十大建筑”,虽然“二手”,但是正派大气、真诚坦荡。艺术作品都是骗不了人的,是真入戏还是“假嗨”终难逃过人的审视。这特别是在转眼间进入“功利主义”的今天,“假嗨”作品群魔乱舞时,确实也值得中国很多的电影作者们学习和反思,今天当电影的功能性转向市场时,中国电影就如同一块生肉掉进了滚水,泛起一片腥臊的白沫,从一个老影迷的角度,我认为我们如能真正研究一下老一辈电影家们是怎么做事情的,学一半他们对待本职工作的热诚和真挚,许多电影就不会这么腥臊浅薄了。奥斯卡颁奖典礼每年都要回顾自己神圣的历史,当那些著名的黑白面孔神话般出现在舞台的中央时,让我们明白了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一个个的人、一代代的人接踵而至,因此,我们也不应该像拆胡同一样忽视自己的记忆,而莫名其妙的只想着那一层虚无的光鲜。

猜你喜欢
红色记忆
夏天的记忆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什么东西不应该是红色的
追忆红色浪漫
端午记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什么东西不应该是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