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脚印,走出创新自主路
——“辉煌‘十一五’江苏迈向新时代
一座城市的发展路程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回望2006到2010的五年,浙江省一步一个脚印,迈出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步伐,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康庄大道。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科技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和基础研究等,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省科技创新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2006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创业50条政策。2008年,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将自主创新纳入地方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2009年,提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任务。特别是省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两大战略,科技发展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五年来,江苏在国家创新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5年来,江苏省集中突破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光伏产业核心装备气相沉积设备、高温扩散炉等实现自主制造;风电产业华锐自主研制的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的5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3MW机组已有34台在海上风场安装;国内首条能够满足国防要求的碳纤维生产线在扬州建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全省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达23.6万件,是2005年的6倍多。企业创新产出取得重大突破,80%以上研发投入由企业完成,80%以上科技平台建在企业,80%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进入企业,50%以上科技获奖成果来自企业。
自江苏自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批试点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不断推进。南京成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首批启动建设昆山、江阴等10个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形成了048家创新型企业、3093家高新技术企业、25000家民营科技企业的产业创新发展“三大梯队”稳步成长。
五年来,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以技术创新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五年平均增幅30%以上,2010年产值3万多亿元,相当于“十一五”前十年总和,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尤其是依靠科技培育发展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物联网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新兴产业规模达2万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45%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产值占本土工业产值的48%,科技对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突出贡献。
产学研合作已然成为自主创新的坚实后盾,坚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全省建立校企联盟5068个,吸引6万多名科技人员活跃在企业一线,推进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紧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需求,新建中科院纳米所、医工所和能源动力中心等一批新型重大创新载体,签约组建了纳米、物联网、生物医药和智能电力电气等多个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随着无锡被批准创建全省首个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江苏省科技金融工作得到加速推进,鼓励推动全省各地广泛发展科技金融。科技金融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呈现三个“发展”:科技创业投资不断发展。57家创投机构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总额达到24.5亿元。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不断发展,支持高新区建设科技支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发展,推进无锡市和苏州高新区国家科技保险试点工作,30多家科技企业投保转移风险100多亿元;镇江、无锡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全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0笔,贷款金额1.3亿元。
坚持人才导向,推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是科技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近三年江苏省引进高层次人才近9万名、创新创业团队2200多个,列入国家“千人计划”120名,其中创业类占全国23.6%,创办高科技企业1000多家,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2010年启动创新团队引进计划,对8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内顶尖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给予1.35亿元的科技经费支持。面向农村和社会发展需求,推动科技惠民富民。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和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开展太湖水污染科技治理,在安全、健康、环境、生态等领域,应用推广一大批先进技术成果。率先成为全国“科技强警”示范省,扬州被列入全国首批“十城万盏”试点城市,苏州、南通被列为国家新能源汽车应用试点城市,江阴、大丰成为国家首批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科技为全省“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年来,江苏在国家创新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本文来源于江苏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