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前行 化茧成蝶
——“辉煌‘十一五’浙江新跨越”
五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浪花一朵。
五年,在发展征程中却是举足轻重。
从2006到2010的五年,浙江省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困难的挑战,转型升级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改善民生提高了群众生活的品质,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留下了一段闪光的足迹。
“十一五”以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目标,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大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改善民生”三大作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201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830亿元,是005年的2.6倍;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82%,比2005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国第3位,有效专利数居全国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24.7%,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2009年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指数比2005年提高了61%。
科技创新人才的大幅增加、创新资源加快集聚。2010年全省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分别达到53万人和20万人年,比005年增加1.1倍和1.6倍。五年来全省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5.8万人,其中有6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同时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成绩喜人。累计引进共建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等820家创新载体,经过多年建设,这些创新载体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5年来,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创基地(青山湖科技城)建设全面启动,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启动建设“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等7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现代纺织及装备创新平台”等50个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
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实施,科技支撑发展作用明显增强。2006年以来,在大型空分设备、工业汽轮机等成套装备、汽车设计制造和纯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新药创制、器官移植、农作物品种选育、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同时,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的看,过去五年全省突破了一批技术瓶颈,掌握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效能明显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目前,全省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人员、科技投入、承担的科技项目和获得的专利等多项指标均占全社会80%以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
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下一个五年,浙江科技发展,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发展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为抓手,以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保障,着力突破经济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核心、共性技术,着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着力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力争使我省科技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掌握和转化推广一批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健康安全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创新基础条件显著改善,高素质创新人才规模成倍增长,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全民科技素养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全国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的行列。
在战略部署上,重点实施八大工程:一是实施10个重大科技专项;二是实施10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三是加快建设青山湖科技城等一批省重点科技创新基地,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是继续建设三类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各类创新载体;五是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农业科技园区,进一步形成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六是加快建设一批重点科研院所、企业研究院和高校优势学科;七是深入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培育引进250个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重点创新团队;八是进一步构筑“一主三副七心”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本文来源于浙江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