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吴弼人
科技促进民生
□ 本刊记者 吴弼人
十一五期间,上海在设计民生问题的科技攻关力度不断加强。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 科技为促进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坚强支撑。
民生科技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技术保障。一批重大疾病、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的关键技术得以攻克并推广应用。
上海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公共卫生与人口健康、临床医学与重大疾病诊疗、创新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和“健康上海”目标实现提供了有效支撑。
公共卫生与人口健康领域方面,“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进展顺利,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创新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方面,“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推进,成果转化加快。
医联工程于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牵头建设,于2006年10月正式启动。2007年8月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资助。2008年12月底,工程基本建成了覆盖23家市级医院的网络,2009年3月,实施医联卡就医,与上海三个区的医疗机构试点连通,建立市、区两级的医疗资源共享和协调体系,参与上海市卫生信息化整体规划。目前,医疗工程项目建成了国内联网医院范围最大的临床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建立了患者电子诊疗档案数据库,实现了临床信息的跨医院共享,截止2009年底,累计建立了1100万个人诊疗档案库,发放了240万张医联卡。患者在联网医院所做的影像学检查不再需要打印胶片并携带就医,既节省费用,也方便就医,目前每月被查阅或接收的报告约3000份。23家医院的医生工作站实现实时调阅,医务人员日均使用9万余次,调阅速度在5秒以内,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促进了医院信息化建设。
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于2010年10月正式挂牌,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平台以联盟的形式由10多家生物医药研发和服务机构组成的专业服务平台。平台以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为依托单位,集成了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6家国家级研发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市级研发中心及3家符合GMP的中试生产基地,提供从靶点发现、药物设计、合成筛选、动物模型、药效研究、安全评价、药代研究、药物制剂、质量控制、中试与产业化、临床研究等涵盖新药创制全过程各个环节的专业技术服务。服务平台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形成。目前,张江已聚集了00多家生物医药中小企业。而且,企业孵化分平台每年有15-20家生物医药小企业从孵化期毕业。平台的发展,带动了上海中信国健、艾力斯等一批研发企业的发展,对推动上海乃至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建设有积极意义和示范作用。
2010年12月1日,目前世界最大的河口江心水库青草沙水库率先向浦东金海水厂供水,标志着“十一五”期间,上海围绕资源能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与管理及现代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其中包括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沪杭城际高速铁路、外滩通道工程等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基础设备的竣工,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加强生命健康、食品安全,其中包括口蹄疫病检测与防治,畜禽戊肝病毒检测方法等技术的应用,为上海实现绿色环保提供支撑,为“十二五”低碳发展、打造生态上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上海紧紧围绕低碳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重点在智能电网、高效储能、新能源、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等领域部署了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在大容量单体钠硫电池、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车用锂离子电池等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扎实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基本完成了崇明生态岛建设体系研究。
650Ah钠硫储能电池研发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大容量钠硫电池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上海市电力公司依托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大容量钠硫电池关键技术研究与MV级示范应用”,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容量为650Ah的钠硫储能单体电池,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大容量钠硫单体电池核心技术的国家,项目的产业化正在进一步推进。100KW级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在上海世博会展示上得以应用。
东海大桥风电场为亚洲首座海上风力发电场,于2009年9月正式并网发电。整个风电场34台机组全部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目前亚洲单机功率最大的离岸型风电机组,装机容量102兆瓦,年上网电量2.67亿度,同比火电每年可为电厂节约标准煤85909吨,可相应地减排燃煤二氧化硫2148吨,一氧化碳19.8吨,氮氧化合物1847吨,碳氢化合物7.9吨,烟尘896吨,二氧化碳23.74万吨,灰渣20628吨,此外还可节约用水77755吨。它的建成对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重要的跨时代意义。
崇明陈家镇生态办公示范建筑是科技攻关项目“现代生态办公楼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的重要载体,10多项生态技术的综合使其综合能耗节约高达8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60%,是国内节能比例最高的生态建筑之一。
老港生活垃圾填埋气体发点项目投入运行,运行工艺和设备生产全过程采用计算机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之一。每年可节约发电用煤3700万吨,输送电力约1.1亿度,解决约10万户居民的日常用电,约占上海全市绿能发电的50%。2009年,根据规划,固废基地用地总面积扩展为15.3平方公里。可实施综合填埋场、焚烧厂、封场修复(二期)等一批固废处理及环境整治重大工程。“十二五”期末,综合填埋能力将达到10000吨/日、焚烧能力3000吨/日、渗沥液处理能力达到5000吨/日。
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提供技术保障,是民生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上海加强重大安全技术的开发应用与集成示范,着力提高解决生产生活安全重大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开展的“上海世博会地区防灾系统专业规划”,结合世博会以及上海未来对城市综合防灾的需求,整合世博会地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资源,特别对消防站点建设、地震与气象监测设施、应急避难场所以及民防工程等进行了详细规划,为成功举办世博会及后续利用提供了必备的防灾基础和安全技术支持。
“城市灭火救援力量优化布局方法与工具软件”由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所研发,可指导各类城市在城市区域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配备灭火救援力量和优化布局消防站,使消防的投入达到效益最大化。
由上海市气象局负责的“世博会强对流天气动态预警技术研究”,建立了上海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概念模型、上海地区强对流天气资料库、适合上海地区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业务系统、针对世博会园区的强对流天气短时预警系统(NoCAWS);研究综合使用地面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定位仪、风廓线仪、GPS等观测资料的技术和方法。该项目成果有助于提高强对流灾害天气预报时效与准确度,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和健康安全举行提供科技保障,并将提升上海对强对流天气而引发的致灾天气的防御能力。
上海市公安局消防总队和上海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开展的“氯酸钾炸药的理化性能分析与爆炸破坏效应研究”,从公安反恐排爆和刑事侦查的角度研究了7种典型氯酸钾炸药的配制技术,并对氯酸钾炸药与常用炸药进行对比,建立了实用的数据库,为安全使用、排爆处置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上海市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克服了微量DNA(100皮克)检验的难点,通过激光显微捕获技术收集有限的、单一的和去除污染的细胞,以提高DNA检测能力,使极微量DNA得以检测成功。该项研究成果提高了微量检材和降解检材的检测能力,进一步拓宽了法医物证学的检验范围。
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还解决了胶带粘面上的指纹难以显现问题、尿液及尿斑的DNA提取、快速筛选检测吸毒嫌疑人尿样中是否含有大麻毒品成分等难题,为侦查破案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刑事诉讼提供了有效科学证据,用科学的力量保卫了城市的社会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