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马晓惠
“大吹法螺”吹的是什么螺?
撰文/马晓惠
法螺,藏语称之为“东嘎叶起”。
据史书记载,它曾在古代西藏军队中当军号吹奏。当佛教传入西藏后,它从代表战争的“海螺”变成了宣扬教义的“法螺”。从此螺声再不会带来战火,而是带来和平与安谧。
“法螺”指的是一种宗教的法器,是佛教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吹奏的一种唇振气鸣乐器。有一个成语叫做“大吹法螺”,语出于《金光明经·赞叹品》“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它的本义是比喻佛陀说法时的庄严,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演变成“吹牛皮说大话”的意思。
法螺是用同名软体动物法螺的贝壳制成的。一般来说,法螺的螺壳高可达40厘米左右,壳壁很厚,表面还有瘤状突起。磨去它的壳顶之后,运气吹之能发高声。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个特点,软体动物法螺才会跟宗教法器扯上了关系。
法螺,又名“大法螺”,是一种法螺科大法螺属的海洋软体动物,贝壳呈螺旋状。法螺的贝壳多呈纺锤形,壳质坚实,壳表面常具雕刻饰或结节突起,通常有纵肿脉和生有绒毛的壳皮。法螺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广泛区域内,它们对于生活环境并不算太挑剔,因此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喜欢的栖息地是岩石、珊瑚礁的底质,泥沙或沙质的海底。
别看法螺看起来软趴趴的,似乎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实际上它们的却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它们是珊瑚的忠实捍卫者,常常捕食破坏珊瑚生长的棘皮动物长棘海星。据说它们是唯一一种敢跟海星叫板,还能打败海星的腹足纲海洋生物。瑞士海洋动物摄影师库尔·安雷斯,曾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半岛珊瑚礁拍摄到一场法螺与海星的追逐战。那场大战的结果以海星变成法螺的盘中餐而告终。法螺的存在对于控制海星数量,保护珊瑚礁以及珊瑚礁生物群落具有重要意义。
法螺这种佛教乐器起源于天竺(即古印度),大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了中国。北魏杨之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神龟元年十一月冬,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向西域取经。 (神龟二年)十二月初入乌场国, 国王精食,菜食长斋,晨夜礼佛。击鼓、吹贝,琵琶、箜篌、笙箫备有,日中已后,始治国事。”这里所提到的“贝”指的就是法螺。《广清凉传》卷上也有记载说,五台山大孚灵鹫寺启建法会时,即以法螺、箜篌、瑟琶齐奏。等到隋唐的时候,十部乐中第九和第十两部已经使用法螺作为配器了。
天地间一法螺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音洪亮,犹如大海螺的声音响彻四方。也是因此,佛教中法螺之音就代表了法音,据说听到法螺声音的众生可以消除罪障,进入极乐世界。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有多少可信性,至少有一点是可信的,即法螺确实能吹奏出一个稳定的长音,通常作呜呜之声。
法螺的音高、音色因螺身大小、形状而不同,一般来说螺纹细、少者音色明亮,反之则音色深厚。吹奏法螺者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否则是吹不出宗教仪式所需要的那种庄严肃穆效果的。吹奏时吹奏者必须持握螺口,两唇紧贴吹嘴送气即可发声。
吹奏法螺的方法有两种,即平吹法和斜吹法。平吹法的特点是只需用到胸腔内的气息,因此比较省力;而斜吹法则必须动用丹田之气,相比就比较费力了。遗憾的是,斜吹法螺之法已经失传了,如今我们听到的法螺音都是平吹法吹出的。
我国宁波沿海地区有个风俗,老人会在晚辈的脖子上挂个小法螺,意为“保平安”。此外,当地渔民准备出海的时候,都会有专人负责吹法螺。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召集令,渔民听到法螺声,就知道得动身出海了;二是寓意吉祥,保佑渔民们平安归来。在舟山和象山石浦镇等沿海地区,渔民都以拥有法螺为荣,不过因为数量太少,只有出海以及遇到重大民俗活动时才会拿出法螺。如今,一年一度的象山开渔节上,仍旧保留着这种出海前大吹法螺的传统习俗。
此外,藏族的羌姆舞蹈表演也会使用法螺。浙江民间器乐合奏“舟山锣鼓”中法螺也是作为重要的色彩性乐器使用。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民间都会用吹法螺来作为召集群众聚会的信号。在古代,法螺也曾被部族和军队作为号角来使用。只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比如更容易获得材料等,古代军旅中所使用的号角多为兽角做成,而非法螺。
常见的法螺一般是用右旋法螺制成,据说这是因为释迦牟尼的发式就是右旋。也是因此,佛教的造像艺术中经常可以看到法螺式的“发螺”,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发型。由于左旋法螺极为罕见,往往被当做国宝珍藏。
虽然左旋法螺和右旋法螺因为宗教传说而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只要学过生物学的人都知道,自然界里大部分的螺都是右旋螺,不独法螺如此。据科学家推测,这是因为进化的过程中,右旋螺的数量由于随机涨落超过了另一种,形成了微弱的数量优势。由于异旋螺之间的后代不能存活(其旋转性混乱),只能同旋繁殖,于是这种微小的数量差距随着时间被不断地放大,最终右旋螺的比例占到了绝对优势。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一开始占有微弱数量优势的不是右旋螺,那么现在更珍贵的就变成了右旋螺。当你手里有一只法螺时,要如何才能分辨它是右旋螺还是左旋螺呢?分辨方法是这样的:手持法螺,螺顶向上,螺口面向自己,如果螺口在右侧,就是右旋螺;反之,就是左旋螺了。当然你也能用观察螺纹的方法来判断,仍是手持法螺,螺顶向上,仔细观察贝壳的螺纹,如果螺纹是顺时钟旋转的,就是右旋螺;如果螺纹是逆时钟旋转的,就是左旋螺。
银鎏金花卉托八宝纹左手螺
要将软体动物法螺的贝壳做成法螺,方法说简单又不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制作时只需要磨穿全封闭的螺顶,并在那里装上一个圆锥形或直筒形的吹嘴就能发声了;说它不简单,是因为想让这只只具有发声功能的法螺更臻于完美,就不是简单地磨穿螺顶、装上一个哨子就能够搞定了的。
藏传佛教中的法螺分装饰和不装饰两种。不装饰的法螺,一般供奉于正殿,置于青稞之上;而装饰的法螺则用于法事活动,届时由司号僧负责吹响法螺,举行各种法事。能用于这种活动的法螺,一般都是镶金嵌银,甚至镶嵌上各色珠宝,端是华丽无比,其中最为精致的就要算镶翅法螺了。
所谓的镶翅法螺,指的是在法螺的头部和尾部镶上一块铜片或银片作为装饰,看上去就好像长出了翅膀一样。在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了各式各样的法螺,其中镶翅法螺特别引人注目。镶翅法螺的头部镶有铜嘴,一个上铸有“嘉庆龙吟”四个篆字;另一个上铸“发样虎啸”四个篆字。“嘉庆”和“发祥”都是吉祥话儿,“龙吟”和“虎啸”则是说明法螺的声音宏亮,发声响而远闻的意思。尾部镶有银翅,外面刻有云纹和波浪,纹饰上还嵌有八卦符号。法螺镶翅的内面刻有“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闺正月二十五日,中一山人敬造”的款识。“崇祯”是明朝末代皇帝的年号,崇祯十三年,即公元1640年。据考证,“中一山人”是内地四川藏区一位僧人的法号,这只镶翅法螺是由他出资延请工匠铸造献给西藏高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