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松,刘胜文,蔡 兵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广州 510310)
广东省南澳县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
邓 松,刘胜文,蔡 兵
(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广州 510310)
文章在分析广东省南澳县海域鱼类资源及渔业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给出了南澳县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具体措施,以期扬长避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南澳县
南澳岛位于 23°26′N,117°03′E, 面积约106 km2,岸线长约84 km,在汕头市以东海域,闽、粤两省海域的交界处,距大陆莱芜约8 km,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和渔业县。全县由23个大小岛屿组成,南澳是主岛、县政府所在地。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历史上的军事禁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1984年以来海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2007年全县总人口为7.2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达5.99亿元。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7.39万t,海水养殖产量为6.41万t,合计产值约3.76亿元。近年来,南澳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已成为以海洋渔业、旅游业为主的开放式海岛,是中国唯一的4A级海岛旅游区,又是大陆对台贸易实验区。
笔者根据国家海洋局“908”专项《中国海岛志》编纂过程收集整理的数据,介绍近30年来南澳县的渔业情况,旨在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县级海岛相关信息。
南澳附近海域面积广阔,水质好,底质以泥沙和礁石为主,鱼类资源相当丰富,具有类别多、种群替代快和迁移范围不大等特点。南澎列岛、列门列岛、东洋、表角和台湾浅滩等天然渔场,提供了全年可就近捕捞的良好条件。南澳渔民常在上述渔场作业。渔场主要鱼类有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鲂鱼、大甲鲂、鲨鱼、乌鲳、马鲛、海鳗、银鱼、大眼鲷、双鳍鲳和石斑鱼等。此外,还有头足类的枪乌贼、乌贼、长短蛸以及虾类和蟹类等[1]。其中台湾浅滩渔场是鱿鱼主产区。
南澳岛周围水深10 m以浅海域面积约166 km2,其中可供海水养殖的内湾面积约533 hm2、滩涂 267 hm2、围垦和荒垦地61 hm2。养殖区集中分布在后宅镇后江湾、云澳镇后湾仔和深澳镇猎屿湾等地。养殖品种有鱼、虾、贝和藻类等。
1984年以来,南澳县渔业生产由原来的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经营,渔船改为机械化,且装机马力加大。至2004年全县拥有捕捞渔船795艘 ,22490 t,73907 kW(表1)。
表1 南澳县机动渔船发展情况
南澳县辖后宅、云澳和深澳3个镇。后宅和云澳以渔业为主,后宅有渔船 408艘,10181 t,45639 kW;云澳有渔船 353艘,10642 t,28268 kW[2]。海洋捕捞方式主要是围网、拖网、刺钓、放绫和放笼等。1988—1998年的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998达8.89万t,产值2.65亿元。1999—2002年产量维持在8.53万~8.59万t之间。2003—2007年的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为7.99万t,2007年为7.39万t。
南澳县海水养殖早期限于海带和紫菜等,且养殖规模小、产量低。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经营后,开始养殖石斑鱼、鲍鱼和真鲷等优质鱼类,养殖面积、品种和产量逐渐增加,至2003年全县海水养殖面积达2057 hm2。其中后宅镇养殖2667 hm2;云澳镇养殖57 hm2(紫菜20 hm2,龙须菜36 hm2,虾、鲍鱼0.67 hm2);深澳镇养殖网箱2918格,培苗场7个,面积合计约1733 hm2。
海水养殖主要品种有石斑鱼、鲍鱼、真鲷、鳗鱼、宅鱿、虾、蟹、珍珠、东方螺、扇贝、太平洋牡蛎、蚝、紫菜和龙须菜等。近年来,养殖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01年产量2.59万t,2007年达6.41万t,产值达1.55亿元[3]。
南澳县渔政管理站1980年已建立,现由南澳县海洋与渔业局负责实施管理职能。渔政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划定海水养殖场地、幼鱼和幼虾保护区、南方鲎保护区、龙虾保护区和机动渔船拖网禁区;规定水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对象和最低标准;禁止使用损害渔业资源的渔具;实施渔业许可证制度;开展水产养殖污染普查等。近年来,渔政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海水养殖做到有序、有偿、有度,可持续发展,逐步完善群众申报海域养殖手续;放生误捕海龟160多只,其中一只海龟的龟龄已有200多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批准建立的福建东山—广东南澳海洋生物多样性示范区,项目已通过国家验收。
南澳县从1981年开始建造人工鱼礁,其中1987年投入25.78万元,建造面积37.5万m2混凝土人工鱼礁体,投放在官屿附近海域。至1993年人工鱼礁区的效益明显,捕获鱼类超过60种,主要品种有石斑鱼和鳗鱼等,起到了增殖渔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实施广东沿海人工鱼礁建设规划,把南澳礁区列为全省12个礁区之一,在南澳官屿海域建大型人工鱼礁和中小型鱼礁,形成人工鱼礁群。2006年共投放礁体334个。
南澳县从1999年开始实施休渔制度,每年6—7月为休渔期,有关部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所有渔船在休渔期间执行休渔状态。并在休渔期实施增殖放流鱼苗和虾苗活动[4]。根据海域环境条件,选定勒门列岛海域作为鱼苗增殖放流区。并选择条件优良的鱼苗场地,培育优质的真鲷、胡椒鲷、黄鳍鲷、黑鲷和美国红鱼等幼苗。经增殖放流后的效益明显、渔民在放流区捕获到各种鱼类重量一般为0.5 kg以上,有的超过4 kg。
近年来,南澳县社会经济呈稳步发展趋势,2008年总人口7.27万人,生产总值7.12亿元。其中渔业生产取得明显效益,海产品14.3万t。海水养殖朝着“农牧化”道路发展。养殖面积2900 hm2,产量达7万t[5]。然而,渔业管理制度不完善、近海鱼类资源减少、渔船马力小,捕捞成本高,资金不足,产量下降、南澳大桥建设工程滞后和交通运输不便等仍然制约着海洋渔业的发展。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强海岛渔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促进南澳的建设进程。
[1] 广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大队.广东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R].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383-431.
[2] 汕头市地方志办公室.汕头政区概况[M].汕头:海天出版社,2006:187-191.
[3] 汕头年鉴编纂委员会.汕头年鉴2008[M].汕头: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8:327-330.
[4] 邓松,蔡兵,汤超莲,等.广东省惠州市海岛开发与管理[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5):5-8.
[5] 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广东年鉴2009[M].广州:广东年鉴社,2009:558-559.
国家海洋局“908”专项《中国海岛志》(908-ZC-Ⅱ-01)编纂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