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 命 先 驱 李 大钊的最后岁月

2011-11-04 13:25
党史文苑 2011年3期
关键词:李大钊革命群众

孟 红

革 命 先 驱 李 大钊的最后岁月

孟 红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乡大黑坨村。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也是一位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学者,他的道德、学问和文章哺育和影响了五四时期一代先进青年。但非常不幸的是,1927年4月28日,他惨遭反动军阀杀害,时年38岁。那么,他最后的人生岁月是怎样度过的呢?

领导工农反帝运动

在中国人民反帝运动迅速高涨的情况下,帝国主义企图通过骗局来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浪潮。1925年10月,段祺瑞政府同英、美、法等国举行特别关税会议,讨论关税问题。

这一骗局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中国共产党趁势领导发起了关税自主运动。李大钊同在他领导下的中共北方区委对关税会议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提出打倒帝国主义与军阀的革命主张,并先后组织了几次群众大会和示威游行,反对关税会议,力争关税自主,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帝运动。

11月23日,奉系军阀内部发生郭松龄倒戈事件,势力大受削弱。北京、天津及直隶等地区都掌握在倾向于革命的国民军手中。这为党领导更大规模的斗争创造了条件。

在这种形势下,李大钊即决定利用冯玉祥与段祺瑞的矛盾,推翻段祺瑞政府。李大钊和北方区委决定由赵世炎任总指挥,领导这次起义。按照预先部署,起义将于11月28日开始,分别夺取政府重要机构,使段政府陷入瘫痪,迫段下台,再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北京临时国民政府和临时政府委员会。首都革命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给段祺瑞政府以沉重打击,显示了人民的力量,是中共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北方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极大仇视。帝国主义与军阀密切勾结起来,企图扑灭革命的烈火。

帝国主义的挑衅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1926年3月17日,在李大钊领导下,北京群众包围段政府,要求以强硬态度抵抗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但遭段政府武力驱散。3月18日,北京总工会、学生总会等200多个团体、10万多群众齐集天安门,召开示威大会,通过了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等提案。会后,组织了2000人的代表团,赴段政府请愿。

李大钊在出席北方区委会议之后,也赶来参加请愿队伍,并亲自打着一面大旗,走在队伍前列。当游行队伍进入执政府门前的广场时,反动军阀政府下令向群众开枪,并用大刀砍,当时打死群众47人,伤200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 “三一八惨案”。李大钊当即组织群众撤退,自己也负了伤。

当晚,李大钊召开了北京党、团会议,提出要将斗争坚持到底,并组织慰问伤员,抚恤、追悼死难者。

“三一八”惨案是北方大革命风暴的高潮,也是一个转折点,反动军阀已向人民举起了屠刀。

坚守阵地,临危不惧

1926年4月,直系军阀吴佩孚由反奉转而同奉系勾结,造成奉直合作反国民军的形势,国民军被迫全军退守南口一带。奉系军阀占据北京后,也把镇压共产党作为首要任务,到处张贴告示:“宣传赤化,主张共产,不分首从,一律死刑。”4月26日,他们杀害了进步报纸《京报》的主笔邵飘萍。接着,又处决了另一家进步报纸的主笔林白水。在直奉军阀的残暴统治下,北方的革命运动转入了低潮。

为保存革命力量,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区委做了暂时退却,他们住进了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内的旧兵营,由公开转入地下,继续领导北方的革命斗争,并取得很大成绩。仅北京一地,从1926年3月至1927年2月,中共党员就由300多人发展到1000人以上。共青团的组织发展得更快。时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李大钊同时兼任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的领导。这一时期,国民党党员也由2200余人发展到4300余人。就是在张作霖的“大帅府”里,也建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由董季皋任支部书记,他的公开身份则是张作霖大帅府秘书。

由于李大钊的革命活动直接威胁着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从1923年 “二七”大罢工失败后,他就多次被反动政府通缉。在这种异常艰险的环境里,李大钊毫不畏惧,始终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他的表姑曾经问他: “你们老搞这事,也不怕吗?人家那样厉害,兵权在手,今日赶,明日捉,把你们从这儿赶到那儿,你们不是自讨苦吃吗?”他答道: “他们就好比是一堵墙,我们捣来捣去,总会把这堵墙给捣垮的。”又说: “怕什么!早晚我们是要胜利的。我们的主义,就像庄稼人的种子一样,到处都撒遍了,他们是破坏不了的。他们破坏了这儿,还有那儿长起来,没有关系。”

1927年初,隐蔽在张作霖大帅府里的中共地下党支部得悉,张作霖已下令逮捕李大钊。京师警察厅也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对李大钊和其他革命者跟踪侦察,图谋一网打尽,妄图消灭京城的革命力量。董季皋及其他知情的同志与朋友都劝李大钊离开北京。

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也很为他的安全担心,多次劝他离开,但李大钊态度坚决地说: “我不是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假如我走了,北京工作留给谁做?……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是怎样重要,哪里能离开呢?”

李大钊让许多同志化装转移,而自己却留下来坚持工作,坚持斗争。

李大钊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以革命大局为重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教育了他周围的同志。例如在李大钊身边工作的谭祖尧,他的未婚妻的父亲在北洋政府供职,知道张作霖要对共产党人下毒手,就让女儿转告谭祖尧,让他躲避一下,并准备为其在广州代谋一事。谭祖尧回复说: “干革命就不能怕死,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坚决跟李先生干革命,决不回头,只要李先生不离开北京,我也不离开北京。”

谭祖尧与李大钊始终在北京坚持斗争,直到一同被害。

落入虎口,毫无惧色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反动军阀更加仇视李大钊,欲拔去这颗 “眼中钉”而后快。

1927年4月,奉系军阀终于向李大钊伸出了罪恶的手,在帝国主义默许下,张作霖派出大批军警、特务包围袭击了苏联大使馆及附近的几个办事机构,并进行大逮捕。

这天正是清明节,天气很暖和,赵纫兰带着小女儿在外面散步,李大钊在里间屋子伏案写作,大女儿星华在外间看报。突然外面传来一声枪声和纷乱的喊声。李大钊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别人赠给他护身的小手枪,带着星华走出院子,找了一间僻静的小屋坐了下来。他一句话也没说,神情非常冷静。不多久,宪兵、警察、便衣蜂拥而入,抢走了李大钊手中的枪,逮捕了他。他的夫人赵纫兰和两个女儿及共产党员谭祖尧、范鸿劼、杨景山也同时被捕。

敌人对李大钊进行了多次审讯,进行了严刑拷打,用尽了种种酷刑,甚至把竹签扎进他的指甲缝,最后索性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李大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没有一句有损党的荣誉和革命利益的 “供词”,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连当时敌人的报纸也不得不说,李大钊受审时 “精神甚为焕发,态度极为镇静,自承为马克思学说之崇信者,故加入共产党,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之,关防甚严”。

严刑拷打不成,敌人又进行了利诱。张作霖的总参议杨宇霆亲自前来劝降,妄图用高官厚禄来收买李大钊。李大钊严词答道: “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民族的气节,绝不能为了锦衣玉食,就去向卖国军阀讨残羹剩饭,做无耻的帮凶和奴才!”面对李大钊的凛然正气,敌人只得灰溜溜的收场。

李大钊的被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震动,也引起了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的抗议。莫斯科举行了游行示威,列宁格勒、海参崴等城市也召开了群众大会。在国内,为了营救李大钊,北方铁路工人提出要劫狱并组织了劫狱队。教育界、学者、名流和李大钊的同乡,均起而营救。京津 “各报社评,皆暗为守常呼吁”。4月9日,北京9所国立大学的校长讨论营救办法。12日,北京国立、私立25所大学的校长又进一步讨论营救办法。

当李大钊得悉各方正在施救的消息后,坚决表示反对。他说: “我个人为革命、为党而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且已经是党的损失……我不能再要同志们来作冒险事业,而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不要使革命力量再遭损失。”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李大钊全然不顾个人的安危,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如何保存革命实力。他在狱中自述里豪迈地说: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历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为了开脱同案人员,他还写道: “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反动的奉系军阀政府见种种手段都不能使李大钊屈服,便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反对,对李大钊及其他19位革命志士下了毒手。

红色种子撒遍大地

1927年4月28日上午11时至12时10分,对李大钊等20名革命志士的秘密审判在警察厅正式开庭。随后,他们由4辆军车押送至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执行死刑。

当时,围观的人很多,街道都被堵塞了。行刑用的新式绞刑机据说是反动政府从美国运来的。

李大钊自始至终神色未变,从容地首先走上绞刑台。他要求讲话,敌人不允许,他就大声叫喊,准备用生命的最后一刻来继续唤起民众。他说: “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色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但是,执刑的人蛮横地向李大钊脸上挥拳,并把他推进一个发亮的金属制的长方形架子中,架子的上边正中有一个小圆圈卡在颈中,旁边有一把柄,刽子手握住把柄,逐渐绞下去,直到舌头吐出,眼睛凸出,眼角流出血。刽子手松开把柄,将李大钊拖出,围绕刑台走了一圈,然后用冷水往李大钊脸上喷;等他苏醒过来,又开始第二次绞刑,共继续了3次,施刑长达40分钟之久。刽子手们就用这种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的手段杀害了李大钊。

紧接着,范鸿劼、谭祖尧等19位革命志士也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刽子手们将尸体装入棺中,停放在宣武门外下斜的长椿寺中,待家属、亲戚来认领。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在朋友们的募捐支持下,买了一口棺材,将烈士重新装殓,把灵柩移放至妙光阁街的佛寺里。

李大钊牺牲的噩耗传来,中国共产党和革命人民以及各界进步人士无不为之深切哀悼。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 《向导》周报发表的 《悼李大钊同志》的文章指出,他 “是创立中国共产党之一人”, “是最勇敢的战士”,并将为中国人民所 “牢记不忘”。

出殡仪式轰动北平

李大钊出殡的前两天,党组织负责同志找北平法学院学生李时雨谈话,指示他组织好李大钊同志的出殡活动,特别是护卫好灵柩安全地送到万安公墓。

经李大钊的乡亲即一位姓乔的女同志的引见,李时雨见到了李大钊的夫人赵纫兰。乔同志向李夫人介绍时,说他是李氏家族中的晚辈,现特来送葬,帮助做些工作。他们商定好,送葬时,李时雨头戴白色孝帽,专扶李大钊10多岁的小儿子,紧跟灵柩,不离寸步。这既是防备军警驱逐的措施,免得他像一般群众那样被驱散;同时也考虑到,万一他被捕,也可以说是李大钊的远房亲属,比较容易解脱。

1933年4月23日清晨,李大钊的葬礼在他牺牲6年后才得以举行。这天,长椿寺前殿里设了灵堂,中间挂一横幅,前后左右悬挂了许多挽联,两旁摆放了大量花圈。奏哀乐、读祭文之后,群众唱起了 《国际歌》,气氛十分悲壮肃穆。

礼毕起灵,覆盖着绣有蓝色花朵棺罩的烈士灵柩,在群众的簇拥下,缓缓地被抬出长椿寺。李时雨扶着李大钊的小儿子,同李夫人及其亲属们紧随灵柩一起走,后面跟随着数百名送葬的群众。大家胸戴白花,臂缠黑纱,一些同志抬着李大钊的画像,扛着花圈、挽联和挽词,边走边向路边行人撒传单并高呼口号。

灵柩抬过宣武门后,送葬群众已增至千余人,到西单时,只见不少群众在路旁摆出了祭桌。

这时,宣读祭文声、燃放鞭炮声以及呼喊口号声连成一片,震撼着半个北平城。行至西单北大街时,李时雨回头往南一瞥,只见人山人海,望不到边。

队伍行至甘石桥,有人把早已准备好的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覆盖在李大钊的灵柩上。这时,反动军警从四面八方冲击送葬的群众,他们像疯狗一样,踢翻了祭桌,殴打朗诵祭文的人,用枪托子打散送葬的群众。他们打伤了数百人,逮捕了几十人。李时雨始终扶着李大钊的小儿子及亲属们,坚持把灵柩护送到万安公墓。

李大钊的墓碑是在红瓦市路东一个石匠作坊定刻的。起运时用黄纸把石碑上的字糊上,天未亮时就雇了辆小驴车送出城门放到万安公墓。墓志铭是:先生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六日,死于民国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春秋三十九岁。下面刻着子女的名字。

李大钊的出殡,可以说是轰动一时、极其悲壮的一次群众运动。它不仅敬慰了忠魂,安葬了烈士遗体,而且进一步揭露控诉了反动派的残暴。虽然这次出殡遭到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但它更激起了群众的义愤,其影响是很大的。

题图 1927年4月28日下午李大钊在就义前与难友路友于 (左)丶张挹兰 (右)合影

责任编辑 张荣辉

猜你喜欢
李大钊革命群众
李大钊《青春》
李大钊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