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撰写的祭文、挽词、唁电和纪念碑文(下篇)

2011-11-04 13:24○徐
党史博览 2011年3期

○徐 斌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撰写的祭文、挽词、唁电和纪念碑文(下篇)

○徐 斌

挽民主人士

挽民主人士的祭文、挽词、唁电,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集中体现了建立全民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思想。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他以笔为武器,创作、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鲁迅被誉为“民族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旗帜和奠基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在上海逝世。10月22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出 《为追悼鲁迅先生告全国同胞和全世界人士书》、《为追悼与纪念鲁迅先生致中国国民党中央与南京国民政府电》,并向鲁迅夫人许广平致唁电。电文中说:“中华民族失去最伟大的文学家,热忱追求光明的导师,献身于抗日救国的非凡的领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1956年,鲁迅的遗骸从万国公墓迁葬至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先生之墓”。

杨十三,1889年出生,河北迁安人。少时在天津做学徒工,靠发愤学习得以留美。归国后入河北工业学院任教。20世纪30年代,他已是蜚声河北教育界的造纸学专家。抗战爆发后,杨十三投笔从戎,置身民族解放事业,宣传救亡,组织民众,建立抗日武装,任冀东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治部主任,先后收复失地十余城,成为威震冀东平原的抗日名将。1939年7月21日,因劳累过度,心力交瘁,溘然长逝于山西省屯留县。毛泽东特为杨十三撰写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张季鸾,1888年出生,生于山东邹平,祖籍陕西榆林。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抗战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9月,在重庆病逝。重庆各界定于9月26日举行追悼大会。9月18日,在延安的毛泽东、王明、秦邦宪、吴玉章、林伯渠等五人致电重庆,表示吊唁。电文说:“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借达哀忱。”

范旭东,1883年出生,湖南湘阴人。化工实业家。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范旭东带着技术人员迁入四川,兴办制盐制碱工业。曾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前夕,拟新建扩建10个化工厂,遭到国民党政府拒绝,因愤懑于1945年10月4日猝然逝世。正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闻讯后,题写挽词:“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李公朴,1902年出生,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淮安。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和群众教育工作。1934年主编《读书生活》杂志。1936年11月,李公朴等爱国七君子被国民党逮捕,次年7月获释。先后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常委。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枪击后牺牲。7月13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致电李公朴夫人张曼筠,深表哀悼:“惊悉李公朴先生为反动派狙击逝世,无任悲愤!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是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全国人民必将以先生之死为警钟,奋起救国,即以自救。肃电致唁。”

闻一多,1899年出生,湖北浠水人。1922年留学美国。1927年应邓演达之邀,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负责艺术股工作。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斗争。后在南京、武汉、北平等地大学任教。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任中央执行委员。抗战胜利后,积极反对国民党勾结美帝国主义发动反人民的内战。1946年7月15日,李公朴追悼大会在云南大学举行。为了安全,大会没有安排闻一多发言,但他毫不畏惧,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痛斥国民党扼杀民主运动的罪行。下午,他主持民主周刊社的记者招待会,揭露李公朴被暗杀的事实真相。散会后,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壮烈牺牲。7月17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致电西南联大请转闻一多家属,深表哀悼。电文说:“惊悉一多先生遇害,至深哀悼。先生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今遭奸人毒手,全国志士必将继先生遗志,再接再厉,务使民主事业克底于成,特电致唁。”五天之内,爱国人士李公朴和闻一多先后遇害,毛泽东再写挽联:“继两公精神,再接再厉争民主;汇万众悲愤,一心一德反独裁。”号召人民从悲愤中醒来,珍惜来之不易的抗日胜利成果,反对内战,反对独裁。

陶行知,1891年出生,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1921年与蔡元培等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本》。1930年,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被国民党查封后,流亡日本。1931年回国从事教育活动。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年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积极从事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运动。当获悉自己被列入国民党特务暗杀黑名单时,便抓紧时间,日夜整理文稿,终因劳累过度,于1946年7月24日在上海家中突发脑溢血病逝。第二天,毛泽东与朱德联名致电陶行知家属:“先生为人民教育家,为民族解放与社会改革事业奋斗不息。忽闻逝世,实为中国人民之巨大损失。特电致唁。”8月10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为陶行知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李鼎铭,1881年出生,陕西米脂人。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的方案,受到高度评价,并在会上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12月,中共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各级精简机关,加强基层,节约人力物力,这是根据地克服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和进行休养生息的一项重要政策。1947年12月11日,李鼎铭在陕西绥德县义合镇病逝。1948年2月25日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题挽词:“李鼎铭先生与其他许多和李先生一样的开明绅士,在中国人民民族民主斗争的困难时期,在日本帝国主义者进攻中国时期,在美帝国主义者援助蒋介石匪帮举行反革命内战时期,抱着正义感,毅然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人民民主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一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蒋介石独裁,赞助人民革命战争,同情消灭封建制度,实现土地改革的真正爱国的民主的开明绅士,无论过去与现在,都是中国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一分子。对于李鼎铭先生的逝世,表示我们的悼念之意。”并撰写挽联两副:“老成谋国与本党合作无间,民主参政襄边区建设有成。”“抱正义感反独裁反内战反卖国大声疾呼为救国,以责任心倡精兵倡简政倡生产睿思远虑建边区。”

杜斌丞,1888年出生,陕西米脂人。1933年建议杨虎城联共反蒋抗日。1936年促杨虎城同张学良合作发动西安事变。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1947年3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杜斌丞在西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0月7日就义。 1948年10月7日,在延安隆重举行追悼杜斌丞殉难一周年大会,毛泽东题写挽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冯裕芳,1883年出生,海南琼山人。解放军琼崖军区司令员冯白驹之兄。曾任中国民主同盟港九支部主任委员。多年来,一直在香港、广州等地从事民主运动。1948年冬天,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由香港来到东北解放区,准备参加新政协,不料到沈阳后宿疾加剧,于1949年1月27日病逝。1月30日,毛泽东电唁哀悼。电文说:“裕芳先生不幸因病逝世,曷胜哀悼。特电致唁,尚希节哀。”

挽学友

1915年3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学生易昌陶在家中病逝。此时,正值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妄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 “二十一条”之际,国人大哗。5月2日,为哀悼易昌陶,毛泽东在悲愤交集中,结合时事,拟就一副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没,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5月23日,由校长张干、学监王季范、教员杨昌济发起,学校举行追悼会。6月25日,毛泽东致信湘生,在信中有哀悼易昌陶的一首挽诗《五古·挽易昌陶》:“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腮。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吴竹圃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勤奋读书,成绩优异,关心国家大事,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1916年4月,吴竹圃病死家中,时年才20岁。毛泽东为失去这位品学兼优的同学而深深悲痛。5月,撰联挽之:“吴夫子英气可穿虹,夭阕早知,胡不向边场战死?贾长沙胜俦堪慰梦,永生何乐,须思道大数方生。”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不少学生只顾埋头于书堆中,而不注意锻炼身体,体质都很差,学校也忽视学生的体育教育,仅1917年一年,八班就有傅传甲等七名同学因一场传染病感染,不治身亡。在追悼会上,毛泽东满怀沉痛忧愤的心情,写了一副挽联:“为何死了七个同学?只因不习十分间操。”此挽联平白如话,一扫八股文风,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当时,确属难得。毛泽东痛悼学友早夭,壮志未酬,表现了其少年时代即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

挽亲人

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母亲文素勤(根据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毛泽民代毛泽东填写的履历表,其真名是文素勤,而非文七妹)不幸病逝,毛泽东闻讯立即从长沙赶回韶山。10月8日,中秋节,毛泽东在母亲灵位前,以泪水和墨汁写成《祭母文》,寄托哀思。祭文追述慈母勤俭持家、爱抚子女、和睦邻里等优秀品质。全文如下:“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并作泣母灵联两副,其一为:“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其二为:“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1920年1月17日,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在北京病逝,正在北京领导驱张运动的毛泽东与杨开慧、杨开智一起守灵。1920年1月22日,毛泽东在蔡元培等组织下,在《北京大学日刊》发出启事,为恩师葬礼筹款。撰写挽联:“忆夫子易帻三呼,努力努力齐努力;恨昊天不遗一老,无情无情太无情。”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英勇就义。正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妻子牺牲的消息后,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在给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的信中写道:“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挽国际友人

白求恩,1890年出生,加拿大人。胸外科医师。1938年初,白求恩率领医疗队来到中国支援抗战。3月底到延安,后赴晋察冀边区工作。1939年10月28日,白求恩在河北涞源县摩天岭战斗前线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不慎被手术刀割破。后来手指发炎,炎症加重,他不顾伤痛和高烧,仍坚持战地救护,后因感染中毒,炎症恶化为败血症,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白求恩大会。毛泽东献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2月2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一书撰写《学习白求恩》一文,这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名篇《纪念白求恩》。毛泽东还为白求恩题写挽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1941年,毛泽东又将此题词书录给延安中国医科大学。

柯棣华,1910年出生,印度人。外科医生。1938年9月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1942年12月8日晚,柯棣华因劳累过度,癫痫病严重发作,抢救无效,于9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病逝。1942年12月29日,毛泽东为柯棣华撰写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罗斯福,1882年生,美国人,曾多次连任总统。1941年8月,同英国首相丘吉尔一起,制定 《大西洋宪章》,支持苏联卫国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促成和参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并援助中国抗日。从1943年起,先后出席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促进联合国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病逝。4月13日,毛泽东和朱德委派叶剑英、杨尚昆到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哀悼。同日,毛泽东、朱德合署致电美国继任总统杜鲁门:“罗斯福总统不幸逝世,我们谨向美国人民及总统遗属表示吾人之深切吊唁。举世均将沉痛此损失。”

加里宁,1875年出生,苏联人。1946年6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不幸病逝。6月4日,毛泽东和朱德联名致电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唁电说:“对于苏联最高苏维埃前任主席、中国人民的挚友加里宁氏的逝世,谨致哀悼之忱!”

季米特洛夫,1882年出生,保加利亚人。1921年出席共产国际三大。1933年在德国被捕。1934年出狱。1935年起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二战期间创立保加利亚祖国阵线。1944年9月领导保加利亚人民推翻法西斯政权。1945年任保共总书记、保加利亚部长会议主席。1949年7月2日在莫斯科病逝。7月3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致唁电:“惊悉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季米特洛夫同志因病逝世,不胜哀悼,特电致唁。”

纪念碑文、挽词

1934年1月15日,毛泽东为瑞金革命烈士纪念塔题词,全文如下:“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土地革命的伟大的战斗中,许多同志光荣的牺牲了!这些同志牺牲,表现了无产阶级不可战胜的英勇,奠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础。全中国工农劳苦群众,正在踏着这些同志的血迹前进,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1937年4月5日,毛泽东、朱德特派林伯渠参加祭黄帝陵的民族扫墓典礼。毛泽东起草的祭文全文如下:“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1938年7月7日上午,延安各界举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大会,并举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出席大会,敬献挽词:“抗战到底,浩气长存。”并在大雨中领导进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在哀乐声中为死难者敬献花圈。

为了纪念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刘志丹,1943年5月2日,在志丹县举行刘志丹灵榇公葬仪式,并建刘志丹陵园。毛泽东为刘志丹陵园内的红星纪念塔题字。正面题写:“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碑文:“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1945年5月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烈士碑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45年6月17日,中共七大代表及延安各界人士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毛泽东为大会题写挽联:“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你们的事业永与人民同垂不朽;为胜利而来,为胜利而去,我们的任务是向胜利勇往直前。”毛泽东主祭,并献挽词:“死难烈士万岁。”公祭时,毛泽东讲话,其中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今天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延安人民的代表联合在这里开一个追悼大会,追悼几十年来中国革命队伍在各个战线上所牺牲的人。”另一句是:“我们今天的公祭可以一直上溯到一八四一年平英团那些英雄们,也祭奠他们。”这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宣读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雏形。

1945年,晋冀鲁豫解放区军民为纪念在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广大烈士,决定建立一座陵园。毛泽东应邀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

1946年10月,毛泽东应邀为冀南抗战史编委会编辑的《冀南解放区烈士英名录》题词:“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

1949年6月,毛泽东为济南英雄山革命烈士纪念塔题词:“革命烈士纪念塔”。

1949年9月30日下午6时,毛泽东出席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并宣读纪念碑碑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