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卫娜
人居环境的求索之路
文 胡卫娜
西安评奖
倘若你遇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在凳子上静静作画,跟乡亲亲切畅谈,带着相机游走在大街小巷,谈笑风生地跟学生交流,那或许就是吴良镛。他毅然接受了历史的发问,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城乡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全球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纷纷呼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环境和人类住区如何协调发展?如何规避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这是发展的难题,这是历史的发问。
“人居环境科学”,就是一种答案。1993年吴良镛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居环境学”这一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系统。他认为,人类的建筑创造活动,不仅是建造房子,而是要创造居住与工作环境,包括了优美城乡环境的创造,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是精神文明的建设。
年过八旬的吴良镛,倾毕生心血建立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吴良镛将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发展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价值挖掘结合起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解释了中国古代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发展规律。通过深入揭示中国古代、近现代人居环境建设实践的理论价值,为当代中国快速城镇化时期发展模式转型、城乡统筹、建设宜居环境等提供理论指导,具有理论前瞻性。
吴良镛起草的国际建协《北京宪章》这样明确指出,“以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融合建筑、地景与城市规划,而不是局限在狭隘的技术-美学范围内。”《北京宪章》这是由中国人主持撰写的历史文献,已成为指导国际建筑界今后发展的重要理论纲领,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更被称为21世纪世界建筑发展的“识路地图”。
“我受命负责《北京宪章》的起草,念及中国古语‘薪尽火传’之涵意,深感肩负责任之重大。我豪情满怀地目睹半个多世纪的进步,也看到了我们前进道路之漫长与艰辛,不禁感慨系之。”对《北京宪章》的起草,吴良镛感慨地表示,“我每每扪心自问: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不仅仅是将什么样的物质环境、城市与建筑、园林作品等交留给子孙,还要(也许更为重要)将百年来乃至几千年以来,从赫赫有名的建筑师到默默无闻的工匠为人类造福的理想、为广大人民改善生活减轻疾苦的精神流传给后代,将建筑事业中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留予他们参考。”
“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是致用之学”吴良镛坚守着这个信条。他不仅致力于理论的研究,更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条件投入实践,努力解决中国城乡建设的实际问题,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他站在学术的前沿,并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多层次的实践中,在理论上蔚成整体,方法方面不断创新,在技巧上别具意匠。
吴良镛从50年代起担任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的顾问、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委员会委员、以及其它若干城市的规划建设顾问。1976年唐山地震后,在余震未停时他就作为最早一批专家参加重建规划。他主持的北京亚运会建筑的规划设计研究,提出“以集中为主,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模式被付诸实施,节约了大量财力。吴良镛从1992年起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被评为“到达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报告提出的“要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建议得到决策部门的重视。
红楼梦博物馆
辛勤的耕耘带来丰硕的成果,吴良镛在学术领域的杰出贡献,近年来已获得国内外多项荣誉。1993年10月4日,在联合国总部召开的“世界人居日”全球庆典上,吴良镛从当届联大主席塞缪尔·英萨拉里手中接过了“世界人居奖”的奖杯。
“世界人居奖”是国际上一项颇有影响的大奖,由英国建造与社会住房基金会于1985年创立,围绕该奖项的竞争旨在发现那些为人们提供可持续性未来的人居项目,及那些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存的住房问题提供既现实而又富有想象力的解决办法的人居项目。由吴良镛主持的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探索了旧城有机更新之路,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世界人居奖”颁奖的评语是“菊儿胡同四合院住宅工程开创了在北京旧城进行城市更新的一种新途径,传统的四合院住宅格局得到保留并加以改进,避免了全部拆除旧城内历史性衰败住宅。同样重要的是,这个工程还探索了一种历史城市中住宅建设集资和规划的新途径。”
人居环境科学,它符合了世界的趋势,指引着建筑与城乡未来发展。人居环境科学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经世济用之学,对社会与科技发展发挥巨大影响。从1993年到现在,人居思想逐步断得到社会的认识与关注,中央文件也采用“人居环境”概念,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城镇环境。”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这是吴良镛给历史发问最好的答案,这是吴良镛不悔的选择。1950年,28岁的吴良镛站在异乡的美国,回望中国,心系故乡。那时,中国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急需青年志士投身建设祖国的热潮中。面对祖国的召唤,年轻的吴良镛毅然冲破阻挠从美国归来在清华任教,用他毕生精力寻求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道路,把中国建筑学推向世界,赢来国际声誉。
1952年起,吴良镛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主任。几十年来,身体力行,至今以89岁的高龄仍活跃在祖国城乡建设和建筑教育的第一线,美国建筑师协会称他为“新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和杰出的建筑教育家”;《亚洲建筑师》赞誉他为“人民建筑师”。
吴良镛在匡溪艺术学院学习时,导师沙里宁说:“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对于自我,吴良镛这样述说:我为人民安居而呼吁,为建筑的科学地位而呼吁。当然,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充满了荆棘,我有困惑和疑虑,也有喜悦和希望,每想到宋代张载的话,心中就鼓起了前进的勇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