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蓝色引擎是怎么构建的?
——访广东省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杨明、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吴伟萍
观察记者:到目前为止,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已经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2010年达到8291亿元,海洋GDP占全国的比重为21.57%。广东省社科院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以您为负责人的海洋经济研究中心,对广东发展海洋经济有何新的建议?您如何解读广东的“三圈一带”海洋经济发展构想?
杨明:这“三圈”其实指的是广东省和周边省份的三个合作圈,强调的是一种协同发展的战略,它们是平行关系。我们沿着广东大陆海岸线,从东北往西南看这第一圈是以粤东海洋经济区为基础,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梅州四市在以福建沿海为核心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积极开展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开发,构建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圈;第二圈是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核心,与香港、澳门共同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第三圈是以粤西海洋经济区为基础,粤西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向西积极溶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开发,向南积极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共同构建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
“一带”指的是蓝色经济带。“一带”的战略构思主要针对广东省内,它指的是在大陆海岸线向陆地一侧的广东省沿海行政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14个沿海地级市,以及广东省管辖海域范围内的1431个海岛。
我们之所以要提出“三圈一带”,是因为我省的海洋经济还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海洋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和空间布局不科学、海洋生态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等一系列比较明显的问题,而“三圈一带”战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三圈一带”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全国海洋科技产业发展及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全国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南海海洋经济综合开发的试验区。
观察记者:我们看到这“三圈”是一个并列的关系,那它们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各有什么侧重?
杨明:我们在构建“三圈”时,是根据不同的区位优势提出不同的建设重点。在“粤港澳海洋经济圈”,我们着重建设三个重点合作区域,分别是南沙“智慧岛”、“深港湾区”和万山群岛。南沙“智慧岛”的建设重点是在第三产业、高技术合作、港口物流、游艇业(包括游艇制造、游艇休闲、游艇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方面;“深港湾区”指的是深圳与香港之间的海域,深圳的大鹏湾、大亚湾、深圳湾、珠江口所组成的“三湾一口”具备了打造全球物流重要组织枢纽的经济空间属性和成长条件,我们计划把这里打造成全世界最具成长性和最值得关注的组合湾区之一;万山群岛有6条水道纵横其间,是广州、深圳、中山、珠海和港澳地区出海的门户,特别适合发展成为港口中转和仓储的基地。
在“粤闽台海洋经济圈”,我们侧重三方面的合作。第一个方面是打造汕厦蓝色经济带,即从汕头到厦门之间的沿海及近海地带,这一区域的发展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汕头、厦门良好的港口条件对建设好汕厦蓝色经济带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第二个方面是发展汕台海上直航区域合作,推动汕头海上定期货运班轮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在积极谋划和推动汕头对台海上散货直航,而且我们还在筹划尽快实现汕头与台湾的空中直航。第三个方面是加大粤东对台招商引资力度,并且鼓励本地民营企业等设法加入台湾企业集团的生产体系。
在“粤桂琼海洋经济圈”,我们着重强调四点。一是打造圈内核心城市。重点战略是培育湛江、茂名、北海、防城港和海口、三亚等6个海洋经济重点市,共同成为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核心区域。而其中我省的湛江市是承担桥头堡功能的龙头城市。那么,要把湛江建设成广东对接东盟的重点城市,就必须做大海洋经济,形成海路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二是打造海洋经济新骨架。所谓的“新骨架”就是以重大项目为基础形成的区域临海产业新支撑。而这种经济新骨架也是一种互动的形式,是粤西和北部湾以及海南在重大项目上进行的互动,以促进粤桂琼临海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海洋经济协调分工和生态保护。在粤桂琼“大滨海旅游”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避免港口建设的恶性竞争,挖掘提升自身的旅游价值内涵,实现滨海旅游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还要联手进行区域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完善海洋综合管理制度,共同实现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规模化、科学化管理。四是粤琼合作开发南海。南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区之一,海南岛周围的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等4个储油(气)构造被誉为第二个“中东”,专家们预测这里的石油储量大约有400亿吨,天然气大约有15万亿立方米。对于我们广东省来说,应该加强与海南的合作,主动参与深海资源开发。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开发南海,以合作勘探油气资源的科技合作项目为先导,促进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进程。
观察记者:在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中,广东社科院建议广东省委、省政府要强化南海的决策思维,所谓的“南海战略”具体是一种怎样的发展战略?
吴伟萍:因为广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型经济体,广东的发展与海洋的兴衰互为唇齿,所以依托南海开发,与南海周边省市和东盟国家展开海洋合作是我省未来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全面生效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广东应以中国—东盟合作为突破口,从经济上与国家的南海开发战略对接,启动和实施“南海战略”,打造“深蓝广东”。该战略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把广东打造成南海渔业和油气等资源开发的重要参与主体;二是把广东打造成南海开发的服务和后勤保障基地;三是把广东打造成南海开发的智力支撑基地。该战略的核心是构建东盟“10+1”合作的海上通道,力促“10+1”合作重心由陆地转向海洋,把南中国海建成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海”,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引领广东由“珠江时代”进入“海洋时代”。省委主要领导对这个构想还是比较认可的。
观察记者:据我们所知,广东社科院为决策层提供了一个非常浪漫的海洋“蓝色印象带”战略构想,这其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吴伟萍:“蓝色印象带”的新设想是在构建珠三角“绿道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借鉴欧、美、日、澳等发达地区的沿海发展经验,对接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广东沿海立体蓝色景观带、滨海特色蓝色城镇带和“三合六极”蓝色产业带,共同构筑沿海“蓝色印象带”的战略设想。
构建珠三角“绿道网”的设想是在去年召开的广东省十届六次全会第四次全会上提出的,即从2010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总长约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的建设工作。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连接主要的自然保护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居住区等。珠三角这6条绿道的布局分别是沿珠江西岸、沿珠江东岸、纵贯珠江三角洲中部、纵贯珠江三角洲东部、纵贯珠江三角洲西部以及横贯珠江三角洲。
“蓝色印象带”则是一种融生态、生活、生产为一体的海洋综合建设模式,其目标是与珠三角“绿道网”一起,成为承载广东未来发展理想的重要区域。第一是沿海立体蓝色景观带,主要涉及建设“沿海绿道”,美化滨海岸线,实行沿海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海洋蓝色生态新屏障。第二是滨海特色蓝色城镇带,即依托“沿海绿道”,优化沿海生活岸线,把广东沿海的中心城市、城镇和乡村(社区)连接一起,并与沿海立体蓝色景观带建设相结合,注入海洋文化,改善渔民民生,建设具有浓厚岭南沿海文化特色的和谐滨海生活带。第三是“三合六极”蓝色产业带,重点是改造提升沿海生产岸线,合理布局海洋产业空间结构,建设“三个合作区”,包括粤港澳合作区、粤琼海峡经济合作区和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区;建设“六个增长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汕头、湛江6大临港产业基地,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空间结构,使其成为广东的大港口、大交通、大钢铁、大能源、大电力、大石化、大造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