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亟需“蜕变”

2011-11-02 09:40柳博隽
浙江经济 2011年6期
关键词:百强县蜕变位次

文/柳博隽

县域经济亟需“蜕变”

文/柳博隽

强县经济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逐步向城市经济转型的趋势不可逆转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浙江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举措得当、转型到位,完全有条件实现人均GDP从7000美元向10000美元的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此,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开创具有浙江特点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浙江经济的特点是县域经济比较发达。但是近年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有所趋缓,反映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行榜上,不仅是进入全国百强县的数量减少,总数由原来的第一位退到第二、三位;而且百强县排序的位次下降比较明显。

深入分析近年百强县排行榜发现,2008-2010年,浙江入选全国百强县的数量分别是26、26、25,而同期山东和江苏的数量分别是26、26、27和25、27、28,形成鲜明对比。从百强县排序的升降情况看,最近三年浙江百强县的排序位次分别是9升9平8降、13升5平8降、14升5平6降;而同期山东的百强县排序位次是17升9降、16升6平4降、15升5平7降,相比浙江是升多降少;后来居上的江苏则升得更多降得更少,百强县位次分别是15升8平2降、20升7平、17升9平2降,全国十强县中就占有7席,且连续多年“囊括”全国前五名。

浙江县域经济“上升”乏力,固然有其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制约的客观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仍然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当然,还包括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框架下,县城作为整个县域的经济、社会、文化、行政中心,传统意义上服务“三农”的功能定位没有根本改变,使得县城自身的发展受到制约。

与此同时,由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依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经济资源的市场配置。进一步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表明,浙江以“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为特点的县域经济,与山东的“政府主导+经济协作+多种模式”以及江苏的“集体经济+规模经营+资本市场”特点相比,在区域经济协作和区域经济统筹方面相对薄弱,在区域资源配置和高端要素利用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不足。推进县域经济“蜕变”已迫在眉睫。

更何况,经过1992年、1997年、2002年、2006年、2009年五轮扩权改革,经济强县被赋予一些设区市的经济管理权限,一批县级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提升,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县域经济,逐步向城市经济转型的趋势不可逆转。为此,要明确将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作为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

一方面,要突出新型城市化的引领作用,并将城市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驱动,推进县域经济向经济构成以非农产业为主体、产业形态以现代产业为主导、空间布局以集聚发展为主线、动力支撑以科技创新为主力、资源环境以集约清洁为主旨的城市经济转变。县域经济增长既要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工业服务业协同带动转变,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又要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即县域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另一方面,突出都市圈、城市群的主体形态,并将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进入不同层面的圈层结构,促进与周边县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实现融合发展。即杭、甬、温和金——义都市区与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省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集群化发展”,县城、中心镇与周边乡镇“组团式发展”。

县域经济只有融入这种圈层化的经济空间,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供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猜你喜欢
百强县蜕变位次
2022年1-6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2022年1-3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百强县榜中的发展“密码”
江阴蝉联2020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首
浅谈高考志愿填报方法之位次法
“列”义释疑
论美国电影中的癫狂之美
“微”体验:因“生”动而生动
正本还需清源
“ 百强县”榜单乱象与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