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产业核心科技 提升国家产业形象
——首届“中国创造”院士论坛发言选登

2011-11-02 02:36周远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4期
关键词:企业

掌握产业核心科技 提升国家产业形象
——首届“中国创造”院士论坛发言选登

3月17日,首届“核心科技与国家产业形象——中国创造院士论坛”在京举行。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局、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科学时报社、格力电器以及金蝶软件共同发起,来自国家相关部委的专家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及相关媒体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围绕打造“核心科技”和提升“国家产业形象”建言献策。

从智能空调大国走向强国

■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 远

我国已经成为第一大智能空调设备生产国和第二大智能空调设备消费国。2007年全行业总产值已经达到2950亿元人民币,2010年年产值接近4000亿元,多项产品成为世界第一。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能源的消耗迅速增加,目前,空调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5%。

变频空调是节能空调的方向性产品。从目前智能空调在国内外的发展形势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节能减排。从节能角度来说,变频空调是首选,这类产品在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95%,在欧洲市场占有率大概为50%。而我国大概只有17%,所以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完全独立自主开发出多种特点的单转式变频压缩机,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能效水平。同时为适应以上两项技术的要求,格力与美国一家公司合作,开发了专用DSP的控制芯片,取得了重大的创新。

新型变频空调机研制成功是我国从空调大国走向空调强国的起步,在传统产品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方面还有不少的课题要做,在空调制冷的前沿研究方面更有不少的新原理、新课程和新方法的课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为了实现强国的梦想,希望更多有理想的企业家团结起来,为我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强国而努力奋斗。

终端节能要自主开发才能站稳脚跟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维斗

现在大家都在谈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但谈这件事要有一个时间的概念,究竟什么时候达到什么目的,达到什么水平。到今年为止,我国每年消耗32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按近期发展的形势估计,大概在2020年能够代替近6亿~7亿吨标煤。

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均消费4吨多标煤。现在美国人均消费11吨标煤,我国是2吨多。从趋势上可以看出,未来煤仍然是一个大头,至少占了40%多,要改变这种状况暂时是不可能的。

必须要对我国能源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相当长的时期内,煤仍是我国的主力能源。从现在开始到2050年,我国大概还要消耗1000亿吨以上的煤。因此,我们面临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要发展,但煤仍是主力的局面。

国际上对我国温室气体的减排压力很大。我要特别呼吁:第一,要在煤的清洁利用中走出我们自己的创新道路,不能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第二,中国节能潜力非常大,最后终端的节能是最重要的。 第三,我们要走出我们自己的道路来。我感觉关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应该静下心来提高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产品的制造,不要单纯追逐速度。从节能角度来说,终端节能要完全通过自主开发才能站稳脚跟。

最近很多人都在提新兴产业,节能环保就是新兴产业的一大部分。必须抓住新兴产业的核心问题来做,不能追求创造利润抢占市场,又不注重质量,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从节能角度来说,千万不要把新兴的节能环保企业当做低端企业来做。

迎接知识和信息革命

■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汝为

我国建设面临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市化,尤其是国际化带来的新形势,存在着能源、环境、资源、生态、灾害等多种危机。是否可以这样说,实际上,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

信息和知识总是在口头上说,但对它们的进一步理解还值得我们考虑。钱学森同志开创了“思维和智能科学”的革命,关于思维和智能科学的很多东西不见得每个人都学过,但是学过的人会有收获。新科学的革命开启了新技术的革命,也就是知识革命。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还有所不同,层次上不一样。

另外,信息社会的重要工具,就是基于知识的语义智能搜索和应用服务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传统的搜索方法和现在的语义智能搜索有所不同。传统搜索方法罗列了很多没有组织的结果,只能给出与搜索词完全匹配的结果,还有重复的结果,每个人的结果都一样,只能搜索网上的信息,技术和表达的方式和十年前几乎是相同的。现在语义智能搜索不太一样了,用户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提供有组织、有分类的结果,把搜索和浏览结合起来,提供个性化的搜索结果,直接提供用户所需要的答案。

对于科学决策的现代科学支持问题,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发展变化中,持续地为国家提出现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和战略,为决策和军事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现代科学支持。例如,钱学森同志早就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又经过了十多年三代科学家的努力,建成了“信息空间综合集成研讨体系”,是集大成智慧的可操作平台。

云计算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可能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 澄

借此次论坛的机会,我要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创新提几点建议。

第一,把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的集成创新。以前讲集成创新,都是把很多东西买过来装在一起叫集成创新。而我说的是,把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结合到一起的集成创新,这是实现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理念。

第二,积极而又冷静地在云计算环境下进行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目前,云计算被广泛地宣扬是有背景的,云计算和宽带战略都是智慧地球的技术支撑。一方面全球化竞争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市场的空间扩张而飞速推进;另一方面,人们在很大程度上用明显过时的模式管理着世界,包括管理企业。在这个矛盾下,金融危机的出现绝非偶然。

云计算实际上是分布式计算技术,它通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拆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方便利用各个地方的资源进行核算,最后交给用户,用户可以得到非常廉价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云计算对用户设备的要求非常低,使用方便,可以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所以为人们使用网络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未来云计算的模式、新设计理念、信息系统、结构都会受到影响。

现在我国每一个部门都有计算中心,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信息系统,这合理吗?如果你用电,每个人都有一个发电厂,每个人都有一个发电机,这个世界会变得怎么样?我国在云计算环节中,管理模式从一个个企业的独立系统发展到资源共享,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共享,金蝶做的友商网提供了网上企业管理服务,有很好的规模,另外提供一定的平台,2.0版本可以在各种分布环境下,在各种计算机平台设置云计算、云管理,这很适合电子政务、企业管理。所以,在云计算上面的管理创新、集成创新大有可为,这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很有用的。

“中国创造”的基础在于“中国制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卢中原

我讲两个观点。

第一,“中国创造”的基础在于“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提出需求。没有“中国制造”的产业基础、产业配套体系、产业生态环境,“中国创造”就是空中楼阁。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已经提出再制造业化,也就是重振制造业。美国在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方面提出振兴计划,并且提出要重振制造业,扩大出口,在五年内使出口翻一番,成为第一出口大国。 我认为,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层次较低。因此,应该考虑“中国创造”要为“中国制造”作出什么贡献。 我国需要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不同环节的技术改造。

第二,“中国创造”要为提升“中国制造”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而不是脱离“中国制造”去追求虚无缥缈的创造。其产业基础是什么,是否对中国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起到切实提升作用,这需要好好探讨。

新华社副社长周锡生:

核心科技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支撑着所在国家的产业形象。外界往往以是否拥有核心技术来评判一个国家的产业品质、产业形象以及产业发展实力与发展前景。如果不能以核心科技为支撑,向全球产业链高端转移,中国经济就无法真正获得新的驱动能量,也会失去全球市场,我们应当勇敢地面对挑战,并紧紧抓住机遇,推动全球制造中心向全球创造中心转变。掌握核心科技的企业将有力地推动国家产业形象的提升;而国家产业形象的提升,也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总体竞争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

现在,中国的家电在全球市场占的份额已经达到了49.1%,但是我们自己的品牌只有2.89%。岂止企业的创新能力弱,就是以创造、创新为本源的我国科教界,真正自己原创性的知识和技术成果又有多少呢?国家靠什么强?只有依靠创造、创新。道理说起来是清楚的,然而制造与创造虽是一字之差,但意思相差千里。跟过去相比,我国科技界现在科研经费有大幅度的增加,人才数量是世界第一,而且青年、优秀的人才也在茁壮成长,条件都在大大改善,可是为什么我们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不强,创新水平还是不高。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这两个观点看起来是交织在一起的,第一点“中国创造”不能忽略“中国制造”的产业优势,要将中国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作为自己创造的引领。反过来就是要为“中国制造”的产业提升进行检验,否则“中国创造”是没有生命力的。真正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比如格力、华为、中兴、联想、海尔等,他们真的创造出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我国的制造业基础太雄厚了,很少国家的产业配套体系能像中国这样完整。外企的战略在发生变化,市场本地化、研发本地化、制造本地化,这三个本地化就使“中国创造”要为“中国制造”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如何抓住机遇提升自己,反过来再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科技航母”要为提升产业形象作贡献

■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 霍建国

目前,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很多专利停留在研究机构层面,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小企业自己又无力配备更强的技术人员。改变市场运行体制,把创新转移到以企业为主,并且是企业自发投入的机制中去。另外,市场的竞争环境还不到位,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肯定不足。

中国的巨型“科技航母”,需要从三个方面,为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形象作贡献。

第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国际上高端竞争的焦点。最近美国国情咨文提到中国的超级计算机、高速列车和太阳能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展,而且要有序地、可持续地发展,需要从基础研发到市场应用形成产业链。

第二,要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资料显示,中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但笔尖钢珠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常用的中性笔,在美国售价为1.99美元,而中国制造该笔的工厂在其中的获利仅为1毛钱。中国在这些领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虽然不能什么都不进口,但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提升中国企业在世界产业链上的位置,使价值分配更加合理。

第三,大幅度增强服务业。这既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求,也是节能减排、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需要。

以上这三方面都需要科技创新强有力的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再加上企业的刻苦努力,将可以最终重塑中国的产业形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冯飞:

金融危机以后,全球进入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革命。中国工业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工业的转型期,这客观上要求我们的经济增长必须转到创新驱动上来。作为后发国家和赶超性国家,如何能够实现持续增长,不至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唯一的选择是创新驱动。此外,产业和产品的形象极为关键。最近我看到欧洲一些国家搞了产品碳足迹这样的制度,这对于未来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在警觉的同时,也要利用这一机会,在低碳经济领域有所作为。

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调研室主任胥和平:

中国的技术积累经过30年,特别是经过过去5~10年的积累,技术能力、消化能力及技术和产业的配套能力都提升了,我们已经到了可以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改变中国产业形象的时期了。“十二五”期间,如何集成利用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动员产学研各方面的积极力量,聚焦一批重大的核心科技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这对于提升我们产业的创新能力、产业的形象和企业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