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特约记者 张 哲
企业善“修身” 发展方有“根”
——对话关岭自治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李伯英
■ 文/特约记者 张 哲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个人而言,善于“修身”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对于企业而言,善于“修身”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作为服务县域发展的金融主力军,近年来,关岭自治县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简称关岭农信社)立足“修身”谋发展,秉承根植“三农”、不舍躬耕的优良传统,以日益完善的自我建设和贴心服务,为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绝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实现了自身业绩的逐年翻番,完成了从“草根银行”到现代银行的华丽嬗变,于穷山沟深处演绎了一出生动的财富传奇。
近日,为深入了解关岭农信社近年来成长背后的“修身之道”,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影响中国·第11届中国时代十大诚信企业家”——关岭自治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李伯英。
2010年,李伯英被评为“影响中国·第11届中国时代十大诚信企业家”。
《当代贵州》:理事长您好!我们听到关于关岭农信社跨越式发展各种版本的故事,您总结关岭农信社近年来不断谋跨越的“法宝”就在于勤于“修身”,那么,关岭农信社“修身”迈出的第一步是什么?
李伯英:学习。知识提升人的素质,改变人的命运,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回首过往,我们都是从一个学习型的信合人开始做起的。如今在我们联社,无论是高管还是中层干部,起初都是在基层网点上班,大都从事过出纳、信贷、会计等岗位业务。正是在这些岗位上不断追求进步,努力学习进取,才得以一步步地晋升为中管,再到高管。
学习的目的是服务发展,因此我们一直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原则,评价一个人不以学历的高低,关键看他是不是勤于学习、善于专研。可以肯定一点,如今我们身边拿到大学及以上文凭的比比皆是,但我们更需要的不是具有高深理论的人才,在发达地区流行这样一句话:“市场上需要的是包子,而学校送出去的是面包”。我始终坚信,真正能够让我们企业长盛不衰、青云直上的保证,就是我们每个员工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和改进自我,时刻都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
基于此,在内强素质方面,我们狠抓员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每年都要举办一至二次赛事。近年来我们还举办了国际国内形势教育、历史地理知识、业务技能知识等竞赛活动,内容都是联社领导班子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和夜间查找资料编写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之下,全社工作人员在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方面进步都非常快。大家都进步了,联社的发展自然有了推动力。
总之,学习是终身的,是我们始终奉行的“修身”第一法则。每一个信合人都必须要了解全球、国家的金融形势,掌握经济脉搏,了解和掌握本省的经济社会战略规划、本县的经济社会战略定位,充分认识到小区域的经济利益要服从和服务于大区域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找准自身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发展好我们信合事业;才会通过学习获得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工作经验;才能真正做到不仅埋头拉车,而且还抬头看路;才能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当代贵州》:一个善于完善自身建设的企业,自然也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凝聚力与战斗力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关岭联社靠什么凝聚人心、增强员工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李伯英:靠企业文化,即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被员工遵守的企业价值观、处事方式、服务理念等。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有句名言:“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毛泽东同志也这样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就拿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它可能是一个大国,甚至是一个富国,但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国。由此观之,一个缺乏文化的企业,就算会一夜暴富,也富不长久,因为它随时都可能冲动、浮躁。因此,近年来我们树立了“文化扬企”的发展理念。以文化积淀内部凝聚力,释放外部竞争力。
《当代贵州》:“文化扬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伯英:“文化扬企”以构建企业文化体系为主要内容。近年来,我们构建了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的企业文化体系,不仅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重塑了企业形象,提升了企业文化品位。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树立了“爱我信合、奋勇争先”的企业精神、员工“四自精神”、 “善贷且成”的企业宗旨、“以服务求生存、创新求发展”的经营宗旨,不断建立机制、营造氛围、策划活动,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树立尊重领导、孝敬父母、厚爱职工、体贴农民、关心客户、保护股东的意识;树立起作风务实、身先士卒、服从组织、没有私心杂念、忌讳欺上瞒下的意识,以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行动风向标,促使作风大转变。
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信贷产品文化、柜台文化、信合标识文化、环境文化等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物质文化体系格局。
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上班期间统一着装;制定《员工行为准则》,对员工行为规范进行引导;定期举办员工文艺联欢、运动会等;以最生动的方式诠释关岭农信社的企业文化,起到了凝聚人心、振作士气、提升形象、展现风貌的作用。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企业领导体制、组织机构与企业管理制度构成了企业的制度文化。制定了完整系统的《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民主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它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强有力保证。
美国学者基恩认为: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这个企业很难发展,而企业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其价值和意义就会超越企业,也超越员工心理,它不仅被企业所创造,它也创造着企业。
关岭农信社通过“文化扬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营造了企业职工的归属感,员工个个责任在肩,激情满怀,包村包户包任务完成,内勤外勤都在培育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贡献度上下功夫,员工认识到没有联社这个大家,就没有每一个员工的小家。
“文化扬企”也为关岭农信社在客户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今年6月我分别下乡到沙营信用社、花江信用社、八德信用社,走了几个信用村、几个非信用村,感受颇深,多年奋斗终成果,每个村都有产业亮点,村支书和农户们道出一句让我终生难忘的话:“农信社是我们农村永远的大恩人”,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作为企业,客户的口碑比什么都重要。
《当代贵州》:2010年,您被评为“影响中国·第11届中国时代十大诚信企业家”,作为贵州诚信企业家的代表,您对企业的诚信如何理解?
李伯英: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对企业来说,无信不立,企业经营的全过程都要讲信用,由信用引申出来的诚信是企业经营的灵魂。相反,信用的缺失,会给社会、企业、个人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正如美国十八世纪科学家富兰克林所说:“失足,你可能马上重新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因此,在信用经济时代,企业无法离开,也无法逃避“信用”所带来的喜与忧。企业应主动适应信用经济时代对企业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信用建设和管理,变被动为主动,让“信用”真正为企业服务。
《当代贵州》:在关岭联社的自身建设和实际工作中,是如何来践行“信用”二字的?
李伯英(右一)在关岭县沙营乡考察小寨村蔬菜基地调研。
李伯英:农村信用社这一名称就带有“信用”二字,关岭农信社的工作首先就是将“信用”以各种有效的方式不断强化甚至贯穿到每一个员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对客户做到以诚相待,以我们的信用去吸引客户,去换取客户的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做到“只防万一,不防一万”;我们才能真正为“三农”谋福祉,并赢得自身的发展空间。
农村信用社作为面对农村千家万户的金融机构,在我们自身培育起良好信用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有效地引领带动,让素质参差不齐的广大农户信用意识进一步提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营造出良好的信用环境?我们的做法是实施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以评级授信的方式与农户之间建立起信用共同体。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战略定位准确的系统工程。关岭农村信用社如今拥有信用农户55600个、信用组907个、信用村143个、信用乡镇10个、信用职工2800个、信用单位4个,通过第三方信用评级获准信用企业3个,产业亮点乡乡有,新型农民村村见,诚信农户家家是。关岭信用工程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社会信用共同体雏形初显,为关岭作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作了很好的铺垫,与省内兄弟联社有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有了真实的数据和表态的把握。
更重要的是,信用共同体的建立,使农民贷款不再难,信用农户不再缺钱用,信用农户有钱无钱都想到信用社,自觉遵守“按季结息、到期还贷、存款归社”这个规矩,依规矩成方圆,这样的金融生态环境永远属于农村信用社,我和我的团队倍感欣慰。
《当代贵州》: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繁荣,其他商业银行纷纷淡出农村市场,到大中城市做起了“大买卖”。而农信社源于自身的定位,只能留守农村市场。面对“点多面广额度小”的农村市场,尤其是在关岭这么一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关岭农信社却做到了扭亏为盈甚至业绩逐年翻番。关岭农信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被巨大责任压垮反而越发精神的企业,在履行责任与创新服务方面,你们做出了哪些努力?
李伯英:首先,农信社根在农村,命在农业。建社60年来,农信社办社宗旨没有变、支农方向没有变、草根银行的本质没有变。结合农信社的市场定位和办社宗旨,关岭农信社始终奉行“守土有责”原则,在企业内部树立起“盈利不是唯一目的”、“振兴农村经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等理念。通过开展优质服务,帮助农民传递信息,寻找项目,筹集资金,让老百姓享受到均等化的普惠金融服务,教育和引导农民诚信于政府、诚信于法律、诚信于金融、诚信于社会、诚信于合同约定。从而不但不丢,而且还培育了农村市场。
其次,小企业做事,中企业做市,大企业做势。农村信用社既是诚心诚意为农民做事的小企业,也是坚守阵地寸土不丢的中企业,更是牢记宗旨承担社会责任的大企业。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关岭农信社与其他兄弟联社一样,把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帮助农民增收这项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抓实;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并主动抢占市场先机,在全县广大农村地区树立起机遇我最多、责任我最大、份额我第一的发展信心,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全县农村市场投融资的主体。
农信社根在农村,命在农业,下乡调研是李伯英的重要工作,图为李伯英(左二)在了解农民需求。
第三,不断完善和创新服务。近年来,我们始终树立农民增收我增效、客户发财我发展的理念,一心想着农户,真心实意服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同时,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紧跟农民需求走,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户做大做强。在关岭农信社的贴心服务下,全县目前已有近百个无公害蔬菜种植协会、养牛协会、养猪协会、花卉种植协会、民族服饰民间刺绣协会,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关岭农信社也因此被广大农民誉为“信得过靠得住的家”,社农关系从互不了解转化为鱼水相依。
《当代贵州》:综合关岭农信社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效,您肯定有很多心得体会,能否简要概括几点?
李伯英:一是用好“舍得”,银行不是先有存款后发贷款,更应注重先舍后得,一个有文化的企业,舍的适当,得的越多。二是善于检讨,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反思与检讨才是成功之母,凡失策的事情一定要找准错误的地方,以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佐证。三是良性健身,作为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除了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朴素生活、厚道做人外,还要进行适度锻炼,保持良好心态和健康的体魄,方能实现团队和谐,增强团队的持续战斗力。
(关岭自治县农信社供图责任编辑/周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