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1-10-30 00:52李长秋
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酒店业院校人才

李长秋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9)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李长秋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9)

随着酒店业的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酒店业在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培养酒店人才的高职院校,尚不能紧跟市场需求,不能满足行业要求,在培养目标、专业技能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及外语能力培养方面尚显不足。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对高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从培养目标、德育和养成教育、课程建设及产学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业的发展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势头,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的一支生力军。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加剧,决定了酒店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规格的提升也在加快。作为培养酒店人才的高职院校,能否满足发展迅速且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产业需求,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国酒店业人才现状分析

酒店人才存在短缺 酒店人才短缺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酒店业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非常短缺,如副总经理级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厨师、高级网络工程师、销售公关经理、大堂经理等等。由于多种原因,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实际进入酒店业工作的比例很低。同时,国内旅游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底层服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相对欠缺。而且酒店员工是从事服务工作的,为客人服务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要经受不断的挑战,不但要面临三班倒的工作环境,还要随时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就连吃饭时间都只有半个小时,而且必须轮换就餐,这些服务行业的特性使酒店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很多酒店专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毕业后都不愿从事酒店行业。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管理人员来源中,酒店自己培养的管理者和高薪聘用其他酒店的管理人员为两大主要来源。管理者在酒店经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其来源的谨慎性,而管理者的成长需要相当的历练,内部自我培养及有经验者的“空降”无疑成为主要来源,而与旅游院校合作培养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较低。另一方面,合格的一线服务人员短缺。从人数上看,一线服务人员是整个酒店业的主体,是酒店的“门面”,一线服务人员的质量体现了一个酒店的档次。因此,一线服务人员虽然工作内容比较单一,但是工作本身要求员工有较高的素质,不仅需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有较高的服务质量。如此高的要求与目前的人才供给之间形成了落差,导致高素质的服务人员越来越短缺。从图2中可以看出,酒店员工最主要的来源是通过招聘会,酒店与旅游院校合作培养的比例有所提升,但仍然不高。对酒店而言,旅游院校的毕业生比非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原则上更有优势,理论基础好,服务意识强,专业技能扎实,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培训费用。

图1 酒店员工的主要来源图

图2 酒店管理人员来源图

酒店人才结构不合理 酒店人才结构的明显不合理具体表现为:(1)学历结构不合理,整体偏低。在酒店员工中,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高中生、初中生所占比重较大,本科、硕士、博士等所占比例相当小。(2)专业结构不合理,科班出身的少。在我国的酒店业中,多数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科班毕业生,而是以英语、中文专业等其他专业毕业生为主。(3)专业结构单一。酒店的一线员工相对过剩严重,主要来源于中等职业旅游学校或高、初中毕业生,如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而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酒店必备的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寥寥无几,严重匮乏。

酒店人才流动性大 酒店人才流动性过大是酒店普遍存在的弊端,行业中流传着“酒店业是青春饭”的说法,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进入酒店工作的一线员工的年龄阶段大多数在18~35岁之间,其中不乏专科生、本科生,而酒店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是从一线员工中提拔的,因此,个人的发展前途和职位晋升,是中、高层管理人员能否长期在酒店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关键性因素。当然,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酒店企业本身的发展状况和前景、酒店内部的人事改革等等。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给酒店注入新鲜血液,但流动性过大一方面会增加酒店的培训成本,导致员工思想不稳定,管理难度增大,另一方面易泄漏酒店大量的商业秘密,如财务经营状况、酒店战略规划、客户关系、市场竞争策略等,情节严重时会造成原有稳定的销售市场丧失、出租率低、酒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等。因此,如何留住优秀的酒店员工,特别是稳定在酒店内起中流砥柱作用的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是解决酒店人才供需矛盾的重要方面。从图3中可以看出,酒店流失的有经验的一线员工人数最多,另外,本、专科毕业生流失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优秀劳动力的流失将会造成酒店培训费用的浪费,如何留住一线优秀员工仍是酒店面临的难题。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旅游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为酒店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的是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酒店业对人才的要求,许多旅游院校的教学改革滞后,在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图3 酒店员工流失情况图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切实际,与酒店的人才需求不相适应,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由中职、中专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教育和理论教学;另一种是普通高校中的高职学院,带有本科教学的痕迹,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讲求知识的连贯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使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适合酒店管理实践的需要,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差较远,导致企业对学生不满意,而学生则感觉无用武之地。这也是酒店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专业技能教育方式落后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是旅游专业作为实用性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但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面临课程安排方面的限制,在理论教学课时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留给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自然较少,导致实践教学比较薄弱;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自身实训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受到经费限制,而旅游企业又没有承担实践教学的义务,因此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实践教学场所,学生实习机会偏少,动手操作能力较低。

综合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许多酒店招聘员工时,不仅招聘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招聘非酒店管理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与专业背景相比,酒店在招聘时更注重受聘者的综合素质。由于员工进入酒店后也会接受系统培训,因此酒店并不会对专业做严格的限制,更看重员工是否具有可挖掘的潜力。但是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仍然有所欠缺。

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淡漠 相对于知识和能力而言,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更多地属于观念意识形态,由于其难以操作,在学校教育中易被忽视。酒店业感触最深的并非应届毕业生知识缺乏或技能生疏,而是服务意识淡漠和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有调查显示,现代酒店需要的人才,一是要有道德感、责任感、团队精神;二是要专业技能突出;三是要懂外语,特别是酒店英语。由此可见,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外语能力较差 酒店是开放程度较高的行业,员工在工作中接触外方人员较多。英语作为国际交流工具,是酒店从业者必须熟练掌握的专业技能。酒店业对外语能力,特别是口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这恰恰是高职教育的薄弱环节。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客人对服务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在酒店业的全面开展也对酒店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工,而是能够了解客人需求的、体贴入微的、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所以,酒店业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面对新的变化,及时改革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酒店业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服务性的特点,酒店业与各行业、各部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目前酒店业最缺乏的不只是某一部门的专才,更多的是需要集理论、实践、公关、外语等能力于一身的,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内涵要增加,外延要扩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较强的开拓意识、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能适应酒店业各类工作。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熟练掌握酒店业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具有综合职业技术能力,适应现代化酒店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

加强德育和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们的就业观念、人才供需状况和企业用人需求都在不断变化,酒店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员工,更需要员工具有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品质。为适应酒店人才的需求,学校应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坚持把德育和养成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酒店业对人才素质有特殊要求,如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注意仪容仪表,说话文明礼貌,待人热情,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等。所以,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进入社会适应生存的基本素质,更要培养学生从事酒店业的行业素质,特别是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实践证明,只有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的学生,才能够在企业中充分施展才能。

课程建设要围绕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应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依据酒店的工作岗位确定专业目标,依据酒店的工作任务确定课程设置,依据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依据酒店的工作过程设计学习项目,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课程体系,实现教学情境与企业工作情境的对接。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操作性较强,必须通过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以实训、现场教学的形式加以演示。如对客人服务的教学,可以通过录像正误的辨析和关键因素的扫描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同时,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标准化取决于程序的严格控制,教学过程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演示为主,实施教师指导下以学生演练为主,提高学生对管理流程的认知和对管理标准化的理解。

应实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教育与市场接轨,学校与企业联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外的一些旅游企业,特别是饭店业纷纷与高校联合,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或学校,如美国的希尔顿酒店管理集团与休斯顿大学合作举办了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瑞士的旅游教育主要为酒店教育,课程设置注重实践,“前店后校”、店校合一是瑞士办校的一大特点,由瑞士酒店协会(SHA)创立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楼实际上就是一座酒店,学院设有可供实习与就餐的5个餐厅和9个厨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一定比例的理论课学习后,就可在酒店内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借鉴国外成功的办学经验,应依托行业办专业,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办学机制,通过合作办学,共同商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培养适应酒店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同时,企业和高职院校人员相互兼职,既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弥补目前旅游高职院校专业师资的不足,使校企优势得以互补,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互利,实现共同发展。

[1]刘映桃.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马海燕.从人才供求矛盾谈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3]易红兵.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J].才智,2008,(7).

[4]游富相.从供需错位现象反思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5]鲁琳雯.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定位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G712

A

1672-5727(2011)03-0027-02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SJCLX408)的部分研究成果

李长秋(1968—),女,黑龙江双城人,管理学硕士,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旅游者行为及旅游教育。

猜你喜欢
酒店业院校人才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国内酒店业危机管理的应对及措施
中国酒店一枝独秀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国酒店业的海外生意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