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孙 克 文/图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也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然而,就在这个“死亡之海”里,江苏油田油建施工队伍,为早日建成阿尔及利亚政府的“民心工程”——沙漠供水管道项目,至今已经奋战了3年多。
记者曾两次走进撒哈拉沙漠采访这支队伍。越野车在沙漠里艰难行驶,茫茫戈壁视野开阔,没有树木和人烟,只有蓝天和沙漠戈壁。远处刮起的沙暴像平地冒起的烟柱,打着旋儿在沙漠上掠飞,灼人的热浪席卷着每一寸土地,使人喘不过气来。眼前的一切,令我们强烈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渺小。
项目部同志介绍,在撒哈拉沙漠里工作和生活,人人都要遇到“三多”和“三燥”。这“三多”就: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多,一年长达6个多月;沙尘暴多,每年3至5月份,从早刮到晚;沙漠里苍蝇蚊虫多,只要人在外面站立几秒钟,便会扑满脸。“三燥”是:气候干燥、生活枯燥、心情烦躁。
虽然营地建在沙漠里,可这里的一切完全符合HSE标准。中、阿两国员工各自专用餐厅、安装空调的员工宿舍、营地专职医生和医疗室;营地每天由阿方清洁工打扫,干净清爽。每个营地都打了水井,不仅能够保证员工们的生活饮用水,还能保证员工24小时洗上澡。炎热夏天,员工们工作一天后,回到驻地冲个澡,可以在空调房里睡个香甜凉爽的安稳觉。
餐厅里有大屏幕电视机和卡拉OK机,业余时间员工们能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为方便员工与万里之外的家人联络,项目部还开通网络,安装了卫星电话,供大伙儿下班之后与家人视频、交流,每周两次与家人通话……这些在早几年前还被视为“天方夜谭”的事情,如今鲜活地呈现在面前。
我们还在院子里、会议室内和员工房间里,欣喜地发现了一盆盆的鲜花和盆景;在通往办公区的水泥路边,竟然种着两排椰枣树。这些号称“沙漠绿色仙女”的椰枣树,经过员工们的精心浇灌,已经长得快超过人肩膀了。真是没想到,在撒哈拉大沙漠腹地里还能看到这般浓郁的绿色!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营地里,还有好大一片用沙漠里的硅化木建造成的“盆景园”。这一方小天地成了员工每天都要来休闲的好去处。员工们还从当地小镇买来鸽子,在营地放飞、繁殖。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如今,这些鸽子已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鸽群,在营地上空自由自在地盘旋和飞翔。
在营地里,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几只鸡婆领着一群鸡雏,咯咯地叫着满地乱跑,毛茸茸十分逗人喜爱。这些“沙漠鸡”在这里生活自由自在,每天早晨都会应时地喔喔叫上几遍。这里还有五色斑斓的珍珠鸡、蹦蹦跳跳的兔子和几条见到人便热情摇尾巴的狗。营地里充满了鸡鸣狗吠的人间烟火味儿……
在人类越来越走向文明的今天,撒哈拉大沙漠里也上演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幕。
在总占地面积近2亩的菜地里,青菜、黄瓜、西红柿等各类蔬菜一应俱全,甚至宿舍窗台下,还盛开着大束鲜艳的花儿。你可不要把这里当成是某个蔬菜、鲜花生产基地,这里是项目部员工自己在撒哈拉大沙漠里开辟的菜地。
由于项目施工区域位于沙漠腹地,员工们每天生活必需的蔬菜、肉类,都要去1000多公里外的阿国北部沿海城市拉运,因而价格高得吓人。
鉴于这种情况,员工们便在营地里开辟了几块荒地作为菜园。换土、播种、施肥,一块块大小不一的菜地初具规模。刚开始,许多当地人看到中方员工熟练的种菜技能后感到非常奇怪,他们询问,在中国工程师都需要种地吗?员工们会笑着回答他们,中国的工程师不需要种地,但种菜对中国人来说不算难事。当地人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在撒哈拉沙漠里,只要有了水,什么蔬菜都能生长。没多长时间,大家就吃上了自己种的蔬菜。
中介效应分析:由于应对方式量表中分为指向问题的应对和指向情绪的应对两个分量表,所以对中介变量问题的应对和情绪的应对的中介效应进行分别分析。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如果X通过影响变量M来影响Y,则称M为中介变量。
小菜园在为项目部降低生活成本的同时,也成为员工休闲的好去处。工作累了,大家就到菜园里除草、浇水,充分体验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收获时,大家齐动手,你割青菜,我摘黄瓜,共同享受丰收的喜悦。
中国驻阿尔及利亚大使刘玉和及阿国水资源部长等政府官员在视察沙漠供水工程建设时,都曾参观过项目部的小菜园,并给予高度评价。刘大使开玩笑说,在撒哈拉沙漠里能有这么好的菜园,我都想留下来当“菜农”了。
目前,小菜园刚刚起步,项目人员生活所需的蔬菜只有20%左右来源于自己的菜地,剩余的80%仍需要外出采购。但即使这样,项目部一年也可以节约生活成本几万元。最主要的是,在沙漠里工作和生活,小菜园给员工们带来的那份快乐,却不是金钱可以替代的。
在这里,寂寞想家时,员工们只需抬头望望天空中飞翔的鸽子,蹲下身子与小动物们对对话,或者瞧瞧那一丛丛的绿色,心中的孤独便云消雾散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沙漠供水管线施工现场位于撒哈拉沙漠腹地,社会依托差,施工战线长,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里活跃着一支小而精干的团队:江苏油田紫京旅游集团派出的餐饮服务队伍。10名专业厨师,分别工作在沙漠的6个营地。
由于沙漠供水管道战线长,餐饮工作开展难度很大。但在后勤工作人员艰辛细致的努力下,通过多方渠道采买到丰富的伙食原料。厨师还经常给大家磨豆腐、打豆浆、生豆芽等。在早餐供应上,各营地保证小菜七八个,点心八九道,还有稀饭、豆浆、牛奶等;中餐和晚餐的菜品不少于6道,主食不低于两种。厨师们的努力工作,让员工们感到了“满意一餐在食堂”。
随着工程逐步推进,现场人员逐渐增多,食品需求量增大,当地市场采购已不能保证后勤需要。厨师们便汇集众人智慧,对大米、面粉、干货等,通过国内、阿国首都的“中国城”等多渠道采购。当地以牛、羊肉、鸡肉和骆驼肉等为主要肉食,厨师们便蒸、烤、炖、煮、烧、凉拌,能想到的各种技艺统统用上,有效改善了员工伙食。
员工在自己种的菜地采摘青菜。
现在,紫京集团的大厨们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做的糕点被阿国甲方业主赞不绝口,经常作为馈赠贵宾的佳品。
徐海生是1标段3个营地的生活后勤负责人,每天要面对360多名中阿两国员工的伙食和营地生活管理。徐海生十分明白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在领导的支持下,他合理安排生活计划,使采购、配送、费用指标等各环节均能有效受控。
距营地最近的英萨那城,是一座仅有几千居民的沙漠小城,物资供应严重不足。可工地上有几百号人等着吃饭哪,徐海生那个愁呀!于是,他坐着车对方圆几百公里内的所有沙漠城市进行生活资源调查。终于在四百多公里外的沙漠深处发现了一个叫“喀达呀”的城市,这里食品种类丰富,价格合理。于是,他便把那个城市当做营地主要的食品供应地,用冷藏车向营地拉运生活货物。
徐海生还指定英萨那市的某家商店作为鲜鱼供应商,店主负责从阿国沿海城市运来活鱼,项目部定期去买,于是大伙儿就吃上了新鲜的鱼。他利用回国休假带来青菜、丝瓜、冬瓜等种子,教会当地人种,蔬菜成熟后项目部再进行回购。于是大伙儿便能吃上新鲜的青菜了。
徐海生的这些有心之举,不仅让员工们的营养更加均衡,也增加了当地菜农的收入,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
曾有前来取经的兄弟施工单位领导不解地问:“同在沙漠里,为何你们就能将伙食搞得这样好呢?”
对此,徐海生笑答:“这没啥秘诀,只要你用心为大伙儿服务,一样也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