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头中的秘密

2011-10-30 03:18沈臻懿
检察风云 2011年11期
关键词:弹痕作案人遗留

文/沈臻懿

弹头中的秘密

文/沈臻懿

2005年3月,美国佛罗里达州警方接到电话报案,称某高速公路旁的一处加油站内发生一起持枪抢劫案。一名蒙面持枪男子砸碎门锁闯入加油站,并射杀一名值班雇员。随即,该男子从收银机中取走所有现金后,匆忙驾驶车辆逃离现场。警方调查人员经过全面勘验,未发现犯罪人留下的指纹痕迹,现场亦未提取到任何射击弹壳。最终,调查人员通过X射线透射方式,发现并提取到被害人体内遗留的一枚射击弹头。根据这枚现场弹头所反映的信息,警方不仅认定了射击枪支,并成功地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还迫使其如实供述了持枪抢劫杀人的作案事实。

枪击案件中,绝大多数作案人在实施犯罪活动后均随身携带射击枪支,案发现场中发现作案枪支的概率极低。此外,某些具有反侦查经验的作案人,为销毁作案证据,往往将现场遗留的射击弹壳一并带走。因此,现场上有时仅仅只遗留下射入人体组织或者嵌入物体内部、不易被作案人所毁灭的射击弹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司法鉴定人员能够逐渐揭开此类现场弹头背后隐藏的巨大秘密。鉴定专业人员利用专门手段,对现场弹头上遗留的痕迹以及其他微量物质进行分析、检验,不仅能够鉴别射击枪支、确认被害人员,更能在特定情形下为侦查人员锁定罪犯提供重要依据。此外,计算机处理系统在刑侦技术中的不断融合,也进一步催生出了弹痕自动识别系统这一新兴产物。该系统在未来的成熟运用,有助于司法鉴定人员能够更高效、更精确地实现现场弹头自动识别比对工作。

揭开弹头信息

弹头作为子弹中的一项组成构件,由外壳与弹芯两部分组成。为了降低飞行时空气的阻力、有效增加射击的穿透力,弹头通常被设计成尖头或圆头状流线型,多使用铜、钢及合金材料作为外壳与弹芯的原材料。就是这样一枚看似普通的现场弹头,究竟记录了多少犯罪活动信息?遗留在案发现场的弹头表面,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一枚小小的现场弹头,是否能够成为案件侦破的关键?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完全依赖于司法鉴定人员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熟练掌握。司法鉴定人员通过物理学、形态学、生物学、分析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揭开现场弹头背后隐藏的巨大信息。

现代枪支、弹药的构造,决定了弹头需要在火药气体压力的推动下通过枪膛。弹头在枪支内部运动的过程中,其外壳与枪管内部发生剧烈相互摩擦并产生相应痕迹。司法鉴定人员通过分析、判断,即能在弹头表面痕迹中发现能够反映枪支使用状况以及枪管内部结构的重要信息。例如:膛线枪管的阳膛线数量、宽度、磨损程度,枪管内壁使用、擦刷、锈蚀等痕迹特征。弹头脱离枪口时,火药气体亦随着弹头一同向外喷出,弹头表面往往黏附有部分火药残渣等射击残留痕迹。此类射击残留物,足以为司法鉴定人员提供大量有价值的理化检验信息。子弹从枪支中发射后,弹头能够以较大的动能、极高的速度穿透、破坏人体组织或者其他物体。那么,弹头在击中目标物的过程中,其表面又能揭示出哪些案件侦破信息呢?

法国杰出的法庭科学家、物证技术学家埃德蒙·洛卡德曾明确提出物质交换理论,认为任何物质性客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接触时,都必然发生物质成分之间的相互交换。根据这一经典定律,弹头在飞行过程中穿透被害人身体时,必然在其表面遗留有微量的人体组织或者破碎骨片。弹头上带有的此类特殊物质,可以帮助司法鉴定人员揭开案件受害人的个体生物信息。

寻找现场弹头

弹头飞离枪管射向目标物时,可能由于射入、穿透、反跳、碰落至某处而去向不明。在发现现场弹头时,应当首先分析弹道、察看弹孔,着重在弹着点以及被害人身体等部位进行重点查找。弹着点一般是指弹头最后的着点,多以只有射入口而无射出口的弹孔形式存在。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过程中,只要能够发现有弹着点存在,一般就能在其内部或者附近发现有射击弹头。如果发现弹头已经射入墙壁、屋顶、地面、家具等物体内,就必须在疑似弹孔的孔洞内,沿着弹道方向进行细致挖掘和寻找。经过勘查后确认射击目标物被穿透,并未留下弹着点的,应当沿弹头飞行方向或者可能的折跳线路进行追踪寻找。案发现场如存在被害人尸体时,应当注意在其体表寻找弹头的射入口以及射出口。如被害人的身体上只有射入口而无射出口,一般弹头遗留在被害人体内,可以利用X射线透视法进行查明。此外,应当注意在被害人帽子、衣物、口袋、鞋袜内进行寻找,以发现是否有弹头存在。对于身体上有弹头射出口的尸体或活体,应当在对原物进行固定后,恢复被害人伤亡时的姿势,从而确定射击枪口、弹孔、弹着点的方向、距离和高度、以便寻找射击弹头。现场勘查中,如果弹头遗留地点不明确、搜寻范围过大,尤其是在野外、空旷地点时,可以利用金属探测器、探雷器、磁铁等工具帮助搜寻遗留的弹头。

案发现场中发现有暴露在外的弹头时,都应当先予以拍照固定。照片中应当反映出弹头与周围物体之间的联系,然后再予以提取。在提取弹头时,应当将所有弹头分别独立包装放入物证袋中密封,以免弹头之间相互碰撞,破坏原有的痕迹;并按顺序对提取的弹头进行编号,在物证袋上注明案件的名称、提取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信息。提取弹头时切忌破坏弹头上遗留的痕迹,亦不能去除弹头穿过物体时留下的任何物质。当发现弹头已嵌入泥土、砖墙或者木头内部时,应当仔细挖掘弹头射入口,不能使用刀、撬棒等金属工具进行直接挖掘,亦不能用金属镊子进行夹取,以免破坏弹头上原有的痕迹,并可能形成新的痕迹。在对射入口进行细致处理,露出弹头后,可用手或者竹制夹子将弹头小心夹出。对于嵌在墙体等坚硬物体内的弹头,如条件允许,可将弹头所在的部分墙砖取下。对于射入人体内的弹头,如尸体或活体身上发现的回转枪创、盲管枪创等,应当在利用X透射确定具体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手术或解剖的方式予以提取。但在提取时应当注意不能使用金属镊子夹取,以免弹头表面原有的射击痕迹被破坏。

鉴别射击枪支

侦查人员在案发现场上提取到射击弹头后,往往需要以弹头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查明具体的射击枪支,从而为案件侦破提供线索与信息。这就需要司法鉴定人员运用物理学、形态学方法与原理,并结合比较显微镜、弹痕自动识别系统等专门技术手段,对弹头表面遗留的各类痕迹进行分析、检验,从而揭示出射击枪支的种类、口径、使用情况等具体案件信息。

依据现场弹头表面遗留的痕迹特征,司法鉴定人员可以准确判断射击枪支种类。弹头在进入枪膛时,其前半部分与弹膛内壁隆起、枪管后切口边棱等处发生摩擦、磕碰后,易形成各类擦划痕迹。根据弹头进膛痕迹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可有效对射击枪种进行识别。弹头受火药推动通过线膛至脱离枪管的过程中,枪管内部阳膛线与弹头之间不断剧烈摩擦,使得弹头颈部表面分布有明显的膛线枪管痕迹。线膛痕迹多呈间隔有序、相互平行的等距线条状擦痕。痕迹中反映出的线条数量、宽度、斜向、倾斜角度等均与射击枪种有着直接联系,可以为司法鉴定人员鉴别射击枪支种类提供重要依据。此外,弹头中遗留的阳膛线起、末端痕迹、膛线痕迹内部的细小线纹以及金属卷屑痕迹等,往往反映出了枪支膛线在加工、使用、擦刷、磨损、锈蚀等过程中形成的结构特征,在鉴别发射枪支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侦查人员通过搜查提取到嫌疑枪支时,现场弹头中反映出的痕迹特征亦成为认定射击枪支的有力依据。司法鉴定人员在对射击枪支进行同一认定时,应当了解相关案情,熟悉现场弹头痕迹的形成过程、提取保存的具体方法;检验嫌疑枪支的基本性能、适用子弹,并选用相应材料制作射击实验样本。在此基础上,司法鉴定人员应按照先检验现场弹头后检验样本弹头的原则,分别寻找、发现射击弹头上遗留的各类一般特征与细节特征。在比较显微镜视野下运用特征结合法的方式,分别对现场弹头、样本弹头上的特征进行逐一比对。司法鉴定人员在实际检案中,通常需要重点比较两者痕迹之间的形状、深浅、宽度、间距,以便于发现痕迹特征的异同之处。经过综合评断,如现场弹头与样本弹头上的特征基本吻合,可作出认定同一的结论性意见;如特征差异极为明显,不能用客体变化或条件改变等事由来进行合理解释的,则可作出否定同一的结论。

判明涉案人员

小小的现场弹头表面,除了含有能够揭示射击枪支的痕迹特征外,更黏附有细小的微量物质,在特定情形下可以为司法鉴定人员提供重要信息,帮助警方直接判明案件现场中涉及的受害人、作案人等具体人员。这一切看似不可思议,然而刑侦实践中,上述惊人信息有时就隐藏在一枚看似普通的现场弹头内。

某些持枪杀人案件中,作案人为了销毁证据,往往采取一定反侦查手段,并藏匿、抛弃了被害人尸体。这就使得侦查人员在勘查现场时,不仅无法确认被害人身份,更难以找到具有较高破案价值的痕迹、物证。在极端情形下,案件现场上最具侦查价值的证据可能仅仅只有一枚穿透被害人身体后嵌入泥地,而未被作案人所破坏的射击弹头。就在这一筹莫展之际,这枚现场弹头中隐藏的信息,可能为警方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弹头在击中并穿透被害人身体的过程中,其表面可能黏附有微量的人体物质。司法鉴定人员一旦提取到现场弹头上遗留的生物物证,如:人体血痕、组织残渣、细碎骨片等,就可以利用现代生物检测技术对其进行D N A分析,以便于警方能够在后续侦查过程中明确被害人的身源信息。

除查明被害人D N A信息外,现场弹头上遗留的射击残留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锁定作案人。司法鉴定人员通过现代分析仪器的检测方法,可以对射击残留物的化学成分、种类、形态、含量、色泽等进行理化研究,有助于判明特定个体是否接触并击发枪支。例如一起持枪抢劫案件中,作案人在射杀被害人后被当场发现,为了逃避抓捕、销毁证据,其在逃窜的过程中随手将作案的枪支丢入大海之中。作案人被随即赶到的警方抓获后,起初其还百般抵赖,拒不承认犯罪事实,待司法鉴定人员提取作案人右手虎口、手指、衣袖等处的微量物质,并将其与现场弹头上遗留的射击残留物进行比对检验,确认两者种类相同时,作案人在铁的证据面前,才不得不如实交代其犯罪事实。枪支在射击后,弹头表面以及作案人的手、衣物袖口等重点部位均有可能遗留各类射击残留物。如果侦查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控制重点嫌疑人员,就可以利用粘取、擦拭等一定手段在相关重点部位提取可能遗留的射击残留物,并运用紫外、红外分光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色质联用分析、中子活化分析等技术,将其与现场弹头上遗留的微量物质进行比对分析。显然,如果经过司法鉴定人员的理化检验,确认两者之间种类相同,即可有力证明重点嫌疑人员即案件现场中的作案枪手。

弹痕自动识别

长久以来,现场弹头的比对、鉴定工作,主要依靠司法鉴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随着现代高、精、尖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系统的高度发展,使得弹痕自动识别技术分析与运用已成为未来枪弹痕迹鉴定的主要手段。一旦犯罪案件发生后,司法鉴定人员即可以利用计算机处理系统及配套附件,对现场遗留的弹头痕迹进行电子扫描,并把图像转化为数字信息后与数据库储存的弹头痕迹进行自动识别,从而对发射枪支进行有效同一认定。弹痕自动识别系统可以大大提高警务部门的比对效率以及建档规模,便于弹痕信息的数字化储存、传输以及远程自动识别对比。

弹痕自动识别系统主要采用高精度光电扫描技术获取高分辨率图像,完全摈弃了传统光学模式下的人工机械比对。通过光电扫描技术,各种类型弹头的完整侧面及底部扫描图像均能被系统地储存在枪弹痕迹数据库中。案发现场中提取到的弹头,可以在完成数字转化后,即时与数据库中的储存信息进行比对。此外,经扫描处理后的现场弹头痕迹图像,可以通过网络通讯设备随时传输至各犯罪实验室进行自动比对。弹痕自动识别比对的模式下,司法鉴定人员不仅不再需要反复使用检材,还能实现自动识别比对工作的完全适时性,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办案效率,简化办案流程。信息网络系统的成熟运作,为弹痕数据库的建立与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弹痕数据库的联网共享,不仅可以有效收集与储存精确的现场弹头痕迹图像,更能实现痕迹图像在系统数据库内自动查询识别的强大功能。

尽管当前弹痕自动识别系统还处于研究起步状态,识别系统得出的比对结果还需司法鉴定人员的进一步复核、确认后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但不可否认,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弹痕自动识别系统已然成为未来现场弹头比对鉴定的主要发展方向。

编辑:黄灵 yeshzhwu@gmail.com

猜你喜欢
弹痕作案人遗留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研究
许林涛作品
观台儿庄大战遗址弹痕墙
师生同台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小孩遗留小汽车内智能安全装置
系列抢劫案件犯罪实施阶段的反侦查行为相关问题探析*
《弹痕》:一部颠覆传统军事小说叙事规范的网络文本
浣溪沙
静寂的故宫博物馆
天龙,遗留六百年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