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湖南境内的三次重大转兵,对挽救党和红军命运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绚丽夺目的光辉篇章。
文家市转兵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一度攻占平江、醴陵和浏阳,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和邱国轩团叛变而严重受挫。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暂时放弃原定攻打长沙的军事计划,命令各团迅速向浏阳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前委会议,讨论部队下一步行动。毛泽东主张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师长余洒度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原定计划。经过激烈争论,毛泽东的意见得到卢德铭等多数前委委员的支持,会议最后决定:经萍乡退往湘南。9月20日,工农革命军1500余人在毛泽东、卢德铭率领下,踏上了沿湘赣边界山区、农村向湘南进发的新征途,开始了探索革命新道路的战略性转变。
株洲转兵 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李立三拟定的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按照中央的指示,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7月27日乘虚攻占长沙。后在敌人大举反攻下,红军主动撤离长沙,向浏阳、平江转移。8月23日,红三军团与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和总政委,共4万余人。根据中央意图并经总前委多数人同意,红军决定再次攻打长沙。8月25日,兵分三路向长沙推进。9月1日起,围城半个月,3次发起总攻,均未实现攻克长沙的目标。9月12日,毛泽东在长沙郊外召开军以上干部会议,作出撤出长沙之围,向株洲、醴陵方向退却的决定。9月13日,毛泽东在株洲镇主持召开了总前委扩大会议,作出了“东进赣西,攻打吉安”的正确决策。红一方面军由湘东转向赣西,避免了重大损失,扩大了中央苏区。
通道转兵由于党内“左”倾领导者执行错误路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86000余人离开苏区,开始长征。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后,前锋部队于10月30日进抵湖南边境。为了打破敌人重兵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兵分两路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经过五昼夜苦战,红军以兵员损失过半的惨重代价,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的计划。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后,于12月9、10日,分三路进入通道县境。在毛泽东促成下,12月12日,中央负责人在通道举行紧急会议。毛泽东根据敌情的变化,提出改变原定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行军路线,西进贵州的正确意见,得到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等支持。会后,中央红军分两路转兵向西,进军贵州。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不仅避免了红军北上湘西可能遭受的毁灭命运,为党和红军的长征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内领导层的严肃斗争,开始反对李德、博古的错误领导,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逐步转化为多数领导人的共识,实际上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可能性。
(摘自《中国共产党湖南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