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生
人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出行。少年行,二三少年结伴而游。
关于旅行,梁实秋说,“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是说成人,少年的身上则不会有这么多的羁绊。
人生的许多第一次,前面的路上,有什么在等待著我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就像人生一样扑朔迷离。
舟楫年代,阡陌上依稀稚小的背影,是王维的“咸阳游侠多少年”,行走江湖、风姿勃勃,瘦小而精悍。
一千多年前,天才诗人李白,混搭着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的多重气质,“仰天大笑出门去”,更是一个人最初的踌躇满志。
人多地少的徽州,少年稚嫩的肩膀,背着行囊,漂泊异乡去经商。那时候,雄鸡尚未打鸣,山还在熟睡,樟树隐在晨雾里。当他坐在山头回望,脚下是一片粉墙黛瓦。
路上永远是美好的,出门要带上四件东西。
一要带自信。浪迹江湖是少时的梦里追求,切不可怕怕失失,闪闪烁烁,支吾其词,心有怯怯。
二要有方向感。拿着一张地图,胸中辨不清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不知道下一步自己该往何去?
三要不耻下问。不论是老者、青年、妇人,还是孩童,只要他站在路边,都有可能知道你所要去的地方。
四要像骆驼一样善良,忍饥挨渴,眸子里映着的,始终是前方的路。
少年行,犹如古人穿芒鞋,手执一根竹杖。外表凛然,其实内心不够强大。尚未脱精神哺乳期,需要一种柔韧的扶持支撑,才能走下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回想起我的第一次旅行,那还是十八岁,和一个朋友去苏州。游罢沧浪亭、拙政园,在观前街上转悠,晚上睡在北寺塔附近八毛钱的通铺。第二天,顺着沪宁线到无锡。
不再顾忌,衣衫敞散、油光满面,汗流浃背地向前走去,可还是与许多风景错过。那次,在无锡的运河边,见到家乡的客船,倒是想家了。当我们小心翼翼,试探着上前问路,谁知船上的人异常热情,不仅免了船票,还招待吃喝,把我们捎带回家。原来朋友的父亲是那家轮船公司的。
少年出门,一般去有山和海的地方,那里有爱的朦胧和寥远,在山水间寻找和整理。
20岁去黄山,头脑中有一种特别的《山行》,“我没见过山,却常做大山的梦。梦中,你是一条清清的溪流,我是一块冥冥的石头。你说群山是奔马,是凝固的波浪,是沉思的老人。我们一边看山,一边读着山的纹路,山的气度……”那个“她”,子虚乌有,是旅行过程中产生的浪漫幻想。
大海洋溢的是一种永远的青春呼吸。在博鳌的河海分界处,眼前的一片黄沙冈,海天一色的雄浑蔚蓝,细沙与涌浪、美女与野兽、蓝天与碧海迎面扑来。
想起离家出门,前面是未知的纷繁世界,回首是梦里依稀的熟悉故乡,但我并不怯懦,如果面前有条船,即便是不会游泳,也会毫不犹豫地跳上船,随打鱼的船民一同出海。
有时候,为了看风景,我们不知此身漂泊何处。有一年,去武夷山,滞留在闽北小城,等车的间隙,我向夜的深处走去,发现游离于时光之外的另一种舒缓。我想起一个诗人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少年行,仰天大笑出门去。
(图/小黑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