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

2011-10-27 03:54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23期
关键词:产业革命激光器嫦娥

科技人物

首批143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中国欢迎海外青年英才来华创新创业

日前,首批143名“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名单在“千人计划”网站公布。为什么在“千人计划”之外又启动“青年千人计划”?评审如何进行?国家如何支持入选者……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负责人。

1035名申报者中选出143人

“从科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看,青年人才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科学发展史上的大量杰出科技成果都是科学家在青年时代创造出来的。”该负责人表示,从国家需要、事业发展、青年需求和“千人计划”不断完善的角度,专项办启动实施了“青年千人计划”。自今年初“青年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后,各方反应积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等用人单位共申报了1035名人选,最终确定了143人。

第一批“青年千人计划”名单是一份令人兴奋的名单。143人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和德国马普所、大众汽车等知名科研机构和企业。其中,男性130人,女性13人;中国籍137人,外国籍6人,其中非华裔4人;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27岁;引进后到高校115人,到科研机构25人,到中央企业3人。

对被匿名举报人选逐一核实

为确保人选质量,“青年千人计划”的评选要经过初审、通信评审和会议评审三轮。初审主要是资格审查,淘汰不符合申报条件的申请人。通信评审是针对申请人所在的专业领域和方向,请10位左右专家对其学术能力和发展潜力作出评价。会议评审是按照数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材料、自然环境六个领域分组,主要请“千人计划”专家当面考察候选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们希望通过严格的评审,让评上来的人高兴,评不上的人服气,把有真才实学和突出成绩的青年英才选拔出来。”负责人说。

负责人还透露,“青年千人计划”人选在公示期间,共有46人被匿名举报。“对以上举报,我们逐一进行了认真核实。”他说,对于回国时间被质疑的43人,经反复核实,有9人确因回国时间不符合申报时间的规定被取消。对于学术水平受质疑的3人,专项办进一步征求了面试专家的意见,最终维持原评审组意见。

入选者获国家大力度支持

据悉,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央财政将给予每人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以及3年内100至300万元不等的科研经费补助。同时,对他们在办理绿卡、多次往返签证、医疗、住房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待遇。

“除了国家的支持,我们更鼓励用人单位在工作中对他们充分信任、积极支持、放手使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激发他们早日做出成绩。”负责人强调,希望全社会都来敬才、爱才、容才,关心和爱护从海外归来的优秀青年人才,“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各类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世界各国的青年英才来华创新创业。”

钱学森和他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

11月11日,纪念钱学森诞辰百年——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专题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20世纪80年代,在钱学森的许多科学论述中,提到了“产业革命”理念,对人类历史进程中产业革命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并富有科学预见性地提出,在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第五次产业革命之后,将迎来第六次产业革命,也就是农业型产业革命。新的产业革命中,“创立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将引起生产体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在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将出现第六次产业革命。”钱老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有两个重要的立足点:一是立足于中国博大的资源。他多次提到16亿亩种粮耕地以外,有45亿亩林地、43亿亩草原加13亿亩的草山草坡,有22亿亩的近海滩涂,有16亿亩的沙漠和沙化土地,因此是建立农业型农、林、草、沙、海五大产业的基础,是与传统农业观完全不同的大农业。二是立足于以系统论为基础的产业化链式农业,不仅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而且是包括生产、加工、经营、科教和管理的综合性大产业,因此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工业化的新型农业。

钱学森先生以历史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信念进行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推进。他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作为一个大项目,组织全国力量进行研究”,“要注意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看到由此引起的又一次产业革命,我们要为第六次产业革命做准备”,他不断阐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思想是创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包括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沙产业。而核心是将传统的第一产业改造成类似现代的第二产业。”

钱学森认为,广袤的沙漠戈壁有着天赋的阳光优势,蕴涵着发展农业型产业的潜力,需要高新技术支撑,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产业效率。他说:“沙产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让沙漠为我们服务。”1991年3月,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安排中国林学会召开了第一次沙产业学术研讨会,亲自参加对沙产业概念、定义、内涵的研讨,阐述新一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对于沙产业建设的目标任务、手段措施都不断谆谆告诫。钱学森十分重视沙产业的实际成果,他认为,“不能只提出设想,还要根据这个设想,推导出事实验证的论断,只有论断被事实验证了,理论才算成立。”

在论坛中,与会专家展示了沙产业理念提出的20年后所取得的实践成果。如今东起科尔沁沙地,西到天山南北荒漠,都有按照沙产业理念,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技术守则践行的案例。实现了沙产业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任务目标。在社会各界的努力和参与下,还涌现出了产业合作组织,向“生产统一规划,整体规模,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近20年的沙产业发展实践,用事实验证了钱学森的伟大论断,证明了钱学森先生所提倡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正确性。

叶培建院士揭密“嫦娥飞天”幕后故事

日前,在第二届江苏省自然科学学术活动月启动仪式上,国家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领域首席专家,被称为“嫦娥之父”的叶培建院士作了《探索太空,服务人类》的精彩报告,在让人们领略太空的奥秘和未来我国深空探测蓝图的同时,也领略了“嫦娥飞天”的幕后故事。

“嫦娥二号”:本来要“嫁”火星

叶培建介绍,“嫦娥一号”成功绕月球飞行了一年,飞行一年后,还剩下很多燃料。为了把这些燃料消耗掉,我们又把它从200公里高的轨道降到100公里,中间还降到过15公里,赶快又飞回去了。折腾了几回,才把燃料消耗掉,其间掌握了很多工程经验。最终,“嫦娥一号”撞了月球,成功实现了可控地撞月。

之后的“嫦娥二号”,其实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结果‘嫦娥一号’搞得很好,备份就没用了,不能浪费。我们原本想让它飞火星,但计算了一下,不行,太远了,不是卫星不行,是我们的测控跟不上。因为到月球是40万公里,而到火星是40亿公里。最后我们决定让‘嫦娥二号’为探月工程的二期作准备。”叶培建说,“嫦娥二号”作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目前完成任务很出色,下一步还可能为更远的深空探测做准备,也许是探测小行星。

“嫦娥三号”: 奔月2013

除了“嫦娥二号”,现在的“嫦娥三号”、“嫦娥四号”都已经排上了“日程”,“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据叶培建透露,“嫦娥三号”将于2013年发射。“嫦娥三号”和之前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有很大区别。“当然不一样了,除了个头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样子不一样。”说到这里,叶培建还从椅子上站起来演示,“因为‘嫦娥三号’要在月球着陆,所以它是长着四条‘腿’的。”它将完成月球元素分布、月球上有没有月震、或者放一个望远镜更清楚地观测月球等任务。

“嫦娥三号”目前进展良好,未来要落在月球上,并且有月球车开出来。月球车会在离着陆器3公里的半径范围内行走10公里进行探测,探测形成的数据可以发回到地面,着陆器上有数据也可以发回地面。科学家可以通过着陆器、巡视器对月球的探测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据叶培建介绍,目前我国研究人员正在离敦煌200公里以外的一个无人烟的大沙漠里进行实验,因为那里最接近月球。目前已修建了板房,五台发电机,在那里训练月球车沙漠里行走,以此验证月球车能不能在月球上行走。此外,在北京还建了巨大的室内月球场进行演练。

“嫦娥五号”:“待嫁”2017

除了“嫦娥三号”,“嫦娥五号”的发射时间也已经基本确立在2017年。叶培建这次还透露了“嫦娥五号”的部分细节,它将由四部分组成,着陆器、上升器、轨道器、返回器。“由于‘嫦娥五号’装置太重太大,需要研制新火箭‘长征5号’来搭载。由于新火箭直径太大,火车、汽车均无法运输,只能用船运到海南文昌新的发射场。”叶培建说,把这四部分送到月球上后,轨道器和返回器留在轨道上运行,着陆器上有机械手,可以在月球上抓取东西、打窟窿,把这些宝贵的样品密封起来送到上升器里面去,然后上升器在月球上起飞。“如果上升器能起飞,将是我们第一次有飞行器在地球以外的地方起飞。起飞以后到了月球的轨道上,再去和轨道器交汇对接。”

“至于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让宇航员在月球登陆,我只能说政府无此计划,但科学家正在研究。”叶培建说,按照我国目前的现状,太早不可能,但太晚也不应该。

中国载人空间站:圆梦2020

我国载人航天从1992年1月正式开始,设定了三步走的路子。叶培建说,第一步是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其中“神一”到“神四”虽是载人飞船,但上天时是无人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各项技术。“神五”载了杨利伟上天,实现了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太空,并绕地球飞行了一圈。“神六”载了两位宇航员上天,绕地球飞行了多圈。“神七”有了更大的突破,宇航员实现了出舱行走。

“最近,我们发射了‘神舟八号’,它上天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和‘天宫一号’在远程进行交汇对接,这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叶培建透露,它们交汇成功以后会形成一个很大的组合体,这个组合体要在空中运行12天。科研人员要对它进行各种动力学、姿态控制等验证。“天宫一号”里虽然没有人,但是当初设计的时候是按照有人生活来设置,里面的温度、湿度、氧气等等都要进行检测,以解决将来人进去的问题。

“我们第一步实现了‘神八’和‘天宫一号’两次交汇对接,掌握了更多的实践经验,验证了这个交汇对接的可靠性。”叶培建说。

今年9月29日“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后,它将分别与“神八”,以及明年发射的“神九”、“神十”飞船对接,从而建立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叶培建透露,按照规划,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载人空间站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

刘兴胜: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结合

2011年9月21日,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天津隆重开幕,开幕式上,颁发了第十四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本届求是杰出青年奖共表彰成果转化奖10人和实用工程奖15人。由陕西省科协推荐的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技术官刘兴胜荣膺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作为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的入选者,刘兴胜自回国创办专业从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制和生产的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以来,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掌握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领域的核心技术,累计申请各项专利60余项,开发并批量化生产了百余款半导体激光器产品,多款产品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学研究是他的老本行,始终不渝的是科技工作者的本色

出生于陕西绥德的刘兴胜,身上有着陕北汉子特有的直率和诚恳。他不是传统意义上出入于研究所或者高校实验室,仅仅埋头于自己科研课题的研究者,而是拥有与时俱进的研发理念,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将科技成果成功推向市场的青年才俊。

199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的刘兴胜,在学业上并没有止步,而是选择继续深造,1998年获得了北京大学硕士学位,同年留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刘兴胜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十年,相继在多家公司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高级资深工程师、工艺工程总监。任职期间,他提出半导体激光器铟焊料失效机制和热管理战略,开发了单模半导体激光芯片倒装焊接技术和无铟化贴片工艺技术,制备出当时世界最高输出功率的三款半导体激光器,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拥有6项美国专利和欧洲专利。刘兴胜在光电子封装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和肯定。

2007年10月,刘兴胜回到西安,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成立了产学研基地,发起创立了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做起了高科技企业,他并没有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中脱身,而是继续在该领域辛勤探索,日益精进。管理企业的同时,还担任着西安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职务。

刘兴胜如今的身份是炬光科技的董事长、总经理,但在公司里员工称呼却他不是“董事长”,而是“刘老师”。他时时处处不改科技工作者的本色,不忘老本行,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这就是炬光科技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吧!

“炬光科技”是他心血凝聚的孩子,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摇篮

刘兴胜一再强调: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大学、研究所。以刘兴胜为首的四名留学人员团队正是因为有着在国外高科技企业的工作经验,了解国际先进的研发理念,才使炬光科技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轨迹。

在美国工作期间,刘兴胜敏锐地察觉到,在西方已经产业化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行业,在国内仍处于襁褓之中,国内激光器行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刘兴胜决定回国发展。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07年,34岁的刘兴胜从美国回到西安,把自己多年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行业积累的经验与技术,与西安光机所的科研生产平台相结合,创办了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从20多名员工、30多平米的办公室开始,刘兴胜开始了他的高科技创业之路。

“我们对创新的判断,不是你发明了几项技术,而是你满足了多少客户,我们专注于倾听客户需求,它会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研发重点在哪里”。正是在这种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理念的指引下,刘兴胜及其领导的团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迅速地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攻克了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八大核心技术,而且成功地将这些技术成果与产业化结合在一起,研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够与国际知名公司技术相抗衡的系列产品。激光领域专家范滇元院士对炬光科技的产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炬光科技研制生产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某些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国家终于有了能与国际竞争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

在持续做好企业的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铸造精品品牌的同时,刘兴胜带领炬光科技进一步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公司成立三年来,累计投入的研发经费占到了企业总销售收入的近30%。如今的炬光科技已从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140多人,拥有25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与洁净车间,建设了5条完整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封装结构设计-封装工艺-测试表征-光学整形和耦合-系统集成生产线,建立了从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封装结构设计、封装工艺、测试表征、光学整形和耦合到系统集成完整的半导体激光器生产线,成为业界公认的国内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第一品牌。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相比,在销产品规格和客户数量(尤其是海外客户)的增长更为突出,这显示出未来企业销售增长的巨大潜力。2010年,企业收入的20%来自海外客户,而今年,刘兴胜的目标是40%。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刘兴胜执着的科学探索精神和产品服务意识。在三秦大地,刘兴胜和他的炬光科技已经将高科技的火炬点燃,尽管炬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火炬已经熊熊燃烧起来。我们衷心祝愿它越燃越旺,一直燃烧下去……

猜你喜欢
产业革命激光器嫦娥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基于PID控制的一体化恒温激光器系统设计
激光器发明60周年
农村产业革命的贵州答卷
基于980nm泵浦激光器的恒温驱动设计
纪念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交流会举行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见证嫦娥三号起航
国务院副总理首提物联网强调“四个关系,五个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