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高起点参与全球化

2011-10-27 07:06钟沈军陆立军邓茜
检察风云 2011年8期
关键词:十二五全球化服务业

文/钟沈军 陆立军 邓茜

“十二五”:高起点参与全球化

文/钟沈军 陆立军 邓茜

2011年的中国两会聚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表示,“十二五”时期我国不应再把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作为一个长期战略,而应高起点参与全球化,启动新的全球化战略。在新的历史阶段,在全球化经济体系中,我国经济开始全面提升参与全球化的水平与定位。

(图/CFP)

从过去单一依靠劳动力参与全球化,向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全球化方向发展

我国人口众多,具有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但同时形成了对世界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巨大竞争压力,并使我国处于经济结构的低水平分工地位。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人口的“刘易斯拐点”可能将提前到来,因此我国的战略在于提升中国劳动力的结构素质,开发多样性和创新型人才,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中国参与全球化从“以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分工”开始,但“十二五”应着眼于新时期我国劳动力素质、资本、技术等各要素变化情况,推动我国全球化进程进入新的征程。

一些代表委员表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这决定了中国东、中、西部参与全球化程度不同、使命不同、角色不同,因而呈现出参与全球化的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特征。

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发展

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出口业遭受重创。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国内市场成为推动发展的新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外部市场的约束形成了开发国内市场的倒闭机制。

未来,中国将从以廉价产品加工出口而著称的“世界工厂”向内需消费启动的“世界市场”全面转型。我国“十二五”规划更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关于“中国市场”的激动人心的前景。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说,在今后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国整个国内市场可能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一个市场,届时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更大。

参与起草“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学家刘鹤指出,过去30年,中国面对全球产业转移大趋势,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抓住并用好了成为全球制造大国的历史机遇。现在,在全球总需求萎缩、中国市场加快扩张的背景下,中国正形成创新发展的模式,并迎来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历史机遇。

从专注于“引进来”到更多地“走出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我国改革开放在前期阶段,主要是“引进来”,即引进外国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等,但是在新的阶段,要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重要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葛俊杰表示,对国外当地法律、政治制度的认知缺失,缺乏国际性的管理人才和管理方式等都是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因素。

从融入全球体系到参与制定全球经济体系规则

回顾与展望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面对新形势下中国可能面临的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必须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体系规则制定,维护自己的话语权,并利用中国巨大的经济影响力适时改造现有的经济新秩序。在国际关系大变动时代,我们并不认为现存的秩序和游戏规则是完美无缺的。但如果不能参与其中,孤立于体系之外,我们将很难做到有所作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庞中英认为,中国必须充分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目前,与美国相比,中国是遵守国际规则的模范。但问题是,如果中国仅仅是接受规则、遵守规则,而不能充分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和调整中,就很成问题。西方控制世界的方式之一是控制规则的形成和决策,中国必须充分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决策)中去。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3月7日在记者会上说,在全球化的今天,靠“全球治理”十分恰当。二十国集团是应对重大经济和金融挑战的重要平台,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建设全球新型发展伙伴关系的有益尝试,体现了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制造业大国”向“世界级服务商”发展

服务业分工的全球化是劳动力要素多样化多层次的表现,这也再次体现了要素流动型国际分工的特征。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是劳动要素在国际贸易中地位提升的表现,同时也历史性地向劳动力富裕国家提供了一次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发展的机遇。

目前,美国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70%以上,欧洲为60%以上,印度为51.2%,而中国大约为40%。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将对我国解决就业、激活消费、拉动内需产生非常直接的作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正处于人口素质大幅攀升阶段,应加快向服务业转型,由“制造业大国”向“世界级服务商”转变,经济主体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制造业向低能耗、高效益的服务业转变。

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表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的重点专项规划《“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中,服务业改革将是重要内容之一。该规划将完善服务业统计标准,尽快建立科学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出台。财政部副部长李勇也表示,将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优惠税收政策,在增值税立法中将服务业考虑进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税收环境,逐步建立财政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工业经济尽快向服务业经济转型发展。

从注重经济“硬实力”到兼顾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发展模式在向世界展示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时,也需要兼顾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我国宜采取既治标更治本之策,大力建设诚信社会、和谐社会,向世界输出和谐世界的理念,言行一致,占领价值观的制高点,构筑文化软实力。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说,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在文化内涵上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从“加工型国家”向“创新型国家”发展

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拥有技术创新能力也就拥有了现代经济的主导权,进而拥有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权。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CEO杨元庆表示,制约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国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上受制于人,没有核心的技术就难以创造属于中国的品牌产品,难以在国际上站住脚。拥有了核心的技术,如何创造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又成为一个关键的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牟新生说,目前来看,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不少缺失。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达1800万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产销大国,但70%的利润归外商所有。我国急需.在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方面拿出硬措施。

金融改革从相对封闭走向全球开放

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均表现出较好的抗传染性。这与中国外部“防火墙”(如资本账户不开放等)发挥了隔离作用有关。但中国金融正逐渐开放,并走向全球化。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指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还处于初始试点阶段。自2005年12月至2008年11月,我国资产支持证券共发行19单,发行总额仅为668亿元人民币,而2009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停滞,至今没有发行一单产品。为此,我们既不能重蹈覆辙,也不能因噎废食。

在今年的两会中,代表委员提出,中国金融应逐步向全球开放,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确立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从而把握世界政治与经济和自身发展的主动权。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国际投机资本进出影子化的外汇管理体制。

编辑:卢劲杉 lusiping1@gmail.com

猜你喜欢
十二五全球化服务业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