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艳 郑秀芳(福建省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莆田市城厢区改革发展的路径研究
○王春艳 郑秀芳(福建省莆田学院福建莆田351100)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发展经济离不开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改革的成败、创新的深浅使得区域的发展差异的特点日趋明显;政策的可行度、现实度、灵活度,更是深深地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把改革与创新结合,把政策融入发展策略,成为当今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由之路。
改革 创新 中小企业 政策力度
城厢区从一个仅以简单的手工业和捕捞业的贫困区走上了如今年财政收入达七八亿的城区;从一个落后区一跃为莆田市政治、文化、教育、商业中心;从一个发展十分有限的区,走上了贯彻国务院加快建设海西宏伟目标重要部署的重要力量。城区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区领导班子在认真贯彻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的同时,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与广大人民一同努力,才造就了城厢区今天的辉煌成就。
改革,让城厢区掀开发展的新篇章,取得发展的里程碑。
为了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002年莆田市政府决定实行区划调整,城厢区的面积变为509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6万人。不得不肯定,区划改给整个城厢区的发展带来发展的机遇,新成立的区政府根据区的具体情况,制定经济发展的新体制,摆脱了原本经济体制的限制。区改使得城厢区在资源、地理范围发生巨大变化,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随着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区委、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构筑“一个中心”,建设“二条工业走廊”,营造“三大农业产业带”的战略目标,这一年,城厢区根据区的各项基础薄弱情况,集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展现出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平衡、稳定发展的大好局面。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根据《意见》中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等具体要求,区政府根据本地的地理区位条件,在农业方面大力扶持食用菌和海上滩涂养殖,以市场导向,开发菜篮子工程,水果大型批发市场等形成了本区独特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工业方面,区政府在认真贯彻省委、市委总方针的前提下,积极谋求本区的特色行业。区政府针对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吸收社会就业的作用并结合区的社会特性,决定积极引导本区朝着食品、电子、服装等轻工业发展,这不仅带动了社会就业率的大为提高,还形成了枫秀路和福厦路为轴心的工业地带。这一年,这个城厢区面貌焕然一新,构建了四纵五横的城市道路网,并形成各具代表特色的产业街道。
独特的人文,塑造独特的品质,坚定了发展的时代旋律。
城厢区人杰地灵,素以文化昌荣而著称,享有“壶兰雄邑”、“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美誉,正是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厢区人民在应对困境时更能表现出气质——坚韧、坦然、顽强。2003年,城厢区面对了区改以后的又一次严峻挑战:非典、罕见的高温和持续干旱等诸多自然、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委从事情的客观性、独特性,结合市委、市政府领指示,稳定了社会秩序,安定了民心,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并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地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始终以发展为主线,用发展的理念来应对、改变一切摆在区委和区人民面前的一切困难和挑战。这一年全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22.7%,地方收入增加22.%,财政收入增加22.4%,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77亿元,比全市水平高3个百分点,促进了整个城厢区经济结构比例进一步优化和升级,适应了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以中小外贸企业占据重要经济地位的城厢区来说是一次历史性考验,城厢区全体紧紧围绕发展主题,积极培植内在财源,激活内在动力,积极实施惠民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支持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结合特殊的经济环境,积极努力探索区经济发展的后劲动力,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共组织财政收入5.17亿元,同比增长50.8%,其中,税收3.389亿,超额完成省局年度税务任务。城厢区2004—2010(1—10月)年财政收入与增长比例见表1。
表1
政策与经济的结合,让城厢区成就斐然。
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为指导,以人民为核心,区委的职能不断地转化为市场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大力实行招商引资,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2004年,城厢区实现利用外资4012万美元,外贸出口额实现了1.97亿美元的历史性飞跃。区委根据市场的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积极、健康地引导房地产行业兴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针对城区发展相关基础设施薄弱特点,区委把生产和生产相结合,完善整个城区的基础设施,一系列的重点项目、产业园区、产学研机构相继落成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05年,是城厢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取得辉煌成效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下,区政府带领人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集中项目攻坚,依据项目带动,加速“两轮驱动”,实现了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新进步,使城厢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面貌。2007年,全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其中,华亭镇云峰村、东海镇大埔村和霞林街道下黄村被列入全国农村社区试点村。2009年,城厢区在省、市两级的领导下,不断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战略部署及要求,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大力实施项目攻坚,切实加强行业监管,积极主动协调、服务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均得到有力的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城厢区财政收入提前13个月率先完成了“十一五目标”,进一步彰显了城厢区的发展劲头。
以创新的元素融入时代发展的经济步伐。
随着区委、区政府不断的注入新生的活力,城厢区的领导力、决策力、前瞻性不断提升。针对中小企业规模增长快、灵活多变等特点,以及中小企业在出口创汇、技术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城厢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兴技术为先导,开展科技、经济对接活动,积极引导和为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提供援助,加快建设完善企业研发中心,不断增强新产品更新能力和开发能力。区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同时不断深入企业开展调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多样、个性发展并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区政府为中小企业构建多层次的融资服务体系、信用担保体系,与此同时,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抓好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改革,以进一步适应时代经济发展需求。依托城厢区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城厢依据经济发展,区继续实施民资回归工程,加大引进外资、台资的力度。随着城厢区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城厢区进一步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培植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并且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整体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的措施,为城厢区今后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需求,城厢区不断的探索、营造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浓厚氛围,鼓励企业参与经济高层次、高领域、高标准的合作与竞争,大力扶持民营外贸企业发展,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为了共创海西辉煌,提升莆田城市形象,莆田市委、市政府筹办了福建省第14届省运会,按照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框架要求,城厢区以迎接省运会召开为契机,围绕“绿色、生态、休闲型、园林式”目标,在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中,重点改造城区内主干道路两侧绿化,全区共完成道路绿化20公里,铺设草坪8.28万平方米,种植乔灌木25.3万株,新增道路绿地28.89公顷。随着工程的完成,城厢区城市绿化景观面貌得全面提升,彰显和谐、绿色的城区形象,为迎接省运动会的召开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10年10月30日,随着本届精彩、高端、和谐省运会的闭幕,“同享省运精彩,共创海西辉煌”的主题深入到莆田乃至海西的方方面面,激励着人们进一步奋发向上。
“港城当崛起,城厢当先行”。作为海峡西岸中部先行城市和湄洲湾港口城市中心城区,城厢区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部署的同时,紧紧把握时代机遇和发展机遇,科学规划和调度,明确发展目标,凝聚全区上下,以绿色发展、科学发展为轴心,以现实为政策依据、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以特色产业提升为目标,做优做强支柱产业,做精做特优势产业,构建企业服务体系,加快产业转型优化,促进辖城厢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城厢区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文化底蕴、地理特点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依托中心城区和综合实力优势建设服务港城发展核心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港城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地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文化生态旅游度假胜地。
为了更好地明确发展方向,城厢区制定了《城厢区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更加明确了城厢区从2012—2020年的发展思路。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的召开,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各部门形成了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主动融入,积极运作,团结全区人民共同奋战。我们相信在区领导的带领下,区人民的努力下,未来的城厢区经济更加发达,生活更加富足,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综合实力更加凸显新亮点。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2007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蒋正华、张俊喜、马钧、张玉利: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 华锐: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第5辑)[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4] 华锐: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第6辑)[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
[5] 谢如明:莆田发展简史[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6] 郑祖杰、蔡伟民:莆田市2007年全民读书月活动征文汇编:农村篇[Z].2007.
[7] 潘国民:莆田市“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研究[Z].
[8] 张明龙:区域发展与创新[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注:本文系莆田学院大学生科研立项:10078莆田市区划改八年——记城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