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代遗忘的国民政府主席

2011-10-25 07:11:20宋海东
领导文萃 2011年5期
关键词:李泽厚林森国民政府

□宋海东

被时代遗忘的国民政府主席

□宋海东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1868年出生于福建省闽县上干凤港村,他后来成为国民政府主席,在当时的国民党内,是众望所归。

1928年2月,林森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成为国民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人物。但是这时的林森,全身心地投入到总理埋葬筹委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埋头致力于修建南京中山陵。在当时大小军阀之间为了利益而进行混战之际,林森则似乎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他在从事着似乎与战争状态、烽火岁月不相称的事情。

1931年3月2日,立法院长胡汉民被蒋介石囚禁后,林森被选为立法院长,成为国民党中央的要员。在此之前,林森为避开政治漩涡,飘然出国,到海外进行为期8个月的视察活动,因此他是在海外旅途中被选为立法院长的。

1931年11月国民党四大召开之际,国民党内又开始了互相指责、互相拆台的局面。以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为代表的三派势力互相之间又开始了权力斗争,相持不下。胡汉民和汪精卫为了搞倒蒋介石,暂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蒋介石。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以退为进”,宣布下野。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令各方面都能接受而又具有崇高威望的林森于1931年12月15日被推选为国府代主席。12月28日林森就正式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

平民品质

林森给人们的形象是:一身长袍马褂,鹤发童颜,银须飘垂;一根手杖,一副眼镜,仪态端正,举止稳重。如果不是他胸披红绶带,佩一枚青天白日的徽章,人们是不会想到这么一位慈祥的老者就是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

林森在衣着饮食方面都很朴素。他经常身着黑色或蓝色大衣长袍,戴灰绒呢帽或黑色礼帽。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是一身布衣,只有厚薄之分,没有时常变化。在饮食方面,他也很简单,他喜欢清淡素食,几乎烟酒不沾。

在行方面,林森更是不讲究。他喜欢轻车简从,习惯独来独往,除司机外,平时不喜随带侍从。有一次,林森出席一个重要的集会,他的座车路经一个路口,因未悬通行证,前座没有随从,汽车又这么老旧,警卫人员就予以拦阻,不许前进。这时林公把手杖伸出车外,轻轻向警卫人员身上一点。警卫这才警觉到车里坐的是谁,离开敬礼放行。

那时洛阳市上,常见这位老人,长髯飘拂,御黑大氅,不带随从,散步街头,和民众商民随时接近,亲询民间疾苦。

林森青年丧妻,却终身不续娶,无亲生子女,没有什么家产,无三妻四妾,更无国民党内有些权贵那样奢侈淫逸的作风,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

林森去世时间较早,在抗战未结束即因突遇车祸而不幸身故;而且他唯一的养子在30年代即死去,因此有关他的资料较少,也不易查找了。

(摘自《文史天地》)

往事

20世纪80年代,图书开禁,喜欢“突破常规”的李泽厚立刻从厌恶陈腐说教的青年人那里得到了呼唤和回应。那时的李泽厚十分风光,只要他在社科院哲学所上班那天,办公室里就挤满了全国各地来拜访他的人,和他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挤不进去。中午去食堂吃饭,他后面跟着一二十人的队伍,浩浩荡荡。1988年,他被选为人大代表,当时他的书已卖到几十万册,在当时一片舶来品的翻译潮中,他是本土学术明星,他甚至有走仕途的机会。但经历过政治生活的荒诞,他对政治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政治是先有结论,这和学术不同。”李泽厚说:“我个性不适于搞政治。我搞政治,客观上有可能,主观上也不是完全没有这个能力。我对政治的判断非常准确。”“但我不愿意和人发生关系,人缘不好。政治需要你去组织,跟人打交道。我只能搞书本。我觉得毛泽东说得对,杀猪猪跑,书本不会跑,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就是个书生,我没有这个能力搞政治。”

(摘自《文史参考》)

猜你喜欢
李泽厚林森国民政府
林森:现实,充满文学张力
都市(2023年6期)2023-12-28 07:56:36
李泽厚的哲学探索与心灵世界
天中学刊(2022年5期)2022-11-08 08:18:47
编辑部来了一只小狐兔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都市生命统计
近代史学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4:54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国民政府的直接税改革
近代史学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2:18
李泽厚的巧克力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近代史学刊(2019年1期)2019-08-24 08:03:18
一路踽踽独行
南风(2017年28期)2018-01-31 05:56:42
一路踽踽独行
南风(2017年10期)2017-10-23 08:12:56
论李泽厚的“实用理性”概念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