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常花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092)
体育、休闲及衍生概念的辨析
——兼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花常花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092)
本文从体育和休闲各自的内涵说起,对其衍生概念分别进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符合休闲体育产业本质属性的发展思路。
体育;体育休闲;产业
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已经发展了11年,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关注热点。尤其是近些年来,将休闲与体育领域融入在一起引起学者们极大的关注,一些体育院校还为此开设了休闲体育专业。在研究过程中,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一方面加深了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另一方面,也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在以“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为代表的概念群众产生了分歧,由此导致一系列的争议。如果不加以区分辨析,就会造成研究对象模糊,研究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引导,不利于休闲体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明确确立学科的名称和定位,对于奠定其持续长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界对于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的争论,概括说来有两种常见的代表性观点用来区分二者。一种是以参与形式为辨别,认为以休闲的方式参加体育,即休闲体育;而以体育的方式参与休闲,谓之体育休闲。一种是以范畴为辨别,认为区分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关键也就是谈休闲中的体育,还是谈体育中的休闲。因为休闲与体育已经为大部分研究人员熟悉,并在相当范围内已经使用,所以这里姑且不讨论是否需要别的名词概念如运动休闲、休闲运动等来替换。以上两种观念从不同层面上反映判断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取用的依据。但是两种观点根本上从体育与休闲语义上强调,哪个是活动的主体,哪个是从事主体活动的形式,以在体育或休闲哪个作为活动最终目的和实施对象、一方在另一方更大范畴内实现来加以辨别,而忽略休闲和体育的本质在以上争议中的核心地位。如何界定体育与休闲本身的涵义和关系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所讨论体育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概念,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这就突出体育的两个特性,一是意识性,是人主观意愿参加的社会活动;二是组织性,是人们在组织体制下参加的社会活动。体育的本质涵义注重的是身体切实参与了实践的运动,对于心理感受没有特定的诉求。在实践过程中,会经历各种繁复复杂的心理感觉。因此,体育活动既可是休闲状态下的,也可以是不休闲的。当人们在在愉悦状态下为了获取主观快乐感受而进行的体育实践,此时的体育活动就是可以说休闲活动;但是当参与体育活动的主体人是为了获取荣誉而参加的竞赛类的组织活动时,此时的主体就是人们常称之为比赛选手,此时是无法以一个休闲的心态去参赛的,而是需要付出最大的努力,意味着耗费体能、负荷比赛中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此时的体育活动不是休闲的活动。至此我们不难得出,体育不等同于休闲,体育活动与休闲感受的获得无必然联系。
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说是体育的范畴比休闲的范畴大呢?这同样忽略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犯了形而上学、以偏概全的错误。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从字义角度,“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诗·商颂·长发》中释“休” 为吉庆、美善、福禄。“闲”,通常引申为范围,多指道德、法度。《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其次,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闲有家。”“闲”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由此我们看出,相对于体育强调的是参与实践和身体的活动,休闲更为强调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轻松心理感觉。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放松,成为心灵的慰藉,如欣赏音乐或电影,此时的休闲感受的获得就是不以体育活动来实现。而无论是消除体力上疲劳,还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都是人自己的主观感受,一切为了获得这种心理感受的活动都可都是休闲活动,不仅仅是体育活动。休闲的活动可以是体育活动,但同样可以是除体育活动之外的其他活动,只有当获得休闲感受的途径是以体育活动实现,休闲才等同于体育。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休闲不等同于体育,并且休闲的内涵更注重主体的精神心理情感方面的变化。两者有所交叉,但是在本质属性和辨别上具有迥异的差别。
无论是说体育包括休闲或者休闲包括体育都是不恰当的,当二者作为名词尤其是具备多重理解方式的汉语名词时,由此延伸出的含义并没有绝对意义上固定涵义。那么,体育和休闲和是如何建立联系的呢?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那就是只有满足休闲本质即获得休闲感觉的体育活动和满足体育本质即身体参与实践的休闲活动,此时二者才能兼容,成为数学上的交集(如图1,A、B分别代表休闲和体育,阴影部分用a、b表示)。但是,同时满足体育和休闲活动的部分又同时属于两种概念范畴,即图示阴影部分。这时休闲与体育无法分出根本意义上的主体,只能说平行包括共有的部分。休闲范畴A中的体育活动a就是体育范畴B中的休闲活动b,而a和b是同一部分。就重合的部分而言,既属体育也属休闲,若按上文中提及的界定观点来辨析即:“体育中的休闲就是休闲中体育”——二者指得是同一个对象a或b;同理,以体育的方式参与休闲的活动可能会是休闲活动,但是以休闲的方式参加体育,结合休闲和体育的本质属性,休闲的感受的获得仍就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简而言之,就是就是符合休闲范畴的部分,必然也是体育范畴的部分,在重叠的部分,休闲也就等同于体育。这样,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就没有任何区分,没有辨别的必要,更无法以此作为辨别的依据,最终陷入死循环而无法得出结果。所以,从语义角度来看实则不能构成因果关系来决定是休闲体育还是体育休闲。
图1
由上分析可知,体育、休闲各有独立的属性和范畴,同时又含有互相交叉状态。那么,休闲体育和体育休闲又各自代表何种含义?在实际过程中如何运用?从什么角度来加以区分呢?其实,作为汉语命名体系,我们必须首先从汉语的语法结构剖析,两者都是名词,但前者是后者的修饰,而不能曲意理解种属关系即休闲中的体育或体育中的休闲。摒除主观感觉和类比的方法,二者在汉语语法上首先是偏正结构,这是厘清概念的关键和核心点。何谓偏,何为正?正是主体,是研究的对象。由此可见,体育休闲是是在体育的视角下研究休闲,而休闲体育则是在休闲的视角下研究体育。这不同于上文概念本身的属性界定的理解,上文已经论证从概念本身出发会造成体育休闲和休闲体育等同的结果。而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出发,休闲体育的定位、研究的主体仍然是体育。作为体育相关的研究人员,体育才是研究的中心,从不同角度研究体育不断延伸拓展体育的内涵,是我们的本职和不懈的追求。体育是正,是研究的主体,从切入点上我们可以从学校的角度研究体育、从竞技的角度研究体育、从训练的角度研究体育,同样也可以从休闲的角度来研究体育。在休闲视角下研究体育仍然是体育,而不是休闲。作为一个学术名词,代表的是一整个领域,休闲体育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是将休闲结合体育科学发展的需要融入体育科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扩大休闲与体育相关的联系,但是区别于简单的休闲中进行体育和休闲的形式参与体育。学术研究领域和概念本身包含的内容及实现内容的形式不能混为一谈。综上所述,可以界定休闲体育学科研究的正名和正名的依据。
3.1 关于休闲体育产业和休闲体育事业
当今社会,一切研究最终都要以服务于社会发展、转化为生产力为目的。休闲体育研究同样如此,单一的学科建设不足以全面发挥休闲体育的价值与作用,只有将休闲体育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立足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益,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在上文中已经就学科研究的定位做出了答复,即休闲体育。而如何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必须结合实际国情,在中国这就要求认清发展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之间区别,才能更好地引导休闲体育产业平实现稳健康的良性发展。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形成、扩张、成熟和衰退的过程。一个产业的兴起不是由生产者和供给方决定的,而是由需求方来决定的,产业是面向广大消费群体而言的。产业不同于事业,是经济学名词,是讲究以利益产出、追求最大效益为特征的经济链,里面有生产、服务、消费等不同层次的分工。不可能因为先有投入和产品兴起一个产业化的发展,离开市场的需求,整个产业都无法得以持续长久的生存。简言之,有市场,产业就会得以发展,失去了市场,产业将会走向灭亡;而对于事业,常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事业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无论国家力量、行政干预还是个人付出,是出于某种强烈的责任和意愿而迫切想要实现完成。为了国家利益,顾全大局,而牺牲个人利益;为了对推进社会的发展不计个人得失与产出效益是崇高的事业而非产业。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鲜明印记下,发展的是举国体制下的体育建设,国家发展体育战略布局首先是支持竞技体育为代表的能体现国家荣誉的项目,需要大规模投入为支撑是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模式,更多为国家争取荣誉的体育事业,而非体育产业。2008年奥运会后,才逐步转向全民体育推广,强调体育的全面发展。2009年10月1号还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条例》,标志国家体育建设思路的转变。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无论是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还是发展全民体育的理念都有十分大差距。仅仅依靠国家政策的调控和投入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就需要改变体育事业为主导的单一思路,大力实施体育产业化,引入市场机制,推进体育事业和产业共同繁荣的格局。
3.2 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意义
随着国民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广大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人们对改善身心健康拥有强烈的愿望,这是休闲体育产业得以发展理念得以推广的基础。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一,对社会经济发展而言,以休闲体育为核心可以带动服务业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将休闲体育与餐饮旅游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支撑的产业群。以高尔夫休闲为例,据统计,中国高尔夫俱乐部入会消费人群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据经济学家分析,中国潜在的高尔夫消费者将从现有的2000万发展至2020年的5000万。这种强烈的市场需求是休闲体育发展的契机。与此同时,也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休闲体育项目的追求。休闲体育项目越是普及,说明有越多的人经济实力达到这个消费层次,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由此再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表演业、相关劳动管理服务发展,形成一个以高尔夫休闲体育为核心的巨大市场需求,有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二,从个体角度而言,休闲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是体育精神的真正体现,而非为了赛事成绩的功利化,从而违背体育的精神。它引导大众的参与,更可能形成蝴蝶效应,掀起更多民众的热情。一旦形成全民健身风气,势必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中涌现大量的优秀运动员,不但能达到竞技体育的目的,而且更具有普世意义。
3.3 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思路
就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现状来看,目前可概括为政府主导型、商业运作型和民间组织参与3种类别,它们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政府主导可以利用国家行政权利和经济实力,短时期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促使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与建设;商业运作能很好地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本运行条件;民间参与则能根据区域差异,民众能自主参与为由当地特色的体育项目。但与此同时,政府主导下的休闲体育产业缺乏商业运作对于市场需求的敏锐和兼顾所有的体育产业与民众的切实需要;商业运作容易造成利益至上,由于缺乏政府监管导向,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轨道,诸如不正当竞争、盲目竞争等造成资源浪费。商业运作多注重市场需求旺盛的表演类体育产业,无形中抑制体育产业的全面进展,而民间参与往往缺乏有力的组织和经济的保障,即便有好的理念也无法得以保障实施。
事实上,基于多元化社会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任何单一的操作都不足于支撑休闲体育产业的科学、全面的持久发展。惟有倡导将政府主导、商业运作和民间组织参与融入在一起模式,平衡各方的关系,借鉴各自有利条件,优势互补,合理分配资源,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即在大力推进休闲体育产业化全面有序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群众效益的丰收。
这个产业拥有十分远大的前景,值得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展望未来,不断地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当全民健身运动形成浓郁的风气和每个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所有的人都成为这个产业的需求方、消费者,那时休闲体育产业化将为体育事业的重要一环,不仅预示着全体民中精神物质水平的全面提升,更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人性发展,完美展现出社会和谐的终极理念。
[1]陆作生.我国体育概念的界定[J ].体育学刊,2010,17(12):1.
[2]田慧,周虹.休闲、休闲体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 ].体育科学,2006,26(4):67.
G812
A
1674-151X(2011)10-139-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0.066
投稿日期:2011-07-02
花常花(1989 ~),硕士。研究方向:休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