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清 阎 娜
自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以来,人们对于智力资本能否为企业带来绩效的提升乃至持续的竞争优势一直充满着疑惑。事实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智力资本正在逐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源泉。但是,研究者对于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怎样的实证关系并没有得出相对一致、明确的结论。基于企业资源观的分析框架,本文拟采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试图探讨智力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的贡献意义,寻求智力资本提升企业战略绩效的实证依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智力资本的绩效贡献问题从理论机理和实证检验方面展开了探索性的研究。Pena(2002)以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智力资本与新创企业的生存与成长能力之间的关系;Steven Firer(2003)以南非的75家贸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分别研究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获利能力、生产效率之间的相关性;Meng-Yuh Cheng等(2008)利用Tobit模型与因素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我国学者朱瑜等(2007)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蒋琰等(2008)以江浙等地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化方程构建了四个嵌套模型检验了智力资本的绩效贡献问题。大部分的研究结果均显示,智力资本对于企业绩效的可持续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以往相关研究中的企业绩效主要采用财务指标进行评价,忽视了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战略作用;同时,在以往研究中智力资本的测量评价方法主要有整体类别上的财务价值评估方法和分类类别上的综合评价方法(例如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法、斯堪的亚导航器模型、无形资产监视器模型等),而这些方法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评价过程过于主观、评价指标数值难以确定、智力资本评价结果可比性较差等方面的不足。为此,本文从企业战略资源观出发,在充分考虑智力资本测度方法以及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采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探讨智力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
根据企业资源观,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是解释企业绩效的关键,是企业绩效差异的来源。资源观的核心概念就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战略资源,它是具有稀缺性、价值性、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反映企业长期价值创造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绩效的源泉。战略绩效是相对于反映短期价值创造的财务绩效而言的一个概念,它主要反映了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力以及未来的成长能力。由于智力资本从根本上看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关键要素的技能与知识,是企业在对自身能力体系进行变换、创新、整合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资源,它含有大量的隐性成分,只能在企业内部生成,这个过程的特殊性和特定环境的作用使得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而难以模仿和替代。因此可以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于知识的重要战略资源,它所具备的稀缺性、价值性、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特征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战略绩效。
根据Scandia价值图,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的耦合。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内的,能够物化在商品和服务中,能够增加商品和服务效用的能力,其中包括员工的知识水平、经验以及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员工知识更新、共享公司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结构资本是指辅助智力资本实现其价值的组织资本,是公司提供给自身人力资本的支持或者基础设施,其中包括顾客资本与组织资本。竞争者一般难以复制其对手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这些资本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条件,使得对智力资本的模仿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的贡献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等物质资本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因此物质资本在企业战略绩效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构建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研究框架
根据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H1:拥有较高物质资本的企业倾向于拥有较好的企业战略绩效,即物质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
H2: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企业倾向于拥有较好的企业战略绩效,即人力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
H3:拥有较高结构资本的企业倾向于拥有较好的企业战略绩效,即结构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
(1)企业战略绩效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平衡计分卡(BSC)克服了单纯使用财务指标进行企业绩效评价的局限性,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管理为核心、综合平衡为原则,构建起一个贯穿于财务、顾客、内部经营、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的完整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为此,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对依据BSC思想构建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以各主成分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企业战略绩效的综合得分。
首先,基于BSC构建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财务维度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顾客维度从交货周期、商品或服务质量、成本等几个方面来关注企业的市场份额以及顾客的需求与满意度;内部经营维度用来评价企业的内部经营效率,重点考察导致企业整体绩效更好的过程、决策和行动;学习与成长维度旨在评价企业员工能力、信息系统等方面。
然后,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相关数据,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对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旋转后因子成分矩阵得到6个主成分因子。主成分因子分别为盈利能力因子(F1),其中 X1、X3以及 X6有较高的载荷值,反映了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的能力;顾客因子(F2),其中X7与X8的载荷值较大,反映了企业开发市场、维护顾客、提供令顾客满意的商品与服务的能力;学习与成长因子(F3),其中 X12、X13以及 X14具有较高的载荷值,反映了企业内部员工学习、成长、创新的能力;内部经营因子(F4),其中 X9、X10与 X11的载荷值较高,反映了企业的内部经营过程;营运因子(F5),其中X2与X5的载荷值较高,反映了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因子(F6),其中X4的载荷值较高,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表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依据主成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出每个主成分因子得分的基础上,根据总方差解释表,以各主成分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可以得到企业战略绩效的综合得分 F,F的表达式为:F=(29.963F1+19.372F2+13.769F3+8.680F4+7.541F5+7.29 7F6)/86.622。通过此表达式可以计算出每个企业的综合绩效,F值越大,其综合绩效评价就越好。F值将作为企业战略绩效的替代变量,对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2)智力资本的测度方法
鉴于智力资本评价的复杂性,本文在对多种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主要以澳大利亚智力资本研究中心于2000年开发的一种智力资本评价系统——智力增值系数法(VAIC)作为本实证研究智力资本测度的借鉴模型。该评价系统引入企业价值增值与效率的概念,利用智力的整体价值来测度企业价值增值率,相对客观地评价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结构资本的增值效率。
具体而言,智力资本由智力增值系数来表示和反映,而智力增值系数(VAIC)又由物质资本增值系数(CEE)、人力资本增值系数(HCE)以及结构资本增值系数(SCE)来共同反映(表2)。
根据以上分析,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所选取的变量指标汇总如表2。
表2 变量定义表
本研究运用智力增值系数法构建的智力资本测度模型以及基于BSC指标体系的主成分分析计算所得的企业战略绩效指标值F,对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构建以下多元回归模型来检验相关的研究假设:
上述模型中,α表示待估计参数,ε表示随机扰动项。模型反映了企业战略绩效指标值与物质资本增值系数(CEE)、人力资本增值系数(HCE)、结构资本增值系数(SCE)的关系,用来检验物质资本、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企业战略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了提高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该模型引入了两个控制变量,即企业规模(SIZE)与企业资产负债率(LEV)。
本文以沪、深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剔除掉被ST的上市公司以及一些指标值缺失、所需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终选取了1187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择其2006年度至2008年度相关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研究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资讯金融终端以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所公布的上市公司2006年度至2008年度的相关数据,并借助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3中可以看出,企业战略绩效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标准化计算后的综合绩效值的平均值为0.00080。智力潜力增值系数的平均值达到了较高水平,说明样本企业的智力资本整体的利用效率属于中上等水平。对比样本企业物质资本增值系数、人力资本增值系数、结构资本增值系数值的大小,其中人力资本增值系数最高,达到了3.04170,每一元的人力资本投入能够为企业带来3.04170元的增值,在增值方面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与结构资本更为有效。相对而言,2006年至2008年数据显示出,每一元的物质资本的投入可以为企业带来0.12880元的增值,物质资本的增值效率较低。
模型F=α0+α1CEE+α2HCE+α3SCE+α4SIZE+α5LEV+ε,描述了物质资本增值系数、人力资本增值系数、结构资本增值系数、企业规模以及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综合战略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反映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与企业战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
表4 Coefficientsa(回归系数)
根据模型摘要以及方差分析,回归模型的统计学检验证明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与企业战略绩效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且总体的拟合度是良好的,线性回归模型有效。根据表4,可以得到回归模型,即:
物质资本增值系数、人力资本增值系数与企业战略绩效之间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概率值都为0.000,说明他们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并且回归系数分别为0.563与0.344,可以进一步证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绩效之间是正相关关系。结构资本增值系数与企业战略绩效之间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220,回归系数为0.096,表明结构资本与企业战略绩效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但在统计上不显著。从而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H1、H2与H3,即:在不考虑其他情况的前提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有一定程度的正向促进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我国上市公司在资源利用上,还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相对于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而言,物质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程度最大。这说明物质资本在当前我国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是不能被忽视的。
(2)人力资本增值系数与企业战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物质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程度要大于人力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程度,这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人力资本的利用还不够充分。
(3)结构资本增值系数与企业战略绩效之间有正向相关关系,但统计上不显著,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比,结构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的贡献不是很明显,这表明结构资本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发挥智力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的贡献作用,企业应对人力资本进行长期投资,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增强其知识流动性、形成知识共享。而结构资本对企业战略绩效的影响作用主要通过组织系统与文化、企业的知识管理、内部交流与合作、技术创新等方面表现出来,它是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一种环境与制度资本,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对战略绩效产生正向促进作用的关键,代表着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合方式,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对结构资本的投入,如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完善企业结构与制度、改变不适合的管理体制,并使企业在短期内适应,从而提高企业结构资本的利用效率。
[1]Brooking,A,Board,P.and Jones,S.,The predictive potenti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Vol.16,No.2
[2]Inaki Pena.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Business Start-up Success[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2,3(2)
[3]Steven Firer,S Mitchell Williams.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3,(4)
[4]Meng-Yuh Cheng,Jer-Yan Lin,Tzy-Yih Hsiao.Censoring model for evalua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value drivers[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8,9(4)
[5]朱瑜,王雁飞,蓝海林.企业文化、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0)
[6]蒋琰,茅宁.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谁对企业价值创造更有效—来自于江浙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 [J].会计研究,2008,(7)
[7]Edvinsson L.,Malone M.Intellectual Capital: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Brainpower [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1997
[8]赵罡.陈武.王学军.智力资本内涵及构成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
[9]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计分卡 [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10]柏丹,李智博.智力资本评估方法述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
[11]Pulic,A.VAIC:An Accounting Tool for IC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