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清山
关于高职课程改革效果的两种方法评价调查
□梁清山
通过知识技能测试和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问卷调查获得实验数据,然后运用SPSS中的两种方法对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AutoCAD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后一致认为:实施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比实施常规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差异显著。
SPSS;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运行效果;评价研究
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1]重视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将课程评价贯穿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兼顾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本文研究重点是课程改革的运行效果,主要是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照课程评价标准和课程目标,测量课程改革前后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上发生的变化,对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适用性作出判断。目的是为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证依据,因而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涉及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和Ordinal统计模块。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模块是用于进行两样本均数差别的比较,即通常所说的两组资料的t检验。由于知识技能测试成绩是计量变量(数值变量资料),同时我们采用的是成组设计,目的是进行两样本均数的比较,即实验班级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对比班级实施常规的课程教学模式,然后进行两个样本均数的t检验比较,所以应该使用SPSS软件Compare Means菜单中的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模块;Ordinal统计模块是用于多分类有序应变量资料的分析。由于“实施效果”这个应变量是等级变量(有序多分类变量),水平数等于3(效果显著、有效果和没有效果),所以应使用SPSS软件Regression菜单中的Ordinal统计模块。
随机确定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数控0831班和0832班为实验班—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数控0833班和0834班为对比班—实行常规课程教学模式,实验期为一个学年;实验结束后,从实验班中随机抽取33人,从对比班中随机抽取36人进行知识技能测试;同时随机抽取实验班级中的46人和对比班级中的49人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用两种统计方法测量课程改革前后教学质量的差异性。
本研究对照该课程评价标准、学习内容和课程目标精心编制“知识技能测试卷”(笔试+能力测试)和“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问卷”。并请专家鉴定内容效度,以检验其测题及内容是否全面和有效。然后在小范围内实测,对实测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分半信度和〆系数),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最后由研究人员担任主试进行正式实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技能测试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测评。其中使用的“知识技能测试卷”偏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让学生动手完成几个实际项目,根据完成的情况进行评分。使用的“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问卷”为封闭式问卷,由学生填写。是在学生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由研究人员担任主试的。测试有统一的指导语,注意了质量控制,保证了在调查实施时条件不发生改变,主要测量考察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效果。
同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操作定义。如: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课程结构模式与课程开发模式共同构成的课程体系框架与教学内容组织模式;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作为载体、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常规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中展开的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先学后做”、知识与能力脱节、理论和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
在保证收集的数据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对回收的测试卷进行编码整理,并按照编码顺序将每份测试卷的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检查无误后,最后使用世界知名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进行统计运算分析。
运用SPSS12.0软件中的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模块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知识技能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表1 组统计表
表1是对所分析变量的基本描述,有样本量、均数、标准差和标准误。可以看出实验班级的成绩好于对比班级。
表2 两组样本的T检验表
表 2 可以看出,F=6.170,P=0.016<0.05,可见两总体方差是不齐的;由于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方差不齐,所以 t=7.151,df=57.372,P=0.000,可见 P<0.05,由此可以认为由于AutoCAD课程进行了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使得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即实验班级的学习成绩明显好于对比班级的学习成绩。
运用SPSS12.0软件中的Ordinal模块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表3 参数估计表
表3中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班级和课程教学模式两个自变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都有统计意义 (班级:P=0.013<0.05,课程教学模式:P=0.011<0.05)。说明实验班比对比班教学效果好;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比常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
从以上两种研究的结果中,我们发现了一致的结论,即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效果存在显著的差异,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比常规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好。下面简略地予以讨论。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等等,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切实把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2]
目前,愈来愈多的学校已经和正在加快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觉进行课程改革。因为我们今天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企业人,而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3]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诚然,要实现培养目标,就要重点在课程实施的模式上下功夫,而实行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关键。因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其他的普通高校,所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就应该不同。然而。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种做法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的课堂上,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产生很大反感,而学生的态度又引起教师的反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常规教学模式的失败,取而代之的是项目化等其他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当然,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想取得较好效果还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有关。各高职院校要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把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基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为教师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教师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也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率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探索,率先推出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果。各高职教育研究会等高职教育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课程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加强协作开发和成果推广。
研究表明: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比实施常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能与教师具有不同的课程观有关。目前的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受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影响很深,总是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作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领导者,我们的任务是:在了解学生短处的同时,更要找出学生的长处,要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的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为此必须研究和更新职业教育的新观念:多元智能观、多元人才观、多元成功观、建构学习观、行动引导教学法、工程思维方式等。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之所以比常规的教学模式效果好,还因为它要求教师要教“课”,不要教“书”。要课程教学设计,不要照本宣科。要应用,不要单纯知识。要能力,不要单纯理论。要一精多能,不要泛泛应对。不要单一模式,不固守某种具体的模式和方法。要把课程从知识讲授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要把课程内容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要把课程从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要把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要把课程从教师讲授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要把课程评价从以“老师讲过”、“老师讲得好”为准,变成以学生有兴趣、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准。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知识,但要带领学生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教师还要树立新观念: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教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
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改革的运行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确立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标;二是要明确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路;三要树立科学的高职课程观;四要突出高职课程特色;五要创新课程开发模式;六要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七要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八要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九要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十要完善课程评价和管理;十一要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十二要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十三要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十四要加快立体化教材建设;十六要加快课程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建设。
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比实施常规的课程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大,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比常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好。
由于受到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本研究样本的数量不是绝对的大,而且缺少跨学校的样本,今后如果能有所改进,将更能有代表性的说明问题。
本研究采取的效果评价有两种方法,虽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但是都不一定能完全真实地反映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成功不仅仅是以学生能力测试成绩来衡量的,也不仅仅是以问卷调查来定论的,课程改革效果如何,应该是综合评价的,更应以学生在劳动世界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社会评价、企业评价才是检验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与评价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今后要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深入开展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和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进一步促进和完善课程改革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增强课程改革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课程改革和评价体系在教学管理中的效能,应该是本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
梁清山(1963-),男,辽宁葫芦岛人,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本文系是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09-2010年度立项课题“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编号:GZYB09005)的研究成果。
G710
B
1001-7518(2011)14-0092-02
责任编辑 何颖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