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启洪
沿河:坚持“四抓四促”构建“和谐库区”
■ 文/安启洪
面对“西电东送”工程乌江彭水水电站和沙沱电站建设带来的繁重移民工作任务和巨大维稳压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根据省综治委和省委政法委建设“和谐三区”的精神,坚持“四抓四促”,构建“和谐库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乌江彭水水电站和沙沱水电站两大“西电东送”重点工程几乎同时开工建设,淹没区涉及县境内乌江流域132公里共18个乡镇110个村2.5万人、3.5万亩土地、107万平方米房屋,4个集镇整体搬迁,1个集镇和县城部分搬迁。面对繁重的移民工作任务和巨大的维护稳定压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根据省综治委、省委政法委建设“和谐三区”的精神,坚持“四抓四促”,构建“和谐库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移民工作进展较快,库区没有发生移民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非正常上访和重大恶性案件,实现了连续三年在全国重要节日和敏感时段零进京上访的目标。
建立干部包保机制。县委与各移民乡镇、县直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并明确规定各移民乡镇三分之二的干部职工、县直部门三分之一的干部职工参与移民搬迁及维稳工作。严格实行全员参与负责制和干部包保责任制。县级领导包乡镇、科级干部包村组、一般干部包户头。具体内容是包移民搬迁安置、包移民思想稳定、包移民邻里和睦、包移民纠纷调解、包移民增收致富。包保任务与年终考核和晋职晋级挂钩,做到各级各部门职责明确,任务具体。
解决移民群众后顾之忧,帮助移民群众发展生产,是确保库区长治久安的关键。近年来,沿河县通过扶持移民乡镇发展农业产业化,帮助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图为作者(中)在移民库区调研。(沿河县委宣传部供图)
建立移民维稳机制。首先是建立和落实信息研判机制。制定了《移民维稳信息报送制度》,加强移民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了党政组织线、公安特情线、移民业务线三条信息网络,在建立县、乡移民信息办公室的基础上,物色了46名信息员。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认真加以分析、研判,提出防范处理意见,有效化解了各种非法上访和聚众闹事事件的发生。其次是建立和落实突发性事件处置机制。制定了《移民维稳群体性事件处置工作预案》、《重点对象监控教育转化方案》等应急机制,做到应变有序,临危不乱。第三是建立警力下沉机制。从公、检、法、司四家抽调副科级以上骨干成员挂任移民乡镇党委副书记,专门负责移民维稳工作,并在移民工作任务最重的淇滩镇、洪渡镇设立公安分局和中心派出所,赋予应急调集周边乡镇派出所警力的权力。第四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组建了以政法委书记任组长的纠纷协调工作组,在各移民乡镇成立移民矛盾纠纷调处办公室,负责对重大移民疑难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调处工作。在处理移民矛盾纠纷中,开展了“驻百村建和谐村寨、听民意建和谐邻里、访万户建和谐家庭”的主题实践活动。自移民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共排查化解移民矛盾纠纷4530件,处理答复移民信访6320件次。
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成立全县移民维稳工作综合督查组,由副县级领导带队,每月开展一次综合督查,重点督查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况、移民信访问题办理落实情况、移民包保责任人到位情况、移民政策的补偿兑现情况,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下发督办通知书,责令限期完成,督办期限内仍未完成的,严格实行问责制。同时,将移民搬迁及维稳工作列入绩效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考核评比制度,实行量化考评,对移民搬迁进展较快、社会稳定工作开展好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反之则从严问责。
增强政府的服务观念。为将传统的“电站+库区移民”的观念转变为“电站+库区建设”的理念,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移民为重,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开展“进移民家、知移民情、暖移民心、解移民难”活动,及时解决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的生产生活困难,投入60万元解决了洪渡和毛渡集镇临时搬迁移民的用水问题。投入近100万元解决了洪渡、思渠新集镇临时供电问题,投入40万元资金解决移民渡汛困难并为8000多名移民办理了汛期搬迁保险;在2008年雪凝灾害期间,投入近70万元帮助临时过渡安置移民解决具体困难,投入200万元解决洪渡镇移民子女上学和移民就医问题,投入400万元为安置点临时过渡移民解决延期过渡补助问题,投入1500万元修建临时码头、道路和租赁船舶解决库区蓄水后的水陆交通问题。把政府、移民和电站业主连成利益共同体,使移民从对立面走向电站建设的共同面。
树立移民在电站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一方面,组织移民外出参观考察,使移民认识到库区建设的机遇。县组织乡镇干部、村级组织负责人和移民代表,乡镇组织村民小组长和自愿参加的移民,分别前往长江三峡库区、余庆、洪家渡电站、黔北等地参观,感受到建设前后的鲜明对比,看到发展的美好前景,感觉到自己是库区建设的真正受益者、是库区建设的主人,从被动搬迁到主动搬迁,从消极搬迁到积极搬迁。另一方面,组织移民利用农闲时间到各移民工程建设工地打短工、跑运输、搞服务,在享受工程建设带来的致富机遇、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转移其关注点,让他们有事干,避免移民聚集产生事端。
建立干部与移民的和谐关系。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组织干部进村寨、入库区,听民声、察民情,帮助库区移民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和问题,发动干部主动融入到移民中去交朋友结对子扶贫济困,以包容的心态对待移民。每年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前往移民户家中慰问,县级领导则分别到结对帮扶户家中过节;当洪渡镇移民临时安置点受到洪水威胁时,县领导带着民兵应急分队冒险从70多公里外赶来支援;当毛渡集镇临时安置点遭遇地质灾害影响的时候,镇干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用真情服务移民,用真心帮助移民。
增强移民政策的透明度。首先,将移民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移民群众,汇编印发了《移民知识问答》、《移民政策法律文件汇编》、《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文件选编》、《给移民群众的一封信》等10万余册(份)。其次,采取召开干部职工会、村组干部会、移民群众会和在各村开辟移民工作宣传专栏,以及用宣传车巡回宣传,组建专门工作组进行宣传等方式,宣传讲解移民政策,让移民真正学通学懂,运用自如。第三,从业务部门抽调专业干部进驻移民乡镇,设立移民政策咨询窗口,接受群众咨询。
及时公开公示,接受监督和质询。对移民实物指标调查情况、补偿兑现标准等,及时进行张榜公示,消除群众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攀比的心理。结合“县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在各移民乡镇开展了联系乡镇的县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建立移民信访接待办公室,接受移民群众信访,并设立举报箱,接受群众举报。通过公示、举报、复核,防止了优亲厚友、弄虚作假现象,增强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对县委、县政府拟制定出台的有关移民政策规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移民群众会,广泛征求移民意见,并进行风险评估,使出台的文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涉及移民安置点的规划建设上,初步方案出台后,召开移民听证会,及时加以修改完善,使方案更加符合移民意愿,从源头上防止了矛盾隐患的产生。如计划投资4500万元的洪渡镇乌江大桥,就是为满足北部乡镇对接重庆市场、发展边贸经济、增加群众收入的需求,争取电站业主新增投资修建的。
有错必纠,严格问责。经过实物指标公示和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调查核实,予以据实纠正,并对在移民工作中违法乱纪的干部给予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得到了移民群众的好评。
解决移民群众后顾之忧,实现库区长治久安,是构建“和谐库区”的关键。为加快库区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根据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提出了“融入重庆市场,挤进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取向和“交通先行、水电助力、工业突破、四化跨越”的发展思路,努力在工业化、城镇化、民营化、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实现突破。在移民重点乡镇,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鼓励移民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茶叶、农副产品加工业,引导移民从农民转变为牧民、茶农、工人、商人,有稳定的增收渠道,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同时,加强产业布局,在洪渡镇,依托近邻重庆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打造商贸重镇,汇集全县北部片区6个乡镇的农产品资源,经过乌江王坨大桥进入重庆市场,增加移民收入;在思渠镇,依托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江山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两大著名景区,打造旅游重镇,引导移民发展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在淇滩镇,依托水能资源优势,建设淇滩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打造工业重镇,使移民能够就近就业。从而使几个重点乡镇的移民发展有产业、就业有门路、生活有保障。
(作者系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编辑/黄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