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读报参考》)
英雄罗盛教
1931年,罗盛教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普通的村庄,全家务农,罗盛教是家中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1951年4月,刚刚从湘西军政干部学校毕业的罗盛教,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在朝鲜战场,如果不是参加一线战斗而死亡的战士,都要被当作非战斗减员的事故来处理。罗盛教的遗体打捞上来后,连队正等待接受上级处分时,一些闻讯而来的朝鲜村民赶了过来,他们听说罗盛教是为抢救朝鲜少年崔莹而落水身亡的,一致向志愿军部队请愿,要用朝鲜最高的礼节来安葬罗盛教。志愿军部队内部报纸《47军军报》一位先期到达采访的记者敏感地认识到了罗盛教牺牲的价值,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件,不应该受处分,应该请功。连队听了记者的话,就壮着胆子向上面为罗盛教请功。最后,志愿军总部决定给罗盛教立特等功,授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在1952年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刚刚结束五次战役的中国军队异常疲惫,加上水土不服,同朝鲜军民之间产生了一些细微的矛盾。而罗盛教勇救朝鲜落水儿童的事迹,让北京方面捕捉到了修复两国军民之间情感的契机。最终,由毛泽东拍板决定,将罗盛教的事迹放大为代表中朝友谊的一个政治事件来处理并大力宣传。
1953年7月,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随同以贺龙为团长的中国政府慰问团赴朝鲜访问。在朝鲜,罗迭开第一次见到了儿子罗盛教在朝鲜的墓地,并见到了少年崔莹。当崔莹飞奔上来一把抱住罗迭开,亲热地叫他“爸爸”时,罗迭开顿时老泪纵横。在这一刻,两个建立在复杂民族情感之上的家庭达成了谅解。1954年3月14日,朝鲜第三届访华团抵达北京,崔莹幸运地成为访华团一员,时隔半年之后,崔罗两家人再次见面了。这一次见面后的数十年间,崔罗两家一直坚持来往,从未间断。
而在崔罗两家亲密交往的背后,罗家革命烈士家庭的荣耀也在同步升温。1968年,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走进了罗家,一年后成为罗盛教的弟弟罗盛民的媳妇,她叫陈纯。陈纯后来成为一名中学老师,当年,罗迭开人生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宣讲烈士罗盛教的英雄事迹,而宣讲稿百分之八十皆出自陈纯之手。自1956年开始,罗迭开先后8次上北京参加全国烈士军属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两次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先后7次受到毛泽东的亲自接见。
然而,就在罗家被推上巅峰时,事情也在悄然变化。1973年,崔莹因参加朝鲜高速公路的国道建设,受伤身亡,年仅37岁。1977年,罗家的次子罗盛民也因病去世。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崔罗两家的声望在各自的国家里也日渐走低。当2010年崔莹的夫人表京玉来到中国时,早已没有了昔日的荣光,没有陪同,甚至没有官方接待。
78岁的表京玉此次来中国,除了参加罗盛教的母校吉首大学附属小学校庆之外,还有一个心愿——她想去看看罗盛教的故居。然而,表京玉的这个愿望,最终却因为前往罗盛教故居的差旅费没有着落而搁浅。表京玉带着遗憾,结束了这趟短暂的中国之行,踏上了前往朝鲜的列车。后来,罗家才知道,由于经济拮据,表京玉返程时的火车票都成了问题。崔、罗两家的会面,最终以一张火车票究竟由谁来买单而画上了句号。
(据《读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