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强宏国
累累硕果竞风流
——贵州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
■ 文/强宏国
贵州省农科院在“十一五”期间之所以硕果累累,是因为抓住了人才培养这个根本,设施建设这个基础,科技攻关这个关键。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农业科技人员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了累累硕果,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7项。研究员、知名蔬菜专家、名誉院长李桂莲,荣获贵州省2009年最高科学奖。主要粮、油、果、蔬、茶、薯等技术成果实施规模达8000余万亩,家畜37万余头,蚕4.24万张,水产养殖3.6万余平方米,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22.9亿元。
贵州省农科院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抓了一个根本、一个基础、一个关键。
贵州省农科院能够取得累累科研硕果的一条根本原因,就是科研技术力量得到了增强。“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农科院一手抓科研,一手抓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一是整合科研技术资源。完成了原省农业厅8个科研所的接管和部分研究所职能的调整,实现了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人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形成了专业齐全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二是根据现代农业科研发展的需要,采取了在国内外自主培养、创造条件引进人才等多种途径培养农业科研人才。选送了90余人(次)科技人员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16人到国外深造。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2005年起,实施了全员聘用制。四是建立了岗位管理与绩效考核办法,提高了管理效率,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投身农业科研事业的积极性。
贵州省农科院能够取得累累科研硕果的基础,是加强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全院共建起了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特种水产等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菜原原种、国家油菜改良中心贵州分中心,农业部贵州小黑麦原原种等国家级试验基地,省级农作物南繁育种基地各一个;水稻、玉米等16个学科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拥有蔬菜、肉牛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岗位;“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贵州科学观测实验站”、“西南山地油料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进入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完善了“十五”基础上的11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对科研实验地进行了改造,完成机耕道和灌溉设施建设;新建贵州省旱作南繁育种基地,改善了农业科研设施。加强了贵州省农业生物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完成了植物生理、果树、草业、畜牧兽医等4个实验室的建设。迄今,院属18个研究所的科研仪器设备资产达到4000余万元。
科技攻关帮助农民增收增产,水果产业鼓起农民腰包。(李厚才/摄)
贵州省农科院能够取得辉煌的科研成果,主要是扎扎实实地抓了技术攻关这个关键。贵州省农科院围绕贵州省农业产业发展目标,积极组织申报实施多项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攻关。根据全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在粮、油、果、蔬、茶、草、蚕、畜、禽、水产等新品种选育及农业增产关键技术,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动植物疫病防治,生物和信息技术,扶贫新机制和新方法等方面获准国家、省级科研立项431项。先后主持实施了“夏秋反季节蔬菜研究与产业化示范”、“贵州马铃薯产业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贵州茶叶产业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大科技专项和“十一五”水稻、玉米、小麦、蔬菜等省级育种攻关项目,大力开展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蔬菜、茶叶、精品水果、畜牧业、水产养殖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生产技术的攻关。与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组织实施“水稻‘种三产四’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我省粮食安全、农业结构优化和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贵州省农科院作为农业部指定在贵州省唯一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基地,先后承办了2期全省基层农技人员重点班培训和10期基层农技人员普通班培训,对全省29个示范县(市)主管业务的局长、高中级农业技术人员共3742人进行了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推动了全院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促进了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
(作者系省农科院办公室党总支书记 责任编辑/尹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