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珍强
把群众所盼所需所急作为第一信号
■ 文/张珍强
瓮安由乱而治的轨迹昭示人们,政府只有真诚地对待民众,与民众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才能赢得民心,这个社会也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
在认真细读10月23日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警示录》后,深感瓮安从大乱到大治,从民心失落到民心重聚,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的涅槃过程让人深思。作为一个长期在贵州贫困山区县工作的基层领导干部,我更是深受启发。
“ 为人民服务”,在这五个具有千钧分量的大字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在痛定思痛中浴火重生——从瓮安之乱到瓮安之变警示录》一文,讲述了瓮安县如何化“民怨”为“民愿”,从“民生滞后”到“民生优先”,变“替民做主”为“由民做主”,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民生建设,推进基层民主进程,实现民心重聚这一变化历程。
从瓮安变迁穿越群体性事件的层层雾障,或可发现基层政府在理政思路上发生的积极变化。所谓“痛定思痛”,首先应该知道这诸多乱象到底“痛”在何处、“痛”的程度;而之所以能够“浴火重生”,应该说是认识到“痛”处的瓮安,无论是从理政思路,还是从操作细节上都主动积极,一切以民众利益为依归,当然也就重新赢得了民众的信任。这些做法化解民怨、赋民以权,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张珍强(前排中)在乡村了解“一事一议”工作推进情况。(张贤春/摄)
其实,民众对于政府的要求很简单,政府为民众所做的每一件好事,民众都会深深铭记在心。瓮安由乱而治的轨迹昭示人们,政府只有真诚地对待民众,与民众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才能赢得民心,这个社会也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
省委书记栗战书对此文所做的长篇批示无疑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抓社会稳定,最基础最根本的还是坚持以人为本,扎扎实实地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困,化解民怨,理顺情绪,凝聚人心。
长期以来的基层工作经历,让我在心灵深处牢牢铭记着那发人深省的千古警训: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们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才能闯关夺隘,到达胜利的彼岸!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在习仲勋看来,中国的老百姓是最懂得忍让的,他们能来信来访,一方面说明问题可能相当严重,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相信党、相信政府。因此,他强调:“不能让老百姓失望,必须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重读习仲勋“不能让老百姓失望”的话语,更加发人深思。
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政干部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人民群众,要对群众充满感情、饱含深情。将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真正将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做到“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真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将心比心,以情换情。深入群众,群众才会拥护你;善待群众,群众才会善待你。党的执政基础要想牢固久远,始终“不能让老百姓失望”,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多年来,我们始终把群众所盼所需所急作为第一信号,从当下群众最期盼最现实的问题抓起,把群众的小事办好,把好事办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增创就业渠道,健全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强化为人民谋幸福理念背景下,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在促进民生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实践中,坚持弹响同频共振的二重奏,民生史书正在续写,发展的大戏也正进入高潮。“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会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实施“民生财政”政策,以更大的魄力和勇气,推动全县民生和发展同步,和谐与跨越齐飞。
(作者系铜仁地区德江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 张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