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任 冉,鲍赟力,施 俊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教务处,北京 100031)
远程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信息化的研究与展望
杨 敏,任 冉,鲍赟力,施 俊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教务处,北京 100031)
为实现国家开放大学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开放教育平台的设想,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有特殊重要性。本文着重探讨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平台、“学分银行”两大理念的信息化实现,并指出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难点,提出四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对策。
国家开放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信息化;课程平台;学分银行
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已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思维和行为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的影响,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事业已成为国内外实现现代化教育、持续教育的重要手段。国家开放大学正是在国家全力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的历史契机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社会相关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所没有围墙、办学网络覆盖全国城乡的中国式远程开放大学,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1]
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在于促进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整合,促进、引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2]
教务管理信息化是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开放教育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全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学习体系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当前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之际,有必要针对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深度的探讨研究。
教务管理是一个多序列、多因素的动态过程,指学校的管理人员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去组织管理教学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各种信息,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持教学过程的畅通。教务管理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管理流程和组织结构,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开发与广泛利用,对提高教务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优化教务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及水平。随着国家开放大学的不断发展,开放教育办学规模逐渐扩大,教务管理任务将日趋复杂,教务管理信息日益膨胀,通过信息化的教务管理方式来制定课程、专业规则、考试定义,支撑学生选课、报考、个人信息管理等方面,可以极大提高管理效率及管理水平,保证教学工作的畅通。
第二,优化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益。国家开放大学教务管理将不仅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同时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尤其是课程平台等将极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效益。
第三,推动教务管理改革和发展。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务管理基于广播电视大学教务管理,但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应当有改革与创新。教务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将不断推动教务管理的改革,促进教务管理适应不同阶段历史使命的发展。
第四,促进管理观念的转变,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管理理念的重心已从产品管理、人本管理转移到信息资源管理,在各种活动过程中信息流调节着人流、物流的数量和方向。有效的信息流通已成为把组织的成员联系起来,完成共同目标的手段。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推进,有利于管理者管理思想观念的转变,并在转变过程中对学校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科学、规范地管理,创新性地整合和集成,促进管理业务流程的合理重组和管理职能的转变。
广播电视大学30年远程开放教育实践在教务管理信息化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目前已有的信息化系统包括招生管理系统、学生学习平台以及教务管理系统。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务管理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但目前各系统独立运行与维护,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数据交换,教务管理流程不够顺畅;国家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的一系列新理念的建立形成也给教务管理信息化提出新的需求。如何运行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教务管理的一体化,体现国家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的新理念,是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
国家开放大学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实现教务管理流程完全信息化通道。信息化平台全面包含课程、教学资源、专业规则、招生、学籍、选课、考务、成绩、毕业等各项教务管理内容。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务管理流程的科学化,进一步规范开放大学教学教务管理,探索开放大学教务管理新的运行机制,适应深化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与教务管理模式改革的需要,提高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为课程平台、“学分银行”理念提供信息化支撑,在信息化系统中凸显国家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的新特色。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改革传统模式下教学计划的刚性管理,实现完全学分制,体现国家开放大学课程平台、“学分银行”的办学理念。
再次,对教务管理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教务管理信息化在对学习者、对教务管理者提供信息化支撑的过程中将形成数以亿级的学习者课程注册库、成绩库,积累大量开放大学教学和管理相关数据,教务管理信息化能实现从大规模教务数据中对关键信息的自动获取,协助管理人员更加准确地把握学校当前教学和管理情况,跟踪监控最新动态,通过比较以往发展历史和趋势,更加合理地调配资源开展教学、管理和科研等工作,为决策层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支持。
针对多样化的学习者,如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何提供弹性的培养计划使教学资源得到多样化的配置,以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如何形成不同学科之间课程、不同来源的课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课程之间的学习成果转换机制是国家开放大学教务管理需要缜密设计、不断探索的问题。
图1是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者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过程示意。从图中可以看出,学习者首次进入学习平台注册后,在信息系统内建立终身学习档案,可对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学习者在课程平台上可选修需要的课程,并缴纳学习费用;课程通过后,学习者所获取的学分通过学分认证进入“学分银行”;一定量的学习过程后,学习者可以提出毕业或结业申请,“学分银行”按照证书规则对学习者的学习课程及学分进行清算,进行必要的学分转换,最终实现学习成果兑换成相应的证书。
学习者从注册学习后的一切行为都与教务管理密不可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建设任务在于实现课程平台、“学分银行”的协调运行,通过这个平台体现国家开放大学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建设目标。
课程平台与“学分银行”是国家开放大学教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基于构建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平台的构想,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课程平台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中专、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等多层次的学历教育课程和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单科课程结业证等多种类型的非学历教育课程(项目),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实现不同学习层次间的有机衔接。“学分银行”的功能在于对学习者学习成果的存储、认证兑换等,保证学习者获取相关学习证书。
1.课程平台的信息化建设
课程平台是为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求而开展的课程教学与教学管理活动的总称。
如图2所示,课程平台由课程、运行规则(证书规则、专业规则)、支撑环境、运行机制四要素构成。[3]其中课程是课程平台架构的基本单元;运行规则是以特定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课程有机组合和运行的指令;软件系统、管理制度及人员保障共同构成课程平台的支撑环境,保障课程平台的呈现与运行;运行机制是课程进出的闸口和课程平台活化的关键。
课程平台信息化是指以软件的方式呈现课程平台,并保障课程平台运行。通过内容丰富的课程库,依托丰富、统一的课程信息库为学习者呈现由各类课程模块构成、体现多通道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专业规则,在课程编排上实现多样化、综合化、积木式、模块式;以软件技术实现的方式固化选课规则,以保证系统延伸到基层教学点后,学习者仍然能按需自主学习课程。此外,还需要为管理规则中考试规则、学分互认规则、获证规则的具体实施提供信息化保障。
一方面,在系统结构上,由于远程教育主要是成人在职业余学习,如何在办学过程中提前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并组织实施教学、控制学生每学期学习总量是确保教学正常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保障教学点平台负责面向学生提供选课服务、加强省和中央平台负责管理监控,通过这种信息化支撑手段为大规模办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量的管理提供保证。
另一方面,在系统实现上,由于课程是近年来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心,课程平台的信息化尤其要体现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思路,改变过去以教学计划为“龙头”和基础的教务管理模式。在以课程为核心的管理上,学生既可以按入学时的专业进行课程学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有目的从课程平台中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并在学籍有效期内根据所学课程的组合获取学历或非学历证书,通过这种灵活课程学习方式,系统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最大化,使管理更加开放,最大化体现了国家开放大学自主学习理念。
2.“学分银行”的信息化建设
课程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成果存储到“学分银行”中,实现学分“零存整取”。“学分银行”的功能不仅在于存储学分,它同时具有学分认证、学分检索、学分兑换等功能,其核心的部分在于学分认证与学分兑换。
学分认证是先前学习认证 (Accreditation of prior learning,简称为PLAR)的理念在国家开放大学的特色实现。对先前学习成果进行认证,有几个实施的主体:学习者提供先前学习经历、权威机构制定职业技能标准或资格要求、评估者结合两者进行综合评定。
对各级各类办学机构所提供的课程进行层次和学分认证,对学习者的正式、非正式、正规、非正规课程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学习者在其他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获得的课程学分,可以“兑换”成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在各种培训机构、社区学习的非学历内容和成果,可以通过认证,换算成一定得课程学分;在工作岗位、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学习成果,可以“认定”为一定的课程学分。[4]“学分银行”的建设目标在于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实现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成人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结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间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
在系统结构上,“学分银行”系统包括学习者用户子系统、前台管理用户子系统和后台管理用户子系统,三者在前台分开运行,在后台统一运行,面对不同人员呈现不同界面与功能,这三个子系统以学分认证课程信息库为基础。“学分银行”业务功能如图3所示。[5]
“学分银行”在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实现中,要在现有的基于先前学习认证理念下免修免考的基础上,实现更为灵活,功能更加强大的学分信息化转换规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信息化实现。
第一,构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档案信息库。建立终身学习档案并记录终身学习档案所包含的内容,如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学习者的学历教育课程成绩信息、非学历教育课程成绩信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信息、学习者在不同教育机构之间学分互认与转换的信息记录等。
第二,建立学分认证课程信息库。建立全国各办学机构与行业的课程信息库,包括学历教育中专业与相应课程的信息、非学历教育中相应课程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学历教育中的专业或非学历教育中的项目名称、课程及其学时、质量标准、学分和可互认的专业(项目)课程对应表。并将信息库与教务管理系统中学籍、教务和考务等模块进行对接。
第三,支撑基于终身学习档案的转换制度。学习者可将所学课程的结果记录至信息系统实现学分累积,达到一定学历教育或相关非学历教育的学分要求后,信息系统在学生所学习课程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审核,根据个性化、多通道的原则,学习者选择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或非学历资格证书或准其结业。最终支撑学分存取规则。
在建立全国各办学机构与行业的课程信息库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与课程和资源关联的学分信息进行统一管理,以专业教学计划标准为依据,各相应办学机构提供本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等各类信息,根据学分换取规则进行审核,实现国家开放大学与其他办学机构之间的课程对应和学分认证。课程平台不仅为学习者终身学习、持续学习提供平台,而且通过学分认证促进学习者进行终身学习。
课程平台通过提供学习者自主选课学习的平台实现国家开放大学自主学习理念;“学分银行”通过学分认证等制度促进学习者进行终身学习。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打破现有教务管理的严格流水式管理流程,充分考虑开放大学办学的灵活性,满足学生随时注册学习的需求;二是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数据处理模式,建立统一的信息源,避免数据、信息的处理和交换时不同标准件的转换,并为不同部门的信息保持同步。
为此,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着重以下四方面的建设。
第一,统一数据库及数据标准的建设,主要体现为终身学习档案的建立。建立终身学习档案,保证注册通道畅通,提供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终身学习档案子系统包括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学习者的学历教育课程成绩信息、非学历教育课程成绩信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信息、学习者在不同教育机构之间学分互认与转换的信息记录等。系统具有权限管理、个人档案信息录入、个人信息检索、个人信息表出具、数据交换等功能模块。学习者可以实时浏览检索到的个人档案信息、出具个人信息表等,对自己的学分进行存取操作和查询,还可在权限允许范围内下载个人学习档案或直接转入学习者所在单位等功能。终身学习档案是国家开放大学对学习者进行学分认证与转换的基础,是学习者在不同办学机构之间进行学分认证、兑换、存储的前提,是“学分银行”信息化实现的基础。
第二,平台建设。平台中应包含有课程、教学资源、专业规则、招生、学籍、选课、考务、成绩、毕业等各项教务管理内容。是课程平台理念、“学分银行“理念在软件系统中标准化、形象化的呈现,如基于多样化教育目标的证书规则的信息化实现、基于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选课规则的信息化实现等。平台中要体现课程平台与“学分银行”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学分认证规则在课程平台,尤其是在运行规则中的体现。
第三,数据分析功能的研究建设。采用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技术,形成数据报表,对系统中的学习成员、学习状态等进行跟踪分析,一方面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数据参考,另一方面形成阶段性的回顾总结,为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为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社会提供统计数据支持。
第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提高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信息技术水平,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的使用,并能在使用过程中对系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系统开发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系统管理人员既需要掌握相应的软、硬件技术,又要懂得管理,还需要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数据维护人员需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和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是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自始至终贯彻需国家开放大学开放、共享、合作的办学理念,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实现课程平台、“学分银行”课程设置规则、学生选课规则、考核规则、结业与毕业规则、学分累计规则,对统设课程、非统设课程、补修课程、通识课程等一系列有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的课程设置,集中实现国家开放大学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力求国家开放大教务的高效规范管理。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着眼于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国家开放大学教学改革及终身学习平台搭建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支撑。☉
[1]杨志坚.组建国家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1(5).
[2]杨志坚.历史视野中的广播电视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3]郭青春.适应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需要的开放教育课程平台构建研究[j].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7).
[4]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7).
[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分银行建设实施方案,2011(9).
(编辑:杨馥红)
G724.82
A
1673-8454(2011)23-0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