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志
邬晓莉
深圳外国语学校分校校长、深圳市政协委员,曾获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深圳市首批名师、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圳市英语学科带头人等荣誉。曾主编和参编多本全国及深圳市英语教材,合作开发大型英语学习软件,独立编写《演短剧·学英语》系列丛书,出版励志教育畅销书《爱的叮咛》。
一、坚持,就是我的成功
母亲节那天,邬晓莉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那是她在小区里管的一件“闲事”。在电梯里,一位母亲对自己上小学的孩子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如果你成绩再好一些,爸爸妈妈就会更爱你一些。”邬晓莉听后径直跟着母子俩到了人家的楼层,并请求和那位妈妈单独说句话。
邬晓莉对她说:“您刚才的话,我不太同意。父母对孩子的爱绝对是无条件的。您可以对他有要求,但这和爱没有关系。您对他的爱肯定不是随着他成绩的高低而增减的。但您刚才的话可能会让他误认为,任何事,哪怕包括母爱都是功利的;您爱他是因为他成绩好,而不是因为他是您的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那位妈妈听后连声称谢。这个故事说的是亲情之爱而非师生之爱。但它却让记者在理解邬晓莉“几近亲情之爱”的师爱言行中找到了一些线索:爱不应是功利的。
如果说这只是一次偶然的小插曲,那么,一位忙碌的校长连续8年每天在广播中给学生讲故事,确实有些不同寻常。但凭每天5分钟的谈心节目,就能培养学生“专注、勤奋、努力”的好习惯,铸造学生“有志向、敢担当、讲奉献”的好品质吗?
有些教师直言不讳:“‘爱是教育的前提,话是那么说,但实际上呢?现在每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在家就有多少人爱他呀?在学校他还缺爱吗?爱还管用吗?”况且,邬晓莉每天面对的是让家长和教师最头疼的初中生。
邬晓莉说:“在教育中,爱不仅是前提,而且是过程,但它绝不可被用作工具。孩子在获得长期的真爱之后,会更加诚实和善良,更加懂得反省和修正自己。”有个毕业生叫青枫,曾一度自暴自弃,动不动就和同学打架。邬晓莉和班主任家访后了解到,青枫的母亲对孩子很溺爱,父亲则恨铁不成钢,时常对孩子拳脚相加。从那以后“校长妈妈”成了青枫的小聊友,青枫从不厌其烦的“爱的叮咛”中,渐渐理解到父母的苦衷和教师的期待,在距中考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内奋起直追,最终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邬晓莉说:“教育看似复杂,其实做起来并不难,你只需坚持去爱就行了。”有一次,深圳外国语学校原校长龚国祥打电话找邬晓莉,却怎么也打不通。事后她解释说:“我在录制每日一期的‘校长寄语。如果不把所有电话都关闭,每次都会被打扰。”老校长这才想起她很久以前曾提到过的“一故事,一道理”的励志教育,没想到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坚持。为了使节目不断档,哪怕感冒发烧她都坚持完成录制。当广播中传出她沙哑的声音,还有哪个孩子不为“校长妈妈”的一片苦心而感动呢?不管别人信不信,邬晓莉早已见证了她每日坚持5分钟的惊喜。
《中国教师》:“校长妈妈”的称呼是从哪一年开始叫起来的?
邬晓莉:2002年分校招收首批学生,为了及时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我每天跑生活区。看到那些小男孩不会料理自己,我就手把手地教他们。有个香港孩子叫陈光俊,极聪明可爱,小学连跳两级,升入我校时还不到10岁。每次看见他,我都觉得这小孩很可怜,年龄那么小就住校,父母还特忙不能来看他。我教会他洗衣服,经常有意多陪陪他。
有一天,我见他闷闷不乐,知道他又想家了,就过来逗他开心。他把头靠在我怀里,满眼期待地问:“我可不可以叫你妈妈?”我说:“可以啊,孩子!”他就紧紧抱住我轻声叫着:“妈妈。”我轻轻抚摸着他的头说:“哎,高兴起来!我又多个宝贝了。”其他孩子一听围了上来:“我也想叫妈妈,行吗?”“好,好,你们和我女儿差不多大,我就做你们大家的妈妈。”
这样一来二去,“校长妈妈”的称呼就在孩子们中传开了。家长们知道后非常感动,也经常这么叫我。现在这称呼已经简化成了“校妈”,在微博和帖吧里有的孩子干脆就直呼“妈妈”。
《中国教师》:妈妈的爱被“瓜分”了,您女儿嫉妒吗?
邬晓莉:我女儿马上就20岁了,我感觉她始终没有什么嫉妒,还以妈妈为自豪。这可能跟家教有关系。我捐助过失学儿童,也助养过1名残疾女孩,我们节假日常把女孩接到家里,让她跟我女儿一起玩。
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我女儿5岁时就在我们的带领下做慈善活动,她在小区里与同学一起开慈善小商店。这些经历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关爱他人的意识,她成了充满热情的人。她懂得与人分享,热心公益。当然,偶尔我女儿也会提点小抗议,说点小怪话:“你看啊,你对你的学生永远是微笑的,怎么对我有时就那么凶啊?”
我从培养女儿的过程中也看到,要让孩子们懂得关爱他人,形成完整的人格,没有比让他们亲历亲为更管用的了。
《中国教师》:既然“耳濡目染”“亲历亲为”能使爱的教育收到成效,您每日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意义何在?
邬晓莉:办一所温暖的学校是我的目标。坚持用爱来温暖生命,才能创造充满爱、感恩和奋进氛围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和理想乐园。我在“坚持就是胜利”的故事中说:“孩子们,也许你暂时不会完全领会我每天唠叨的故事,但如果你每天都能坚持听,3年里哪怕有一句话能拨动你的心弦,并对你的成长有所帮助,那么,我坚持做这件事就是值得的。坚持就是我的成功。”后来,有学生在论坛上说:“‘校妈是在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树立一个‘坚持的样板。”真没想到孩子们这么懂我啊。
有一个叫达成的孩子,毕业两年后回校看我和他的恩师们,他说他3年里最大的进步就是学会了坚持不懈。他负责每天升旗和降旗,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国旗。每逢下雨,他都将旗子及时降下收好,从无疏漏。这件事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他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除了懂得坚持和奋斗,孩子们在爱的教育中最大的变化是懂得了感恩。他们变得比原来更能体谅父母了,回家能和父母说一些贴心话、处事愿意听听父母意见了。其实,这种变化来源于生活化的爱的教育,来源于校长、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爱与感恩”文化精神的传递。我最自信的是,从分校走出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自信、大方、乐观、懂礼貌、会感恩、有责任的阳光少年。
《中国教师》:您说要“用爱来温暖生命”,您对学生的爱来源于什么?并非血脉相连的教师之爱怎样才能源源不断?
邬晓莉:我的感受是,教育情怀来自于孩子,包括我自己的孩子。所有家长都希望教师给予自己孩子母亲般的爱。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但是,做教育,爱就是信仰,是天职。况且,任何孩子都不会亏待真心爱他的人。当一封封满溢真情的信、一张张精心描绘的卡片放在你手上时,你怎能不感到他们那种最自然、最真挚的爱?你怎能不觉得自己的付出太值得了?我就是在这种爱和感恩的轮回中不断产生爱的源泉和动力的。
当然,一位教师能够用智慧、用爱心去教书,始终对教育充满热忱,还必须有一定的客观基础。我个人的观点:当教师的人,一定不能太穷。学校的基本待遇、家庭的关爱和支持、校长的发现和培养、同事的理解和帮助,这些都是影响一位教师怀有挚爱的重要因素。我应该算非常幸运。如果说我是在用爱温暖生命,那么,我也要同样感恩于给予我温暖的孩子们,感恩于我幸福的家庭、可敬的领导、友善的同事,当然还有我的宝贝女儿。
二、当教师的人,一定不能太穷
教师被说成至死丝尽的“春蚕”,人们觉得太正常不过了,甚至认为教师本该就是那烧尽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而邬晓莉一句“当教师的人,一定不能太穷”,却像把教师从人们心中那清贫而无我的神坛上请了下来,和芸芸众生一起共餐人间烟火。
关于教师收入和待遇,邬晓莉的回答更是直截了当:“分校成立的9年间,教师待遇一直在提升。除了在深圳市民办学校中领先的工资水平外,教师每年还有5次节庆费。教师住宿可选择舒适低廉的学校公寓。客观地说,教师实发薪酬可能目前还赶不上顶尖的公办学校,但我校优厚的食宿待遇让教师的生活成本大大降低。最明显的就是教师买房。大部分教师买房是在2005至2006年,投资方在学校附近开发了新楼盘,对购房教师当时都给了85折的优惠。现在来看教师们受益不少。分校目前汇聚了不少全国顶尖的优秀教师,这和学校千方百计地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教师安居乐业不无关系。”
邬晓莉告诉记者:“基本待遇仅仅是一个方面,学校对待教师从来不是只有冷冰冰地发工资。教师的子女上学和爱人工作有困难,凡能帮到的我都会伸出手,老校长也会尽力帮忙。按照学校‘四必访制度,凡教师生病住院,我和工会主席一定会去看望。教师直系亲属都有抚恤金待遇。‘六一节学校会给教师子女送书卡、发过节费……”
公办学校也莫过于此。这足以让人相信,在物质层面,分校的教师起码不至于贫困。但在精神层面,教师们如何能够富足?会不会感觉压力巨大?会不会职业十分不稳定?会不会只是教学机器,没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记者获悉了答案,“温暖学校”的含义在心中愈加清晰了。
《中国教师》:分校教师没有公办编制,他们是否会缺乏职业安全感?教师队伍会不会不够稳定?
邬晓莉:编制和职业安全感没有必然联系。虽然分校是民办学校,但这种体制用好了,反而可以更加激励人。我在人性化管理上做到了尊重和激励,让教师感到轻松、温暖、有希望。早些年,确实有些教师初来时抱着打工的心态:我付出,你给我回报;对学校要考评的地方用心做,否则就不做。所以,这些年我花力气最大、也是做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绝大多数教师热爱自己的学校。对教师来讲,尊重是他们的第一精神需要。我从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教师,但他们可以跟我发脾气。
除了尊重,让教师安于教学的动力还在于足够的个人发展机会。他在这里获得了专业培训和激励,感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他就发自内心地愿意留在这里。特别是分校发展的前8年,我一直主打“团队牌”,避免过分宣扬教师个人,努力给教师群体一种宽松、稳定的专业成长环境。经过这些年的精心培养,现在我们的名师队伍“羽翼丰满”,我鼓励他们飞得更高、更远。这里面也包括那些初来时很一般,但现已相当出色的教师。据统计,我校教师稳定率在95%以上。
《中国教师》:民办学校的优势是人才的自由选择,您为什么还要招聘最初条件很一般的教师呢?
邬晓莉:这和我9年来打造这个团队的选人标准有关系,留住人才、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我考虑的先决条件。在招聘时,如果我碰到一位水平很高,但只是打算“借桥而过”的教师,我宁愿舍弃。我从不唯经验论、唯学历论,不认为能力和学历一定成正比。其实有些早年专科毕业的教师就很有能力。那些初为人师的应届师范毕业生,如果给他很好的工作环境和成长机会,他同样潜力无限,关键看你怎么去培养。
《中国教师》:您怎样让教师从普通到优秀?
邬晓莉:分校有个创新,就是初一年级实行“双师制”。新教师一进校就由老教师带岗培训。师徒一起备课,按照师傅先示范、徒弟当助手,然后徒弟“临帖”、师傅指导的程序上课。就像国外大学的“TA(教学助理)制”一样。“双师制”为新教师的快速成长装配了“超速引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指导,也为全英文20人的小班英语教学准备了充裕的师资条件。
我不仅把国内外著名的教育专家“请进来”进行专题校本培训,点评全校公开课,还让教师每学期都“走出去”到各地“取经”。回来后教师轮流在圆桌会议上当主讲。成功经验大家分享,这已成为惯例。每位教师都有出国学习的机会,每年寒暑假学校都组织教师到国外友好学校研修和带学生游学。现在70%的教师已有出国进修的经历,外语教师几乎都出国进修过,这也算一种福利待遇吧。
当然,一位教师能从普通到优秀,他自己还必须特别用心。
《中国教师》:对于“不用心”的教师您怎么让其警醒,用惩罚、物质刺激还是其他方式?
邬晓莉:惩罚绝对没有,我在学校里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找教师谈心。我谈心的原则是推心置腹,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表达理解和期望,努力做到让教师跟我聊完之后开开心心地离开。我在这上面非常愿意花时间。因为只有幸福快乐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快乐的学生。我最近刚和一位来校8年、非常优秀的教师谈过心。在初三年级的壮行仪式上,他面对学生自信、坚定、热情洋溢的誓言,竟自始至终漠然伫立,像个毫不相干的旁观者。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是激情、活力和感动。那些活泼开朗、浑身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孩子们,如果整天看到我愁眉苦脸、面无表情,那么,他们怎么可能亲近我?怎么可能欢迎我?怎么可能从我身上感觉到温暖?仪式结束以后,我专门找他聊天,既给他提醒,也给他鼓励。
防止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是让教师找到兴奋点,所以我特别注重组建学习型团队,让他们相互竞争,比着进步。我们的好课都是比出来的。在“同课异构”教学实践中,备课组的5个人先“背靠背”备课,再“面对面”展开“教学比武”,最后大家去评。
我还认为,教师发展仅靠精神激励是不够的,适当的物质激励也必不可少。当然,这不只是对懈怠者而言,我们面向全体教师建立了目标管理和奖励制度。
《中国教师》:分校的奖励具体包括哪些?
邬晓莉:学校投资方设立了“国强奖教奖学基金”,每年都拿出数量可观的资金奖励教师。奖项种类很多,如优秀班主任奖、优秀论文奖、竞赛辅导奖等。另外,学校还单独设立中考奖。这几年的奖金数量一直在提高,去年奖励总额超过50万元。
不仅如此,学校还奖励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目前学校外派了2位教师在国外教书1年。为了保证大家都有进修机会,投资方宁愿在人力成本上多付出一些,在每个学科多备一两个教师。
《中国教师》:您对教师的考核是否以分数为标准?
邬晓莉:对教育者来说,分数与快乐都要让孩子得到,的确就像“戴着镣铐也要跳舞”。但我平时评价教师绝对不以分数为标准,学校也不实行末位淘汰制,而是以成绩的进步率来评价教师。开始教师们还不太相信,这么多年过来了,他们发现我真是这样做的。
三、谢谢你们教出了好成绩,却没有把孩子教“傻”
虽然邬晓莉从来不拿分数来考量教师,但她无法不让家长对分数抱以期盼。2007年分校第一次登上深圳中考亚军宝座以后,当年学生报名人数就发生了“井喷”。同时,分校也得到了深圳教育界的刮目相看。2007年12月在分校5周年庆典上,邬晓莉将这一成绩归功于深圳外国语学校品牌的支持。她说:“如果说我们今天算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那是因为我们站在了深圳外国语学校本部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对此,深圳市教育局唐海海副局长曾这样评价:“如果说分校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话,那么,它一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神童。”目前,分校60%以上的毕业生都被录取到深圳市位列前4名的优质高中。
邬晓莉说:“其实,我并非追求考个第几,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给家长提供分数以外的教育附加值,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长最终满意。例如,有的孩子没有考上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中部,而是去了深圳高级中学,家长一样感谢我们。因为孩子在分校3年一直享受着快乐学习和自由成长。那些准备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的家长就更关注这一点。去年我校有30多个孩子毕业后去了国外读高中。3年的培养,我们给了孩子直接去国外就读的能力。”
邬晓莉对分数的释然态度不禁让记者思考:她不看重分数,不拿成绩给教师施压,她怎么让学生得到高分?她看重让学生们在温暖的校园里得到爱,得到快乐,她怎么让分校保持了骄人的名次?
《中国教师》:据说,分校毕业年级的成绩您亲自抓,您有没有经常请高人来指点?
邬晓莉:我不必请高人,因为我校拥有一支实力非常强的名师队伍。在2006年之前,深圳的人才吸引力非常大,分校直接从内地名校聘请了3位副校长、特级教师负责学校教务和学科教学。他们的专长与敬业精神,作为分校的宝贵财富得以承传。现在,每个年级都有名师把关。这确实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有利因素。
《中国教师》:您说分数与快乐都要让孩子得到,就像“戴着镣铐也要跳舞”,您是如何“舞蹈”的?
邬晓莉:先说快乐吧。我们每周五下午都举行周末集会,主持人每周一换,舞台花样翻新。师生们先高唱“每周一歌”,再观看学校电视台制作的一周校园新闻,最后也是最开心的,就是给孩子们和教师们颁奖。9年来的每个周末,孩子们一起唱啊、笑啊,消除了一周疲惫之后,把信息带回家,把成功带回家,把快乐带回家。
这是孩子们应有的生活状态——快乐成长的状态,也是最吸引家长眼光的教育附加值。有个家长曾为其小儿子考我校差几分的事找我。我问他:“您家附近就有一所名校,您择校为什么不就近呢?”他说:“我大儿子就是在分校毕业的。为什么舍近求远地选择分校,也正是我要特别感谢分校的原因——谢谢你们教出了好成绩,却没有把孩子教‘傻。”我听了心里真是五味杂陈。给孩子快乐成长的3年,家长的这个要求并不高。我们做到了,却得到了家长全部的信任。所以,我们对分校学子的弟弟妹妹们有项优惠政策:额外给一次补考机会。
对于成绩和升学率的获得,我认为它就像农民的耕作。你在适当的季节,把每一寸土地都犁过,该播种就播种,该浇水就浇水,给每一株苗都施好了肥,最后的收获多半靠天了,但关键是,你真真切切地给了苗儿自由自在、茁壮成长的过程。
《中国教师》:您能否以外语教学为例,谈谈课堂上是如何“给小苗们浇水施肥,让它们快乐生长”的?
邬晓莉:分校的课堂是生命化课堂,我们倡导的是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而不是应试训练。外语学习应充分体现工具性功能,要让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展开生活实践,体会生活乐趣。例如,学“住房”这章,学生不是只了解住房构造、房屋平面图、家具等“死知识”,而是要自己设计理想住房,并进行全英文介绍。这个学习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的绘画、设计、制作、互动等潜能。这是“活”的教学。
“活”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是开放的。教学“火山”一节,英语教师就请地理教师先讲自然灾害。学习“食物”一节,孩子们不是停留在学习食物名称的层次上,而是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当时我脸上长痘痘,孩子们就设计了一套治疗痘痘的饮食方案,论文写得不亦乐乎。我带他们去澳大利亚,和当地孩子一起上课、写小论文,我的孩子们毫不费劲。
《中国教师》:这种生命化课堂教学是否是您的自创?
邬晓莉:这不是我的原创,但在深圳外国语学校,研究性学习教学实验确实从我开始。我是本部的第一位外语教师,最初教师们都是把外语当做知识来教。1998年,我到国外进修后,带回来教学观念的巨大变化:外语一定是学习者沟通的工具,是学习者即需即用的外语,而不是从固定的模壳上生吞活剥的语言。当时国内很少有这样的尝试,我先从改进外语教材入手展开教学实验,把整本书合成4个不断深化的主题。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跟生活联系密切,让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从我第一个英语实验班换了新教材开始,学校英语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教师从教教材的人变成了改编教材、大胆实验的人。
四、结语:如果我临阵退缩,那就是一种背叛
邬晓莉对学生的称谓大多是“孩子”。记者试着把录音中她所说的“我的孩子”都换成“我的学生”来成文,竟然感觉文中的人和事是那么拧巴。我只好在文章中“由着”邬晓莉一口一个“我的孩子”。这不是错觉:她是校长,又像是家长;是母亲,却不失童心。
邬晓莉对孩子们、教师们讲过要“用心”,记者非常想知道她作为校长是怎么“用心”的。其实不用问,很多细节透露了她“用心何在”。她每天中午都会巡查,她想让每个孩子至少一天之中能见她一面。看到孩子驼着背唱歌,她会用手轻轻抚直。在走廊里偶尔发现有个孩子的衣服扣“张冠李戴”了,她会边扣边说:“下次仔细点啊。”她中午喜欢跟孩子们聊天。在聊天中有5个孩子得知两位教师的孩子患了自闭症,就一心想搞个自闭症研究来帮助自己心爱的老师。邬晓莉闻听立即响应,还请了1位校医加入。
进入全国希望之星总决赛的刘雨知,穿着邬晓莉亲手选购的新衣亮相,她信心百倍地“向世界表达中国”。雨知相信自己会发挥最佳水平,因为演讲的素材,那是以外语演讲见长的“校妈”亲自搜集的,演讲的技艺是“校妈”亲手所教。
记者问:“您这样用心累不累?”邬晓莉说:“我很享受现在的工作,因为我获得了莫大的精神回报。但我9年来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并非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我也曾纠结和困惑:我不追求名利,为什么一定要在这里坚持呢?我个人的职业追求是在教学一线,我愿意和孩子们一起度过更多的时光。对我来说那是最简单、最快乐的事。曾因为身体原因,我两次提出辞职。但一想起那么多孩子期待的目光,想起那么多我并不认识的家长对学校的高度认可,我就觉得无路可退。尤其是我的教师团队始终坚定地支持着我,甚至有的教师宁可错过了去公办学校发展的机会而坚守。对孩子、对家长、对教师来说,如果我临阵退缩,那就是一种背叛啊。”
(责任编辑:李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