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

2011-10-18 08:11许兰武
民生周刊 2011年45期
关键词:巨野县画师工笔

□ 本刊记者 许兰武

巨野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

□ 本刊记者 许兰武

鲁西书画院的画师们在创作工笔牡丹。图/许兰武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了有“牡丹之乡”美誉的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巨野县是农业大县,以盛产棉花和冬小麦而出名。此时,田地间犁地的、撒化肥的、播种的,好一番忙碌秋种的景象。农民们种下了对明年冬小麦丰收的希冀。

巨野县洪庙村的农民们也不例外,成年人大都去田间忙碌了。65岁的姚桂元就是这个村的,由于年事已高就没下地干活。他可不是一般的农民,而是洪庙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社长。

首个绘画专业合作社

锄头与画笔可谓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物件,但在山东省巨野县农民这里却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姚桂元家就是远近闻名的一户,由于自己喜好画画,两个儿子也成了专业画家。

记者来到了姚桂元家,庭院内的水泥地面上晾晒着刚刚收获的玉米。上午10点左右,阳光慢慢强了起来,姚桂元顺手拿起木锨翻动着刚剥下的玉米,准备晒干后冬藏。

他家有两栋两层楼房,前排儿子住,后排留给自己和老伴住。洪庙农民绘画合作社的牌子就挂在二楼大画室内的西墙上。农民成立绘画合作社在国内还算首家,姚桂元培养了几百个画工,相当一批成了美术师。长10米、宽5米巨大的画案承载着多年的付出,就连桌腿内侧也散落着各种颜色的国画颜料。

画案上面摆满了画有工笔牡丹的半成品。姚桂元告诉记者:“如果不是秋种,画室里会挤满画师。”浓墨鲜艳的半成品和周围墙上张贴的完整画作一起构成了花的海洋,盛开的牡丹仿佛令人能闻到一缕缕花香。

姚桂元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巨野师范学校,从小喜好绘画。1971年跟随闯关东的老乡来到黑龙江。“在北大荒画画3年,不仅没有饿着,还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从曲阜到济南英雄山市场,再到现在北京的荣宝斋、琉璃厂,我卖画的经历有30年了。今年给北京送过6次画作,销路从不发愁。画室也从原来30人,发展到现在200人。其实这些成绩远远不够,我开始办培训班,动员老师带徒弟,徒弟再教徒弟的传帮带方式。”

姚桂元从一个农民一跃成了山东省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他也以爱徒为荣,说起自己的得意弟子,他不用翻看使用了十年的手机,便能准确地背起他们的电话号码。

孙自安就是姚桂元的徒弟,也是洪庙村村民。记者从电话那端得知他正在菏泽市的龙翔社区画墙标,为城市建设贡献自己26年的绘画功力。一年下来,孙自安光画画就能赚八九万。家里还有二亩多地,可以收些粮食,生活比较宽裕。现在孙自安有很多时间和专业画家(画友)一起出去写生,最近他刚从河南的云台山、山西的太行山回来,收获很大。

政府打造的书画院

现在,全县有像孙自安一样的专业农民画工、画师3000余人,拥有绘画专业村50余个,专业户386个,书画基地、书画创作室、民间画院70余处。2000年,巨野县被中国文联正式命名为“中国农民绘画之乡”。

中午,记者和几位画师一起来到巨野县书画院。

画乡命名之后,把书画作为一个产业推动,从培训、写生、创作、展览、交流、推介几个环节入手,这和巨野县县委和县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分不开。

“2005年正式把两年前成立的巨野县书画院,确定为全额事业单位。增加了编制,配齐了专职人员,让巨野真正有了一个代表画乡的窗口单位。”时任巨野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张广立对当时的亲身经历感触很深。

当时的张广立亲自带着画家去南方参展卖画,回想起艰难的开局,他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没有赚够路费,但是学到了经验。第二次参加文博会,就不再亏本,基本持平。后来,就慢慢开始有了盈余。

在巨野书画院二楼的展室内,记者看到了书画院历届参会的证件挂满墙壁,作为书画院院长的陈广超最能体验和领悟其中的艰辛。

现在的书画作品广销全国60多个城市,甚至远销日本、新加坡、美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有的事情都一样,万事开头难。”陈广超指着正在一楼创作画作的画师说:“现在的创作环境好多了,虽然此楼房是租赁的,但要比起初仅有两间房子的情景好多了,并且现在新城区大野泽公园建设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巨野县农民绘画培训基地’,正在进行装修和室外配套工程。”

现任巨野县县委副书记的张广立见证了巨野县书画院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谈及未来的发展思路,他很坚定:去年县委、县政府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意见》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纲领,到2015年,从事绘画创作、装裱销售人员将过万人,年创产值预计过5亿元,使书画产业成为巨野经济的支柱产业。

私人书画院雨后春笋

除了政府主导的巨野书画院以外,书画基地、书画创作室、民间画院共70余处。私人书画院在巨野镇、独山镇、麒麟镇、董官屯镇比比皆是,其中鲁西书画院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下午5点,我们从县城出发,沿着宽阔的聊商公路向南走十多公里就到了鲁西书画院。这个地方原是一个破厂房,六七十年代用作面粉厂,闲置多年后,这片近20亩地的厂房由东官屯镇政府提供给徐凤秋无偿使用,以发展书画产业。

走进书画院,约二十人正在西南角近两亩土地上忙乎着,有的在犁地,有的种大蒜,有的盖地膜,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时不时地传来爽朗的笑声。其中一位大姐就是徐凤秋,她就是鲁西书画院的院长。

“这些年轻人,就是我们书画院的画师,平时家里农忙时,就都回家干活,特别是在夏收、秋收、秋种时最明显。”嫁到刘官屯村后徐街的徐凤秋,当初创办书画院时,很少有人理解。本村人说她,农民不种地那叫不务正业。作为母亲,孩子很小时就把孩子放下出去卖画,婆婆不理解,可她依然坚持下来了。

2003年鲁西书画院正式被山东省文化厅批准,设立一所大型的专门从事工笔绘画的画院,2009年年初确定为巨野县书画创业孵化基地。近年来,该院已累计培养从事工笔绘画学员1250人,其中自主从事工笔绘画创业者1160人,带动就业3041人,真正地发挥了孵化器的作用。

来自河北邯郸的王艳云,今年19岁,高中毕业后就来这里学习画画。“在这儿三年了,开始只是个填涂颜色的画匠,现在成了熟练的画师,平时我也很注重学习书画理论,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王艳丽告诉记者,“画画累了,也可以去院子里的田间参加劳动。你看,现在的我满头大汗!”

在这里参加培训的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全免。“来这里学画的人,还可以接触到书画界中的高人,因为省、市、县领导对我们都很关照。特别是成了书画创业孵化基地后,效果更显著。”徐凤秋指着墙壁上的照片逐一介绍。

下午6点,放下锄头的画师们,洗刷完毕走进食堂,开始了晚餐……

一个小时后,灯火通明的画室内开始有人晃动,不大会儿,画案前画师们各自忙碌开了。两支画笔在右手的指尖间,轮换着点缀着、飞舞着,精准的笔道和富有层次的颜色渐次涂上,富贵绚丽的牡丹之花跃然纸上。

画师们创作的作品,在全国第五届花鸟展中,分获金、银、铜奖。“画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很高,因为采用计件工资制,水平高的画师月收入近万元。工笔牡丹画作长时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尽管如此,徐凤秋又有了新的规划:现在画作的三分之一走市场的路子,其实在走中低端的路子。另外三分之一走收藏路径,以礼品的形式流通。最后三分之一要向艺术界靠拢,走创作之路,这一部分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义的。

□ 编辑 郭 铁 □ 美编 王 迪

猜你喜欢
巨野县画师工笔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菏泽市巨野县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小小画师本领大
敦煌画师,I服了YOU
由《齐鲁记忆—档案背后的故事》
——谈档案的开发利用
萌娃遇上插画师
巨野县现代水网规划中的水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