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lmann反应下亚铜催化C-C烯基化偶联合成多取代吡咯化合物

2011-10-17 01:15李滨华程晓敏
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6期
关键词:烯丙基吡咯苯胺

李滨华 程晓敏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Ullmann反应下亚铜催化C-C
烯基化偶联合成多取代吡咯化合物

李滨华 程晓敏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至今,金属转移催化的研究仍然受到化学工作者的青睐,在此我们以苯胺、2,3-二溴丙烯和乙酰乙酸乙酯等商品化的物质为起始原料,在Ullmann反应条件下,碳酸铯为碱,8-羟基喹啉为配体,经过铜盐的氧化插入-还原消除机理合成了1,2,3,4-多取代的吡咯化合物,该化合物结构经过1H-NMR和13C-NMR鉴定确认。

Ullmann反应;亚铜催化;氧化插入-还原消除;多取代吡咯化合物

吡咯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其中多取代的吡咯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多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中,许多的药物中间体中也含有吡咯结构片段,在某些材料领域也有相关的应用,因此该化合物的合成受到了许多国内外化学工作者的青睐。

铜催化的Ullmann反应[4]在历经百年的发展后,逐渐成为合成芳基或烯基 C-C, C-O, C-N, C-S等偶联的较为成熟的反应体系。这里,我们以较为成熟的Ullmann反应工作为基础,以商品化的苯胺、乙酰乙酸乙酯等为起始原料,亚铜催化下通过分子间的反应两步合成多取代的吡咯化合物(图1)。该方法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瑞士Bruker AVANCE 400 MHz型核磁共振仪( CDCl3为溶剂, TMS为内标)等分析仪器,和其他相关常规合成仪器。

苯胺、乙酰乙酸乙酯、烯丙基溴等为市售化学纯或分析纯,CuI、Ligands等为市售的再经过我们重结晶或精馏后的试剂。

1.2 合成

(1)化合物1的合成

冰盐浴下,将Br2(40ml,780mmol)逐滴滴入装有烯丙基溴(65ml,750mmol)和 CCl4(125ml)的混合溶液中。3~4h后,常压蒸馏出CCl4和过量的Br2,然后再在蒸馏剩余物中加入H2O(10ml)和NaOH(55g,12.5mol)。边反应边常压蒸馏,收集140℃左右馏分,将得到的浊水混合物用饱和食盐水洗,乙酸乙酯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浓缩后的混合物油泵减压蒸馏,约70℃馏分为化合物1(2,3-二溴丙烯),为无色透明液体,得到约137mg产率为91%;1H-NMR:δ= 6.030(d,J= 2.0Hz, 1H),5.633(d,J= 2.4Hz, 1H),4.190(s, 2H)。

(2)化合物2的合成

图 1

将苯胺(1.86g,20mol)加入到DMSO(20ml)中,然后再加入NaI(150mg),冰水浴冷却下,滴入2,3-二溴丙烯(2g,10mmol),自然升温至室温,反应约3h。反应混合液用饱和食盐水洗,乙酸乙酯萃取,反复2~3次,有机相用无水Na2SO3干燥,浓缩后柱层析(洗脱剂:V(正己烷):V(乙酸乙酯) = 200:1),得产物无色透明液体1.83g为N-(2-溴烯丙基)苯胺,产率约87%;1HNMR:δ= 7.253-7.170(q,2H),6.784-6.735(t,1H),6.643-6.617(d,J= 7.8Hz,2H),5.866(d,J= 1.8Hz,1H),5.560(d,J= 1.2Hz,1H),4.003(s,2H)。

(3)化合物3的合成

于干燥的反应瓶中加入Cs2CO3(326mg,1mmol),8-羟基喹啉(29mg,0.2mmol),CuI(19mg,0.1mmol),抽空换氮后,加入MeCN(2ml)、化合物2 N-(2-溴烯丙基)苯胺(106mg,0.5mmol)、乙酰乙酸乙酯(150ul,1mmol),80℃下反应20h后抽去溶剂乙腈,二氯甲烷溶解过滤,浓缩柱层析(洗脱剂:V(正己烷):V(乙酸乙酯) = 50:1),得化合物3(ethyl 2,4-dimethyl-1-phenyl-1H-pyrrole-3-carboxylate);1HNMR:δ= 7.469-7.382(m, 3H),7.246(d, J= 9.2Hz, 2H), 6.482(s,1H), 4.332-4.279(q, 2H), 2.408(s,3H), 2.282(s, 3H), 1.384-1.348(t,3H);13C-NMR:δ = 166.336, 139.278, 136.478, 129.223, 127.743, 126.314, 121.100, 120.218, 112.446, 59.190, 14.560, 12.773, 12.547。

2 反应可能的机理

发展至今,尽管Ullmann反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各种偶联反应体系,但是关于其机理的认识大多还都是以实验结果为基础的感性认识,对铜催化剂的中间过渡态了解不多。在Cu参与的反应中,有两种机理经常被提及:(1) 以自由基为中间体的反应历程;(2) 氧化插入和还原消除的过渡金属偶联反应历程。经过实验验证,Taillefer 小组认为Ullmann 反应和其他金属参与的偶联反应机理类似,即经历的是一个氧化插入和还原消除的过程。

基于我们对铜转移催化Ullmann偶联反应的认识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分子间的烯基化C-C偶联反应的可能机理如下(图2, Path A and B):

Path A:铜络合物氧化插入到CBr键之间形成中间体T-1,碱作用下,乙酰乙酸乙酯与T-1反应形成CuIII中间体T-2,T-2可能发生两种途径的后续反应,一种途径是N与羰基发生亲核加成形成六元环状三价铜中间体T-3,T-3发生铜的还原消除和失水、烯基双键环内异构化,形成一价铜进入下一个循环和多取代的吡咯化合物;另一种途径是T-2先发生铜的还原消除形成化合物T-4,然后T-4发生N对羰基的亲核加成到T-5,再失水、烯基双键向环内异构化形成目标化合物吡咯。

Path B:化合物1先与乙酰乙酸乙酯发生N对羰基的亲核进攻形成烯胺类化合物T-6,一价铜的络合物氧化插入到T-6的C-Br键之间形成中间体化合物T-7,然后形成三价铜中间体化合物T-8,最后铜还原消除形成一价铜进入下一个循环和目标化合物吡咯。

我们合成出化合物5,参考文献[6]合成化合物4。

当把化合物4和2,3-二溴丙烯纳入到反应体系中,并没有观测到有偶联的产物,而当把化合物5纳入到反应体系中时,得到的却是,从粗谱(1H-NMR)分析,酰胺键断裂的产物,部分片段是化合物2,部分片段是丙二酸单乙酯。该部分工作可间接证明多取代吡咯化合物的合成的可能机理PathB是不可能的途径,因此我们推测PathA是我们反应的最可能的反应机理。

3 结果与讨论

溶剂对该反应的影响较大,当我们以CH2Cl2,THF,dioxane,DMSO等为溶剂时都没能取得以乙腈为溶剂的反应效果。

配体对该反应的影响也较大,实验中我们分别以DMEDA(N,N’-二甲基乙二胺)、TMEDA(N,N’-四甲基乙二胺)、1,2-环己二胺、1,10-菲啰啉类化合物、2,2’-联吡啶、N-甲基甘氨酸及N-甲基甘氨酸盐酸盐、L-脯氨酸、吡啶-2-羧酸等几种化合物为配体时,总的产物的收率都很低,当用8-羟基喹啉为配体时反应给出了较高的产率,总收率接近40%。

另外,由于底物N-(2-溴烯丙基)苯胺在高温下较不稳定,部分会转化成脱HBr的产物N-炔丙基苯胺,因此该反应的总收率稍低。我们的产物化合物3在空气中较为稳定,为白色粉末状固体,室温下可以长期保存。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6.0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32006)资助

图2 反应可能的机理(Possible Mechanism)

猜你喜欢
烯丙基吡咯苯胺
一种降低苯胺系统焦油的方法
酿酒酵母发酵制备蒜氨酸的工艺研究
新型氟硼二吡咯纳米粒子荧光探针的合成与性能
一种有效回收苯胺废水中苯胺的装置
欧盟批准增加玩具安全指令2009/48/EC中的苯胺限用
Au/聚吡咯复合材料吸附与催化性能的研究
烯丙基腰果酚单体光固化反应特性研究
离子液体[bmim]BF4作为反应介质的应用
高导电率聚吡咯薄膜制备工艺探究
适应性驯化选育高产吡咯喹啉醌的生丝微菌突变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