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伟进
整合资源、科学发展努力构建陕西中小学后勤工作体系
■屈伟进
陕西省勤工俭学工作曾经拥有辉煌的历史。在计划经济年代,陕西省勤工俭学凭借国家税收优惠、经费支持和政策扶植等优势得以迅速发展,曾经拥有土地资源20多万亩,校办企业2 000多个,年总收入接近3亿元,为推动全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与成熟,陕西勤工俭学工作日趋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势渐失,日趋衰落。2009年全省勤工俭学资源调研和勤工俭学年度统计表明:从1992年开始,陕西省勤工俭学土地面积、校办企业数量和总收入等逐年衰减。截至2009年底,全省勤工俭学土地面积仅剩7万余亩(27.25%),校办企业已减少至205个(4.26%),总收入下降至不足15 840万元(55.24%)。随着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财政支付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基础教育总投入持续增加,尤其是在国家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贫困学生救助体系建立完善之后,勤工俭学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和救助贫困学生的主渠道作用明显淡化,对基础教育的支撑能力迅速下降。到2009年,全省勤工俭学总收入中用于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和救助贫困学生的开支只有7 453.87万元和1 628.12万元,较1991年分别下降40%左右。而在同一时期,全省基础教育总投入增幅却达7倍之多。
在此期间,陕西省勤工俭学系统也曾竭尽所能,努力维护勤工俭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如通过政策调节等手段,尽量加大用于弥补教育经费不足和救助贫困学生的经费比例。但是,由于勤工俭学总收入不增反降,根本无法维持。2002年,在全省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中,陕西省10个市和108个县(区)中有1个市和17个县撤销了勤工俭学机构,1个市和8个县把勤工俭学机构并入了市县教研室,初步动摇了陕西省勤工俭学的地位。到2008年,陕西省一些市县勤工俭学机构只保留了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和年报统计两项业务,而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学生贷款、学校后勤、学校基建项目管理等工作。一些市县勤工俭学机构只有2~3个人维持日常运转,业务也只剩下年报统计一项,即将成为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撤销合并的对象。
面对勤工俭学的颓势,陕西省勤工俭学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也曾经进行过大量的调研与积极的探索。比如在1997年前后,陕西省勤工俭学研究会曾经向全国勤工俭学研究会提交调研报告,而结论是,面对新形势,勤工俭学战线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迅速介入中小学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又如,2002年前后,时任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的陈存根同志曾提出的设想;省教育厅也曾想借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让全省勤工俭学系统介入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但皆因我们观念陈旧、能力不足和方法不当等原因而最终未能成形。再如,陕西省渭南市勤工俭学系统在辖区内营造出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汉中市勤工俭学系统全面介入了中小学后勤管理管理工作,陕西省子洲县教育局集中全县职业教育资源、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富余教师和闲置校舍,兴建了从繁育到育肥、从饲料到养殖,自成一体的县级生猪养殖基地等。直到2008年,在陕西省省级机关机构改革中,省教育厅为生产教育处申办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手续,调整了领导班子,提出了“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适应新要求,开创新局面”的要求。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省政府总督学曹普选(主管领导)也分别向新班子提出了“有为才有位”和“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和殷切希望,为全省勤工俭学系统实现工作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08年年底,省教育厅生产教育处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开展了“推动全省勤工俭学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力求在思想认识上实现新的突破。我们讨论的第一个专题是“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勤工俭学看勤工俭学”。在充分肯定陕西省勤工俭学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大家逐步了解了勤工俭学的先天不足和历史局限性,明确了勤工俭学与学校后勤的派生关系,理解了勤工俭学从来不是教育主业的尴尬地位和出现当前局面的必然性,意识到了在教育进入不差钱年代后勤工俭学的生存危机以及拓展业务职能和生存空间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使大家深刻认识了生产教育管理处的两大独特优势,一是有职能,有队伍,自成体系,工作贯通全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二是工作自主性强、容易创新。懂得了勤工俭学“源于后勤,回归后勤”的必然性与紧迫性,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大家引领全省勤工俭学系统全面介入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定。
从2009年初开始,陕西省勤工俭学系统先后开展了三项调研考察活动,一是全省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调研,全面总结和重点推广了汉中市勤工俭学系统介入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经验;二是开展了全省勤工俭学资源状况综合调研,基本摸清了陕西省勤工俭学的资源存量、产业结构和运行状况,为整合勤工俭学资源提供了依据;三是开展了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考察活动,组织陕西省部分市县(区)勤办主任和农村寄宿制学校校长赴四川、湖北、湖南等省考察,学习了三省同行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经验。
在统一思想、调研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又将工作重点拉回到“推动全省勤工俭学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我们讨论的第二个专题是“政府究竟应该做什么?”旨在结合陕西地域特点与工作实际,尤其是与兄弟省份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让大家懂得政府“监管、管理、服务、指导”的主要工作职能,找准陕西省中小学后勤管理中的工作要求、工作重点、工作边界和管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检查指导”的工作要求,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的工作重点,做好师生安全事先防范工作的工作界限和对全省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实行归口管理的管理方式。同时,也明确了我们工作内涵、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为勾画全省中小学后勤工作体系打下了思想基础。
应该说,陕西省全省中小学后勤工作体系是从2008年底开始重新规划的,也是随着认识深化而逐步完善与成熟的。而这一切又是伴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通知》(陕教产[2009]7号)文件三易其稿、11次修改和印发全省而最终成型的,集中体现了全省勤工俭学系统的集体智慧。
对于陕西中小学后勤工作体系,我们的总体工作构想是“借助一个平台(中小学后勤工作),利用三大优势(勤工俭学管理体系、学校后勤和勤工俭学资源),构建三个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办好让师生满意的中小学后勤。”也就是用三个体系支撑一个平台,以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全省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体系——“木”字结构。同时,也赋予了这个体系一种文化象征。
以出台陕教产[2009]7号文件为标志,从2010年开始,陕西省勤工俭学系统正式介入了全省中小学后勤工作,同时,也进入了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资源整合期。2010年我们的主要任务,一是把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纳入两个考评体系,即把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等作为重要指标,写入陕西省“教育强县”和“教育督导”考核与督导指标体系。二是强化中小学后勤工作体系建设,在管理体系建设上,加强省市县“三级平台”建设,重点是通过强化工作职能和自身建设,来推动市县两级勤工俭学管理机构建设;在服务体系建设上,重点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管理服务标准》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标准》,通过“两个标准”来推动全省中小学后勤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在保障体系建设上,重点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菜篮子”工程,以推动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资源整合与工作转型。三是作为总抓手,重点做好全省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现场会的筹备工作,借此总结、交流、推广全省中小学后勤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经验,凝练具有陕西省特色的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理念、管理标准与公文术语。
截至目前,陕西省勤工俭学系统正式介入全省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还不到一年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只是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从对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的理解上讲,只能简单地谈谈两年来的工作感受和对未来的工作设想。
一是“有为才有位”。也就是说,当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身能有所作为时,生产教育处的工作便开始得到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领导的认可,陕西省各市勤工俭学机构在教育局的地位也有了明显提升。
二是“思路决定出路”。这是在2009年处室考评工作中省教育厅生产教育处干部职工发出的肺腑感言,集中地反映了生产教育处在推动全省中小学后勤归口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思路和奋斗路径,即高举“服务教育、服务学校、服务师生”和“推动全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旗帜,拿出“整合勤工俭学和学校后勤资源,构建中小学后勤工作体系”的构思,盯准农村寄宿制学校暂时无人管理的现实目标,不厌其烦的鼓动、宣传、汇报与协调,最终得了到大多数领导和相关处室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用真诚回报教育。在共和国的教育发展史中有这样的历程,在穷国办大教育的背景下,是我们勤工俭学人凭借一种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勤工俭学的特殊方式,无怨无悔地支撑了教育事业发展。这种无私情怀和进取精神,既是勤工俭学存在的价值,更是勤工俭学人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全省实现中小学后勤工作实现归口管理后,我们将会继续弘扬勤工俭学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服务教育、服务学校、服务师生”的宗旨,立足“管理、监督、服务、指导”的职能,遵循“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的原则。第一是按照陕西省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全省中小学尤其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第二是按照全省中小学后勤工作体系建设蓝图,努力构建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体系,构建以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公寓为中心的学校后勤服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学校后勤保障体系,不断强化中小学后勤管理、服务、保障三大能力建设;第三是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积极推动县级管理机构直接管理义务教育段学校后勤工作,推动市级管理机构通过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的方式管理非义务段(幼儿园、技校、中专、高中)学校后勤工作;第四是按照学生饮食卫生安全的要求,联手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等,对全省中小学学生食堂的主料和辅料实行定点、定价、定商标采购。总之,我们将尽心尽力、千方百计做好中小学安全事先防范工作,努力增进校园和谐稳定,用真诚和真心回报教育,从而为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解忧,为推动陕西省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陕西省教育厅生产教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