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王学华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苏州生态农村发展模式探讨
李 雪,王学华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生态农村是农村全面生态化发展的理想模式,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实现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生态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抽样调查了苏州的28个农村,根据其经济、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等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划分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农村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村;苏州农村;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但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农村的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也出现了种种不协调的现象,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上虽取得了短期的增长,生态上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来指导[1]。
将农村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已经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者所广泛接受,甚至也已经有学者提出了“生态农村”的观点或者“生态家园”的观点。新时期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当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以建设生态农村为目标进行[2]。
“生态农村”在空间上是与“生态城市”相对应的概念,是对生态农村的继承与发展,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农村发展模式。是指在生态化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按照“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思想,来指导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全面生态化建设,把我国农村地区建设成为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居环境宜人,各产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社会经济生态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既具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这是农村未来发展的理想模式[3]。
生态农村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和谐既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改善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经济,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2)以生态产业为经济发展主导。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生态产业,生态农村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人类、生物、环境都是生态安全健康的。(3)生态工程技术广泛应用。在家居装修、住宅庭院建造、村落景观设计、生态环境整治、农业、旅游业、加工业等方面广泛应用现代生态工程技术,在技术层面上实现节能、节水、节电、节地,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物质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物质有效控制,实现自然、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4)以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让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人人心,生态消费成为主导消费方式,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社会安定祥和,实现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4]。
作者简介:李 雪(1986-),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规划与管理。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南部,西濒太湖,北依长江,东南与上海接壤,西北毗邻无锡,南部连接浙江嘉兴、湖州两市。全市总面积8 488.42 km2,其中丘陵面积为225 km2,占总面积的2.7%;水域面积为3 609 km2,占总面积的42.5%。2008年末全市耕地面积231 110 hm2,比2007年减少1.5%。
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66.13亿元,比2004年增长2.2%(按可比价计算)。但是2005年,苏州农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2%,所占比例虽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不多,但其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仍是粗放型的,与现代化农业还有相当的距离;2007—2008年,农业快速发展,但农业的经济总量在GDP中占比不到2%。虽然苏州农业正处于高速发展中,但占全市GDP的比重依然在逐年下降。
随着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09年苏州农村人均收入12 969元,虽然在全国居于前列,但是和苏州城市人均收入26 320元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苏州的农村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村工业污染严重,影响河塘水质和空气质量;农村人口增长呈现负增长,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生活条件虽比以往有所改善,但跟城市还有较大差距等。针对农村的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提出建设生态农村,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对苏州(包括张家港、常熟、太仓、吴江、昆山市)的农村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随机抽取28个行政村,对村中人口数和人口结构、学历、耕地面积、收入、GDP、企业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还对农户进行了随机调查问卷,了解居民平时的消费、生产、生活习惯、对居住环境的感受以及愿望。
根据土地利用的情况,将农村初步划分为无耕地(城镇边缘)和有耕地(城镇边缘外域)两种类型,而有耕地(城镇边缘外域)的农村又可根据其工业化程度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工业型、混合型、古村型,如图1所示。
图1 苏州市农村类型划分
约占样本的15%,由于地处城镇的边缘,耕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典型案例为阳山社区:外来人口聚集,居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社会治安状况差;人均收入和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依靠土地、资金、优惠政策等要素驱动经济发展。
约占样本的25%,地处工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第二产业收入在村级经济中占有绝对支配地位,村民基本没有耕地。典型案例有华阳村、永联村。
近年来华阳村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缓慢,第二产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特色产业;2009年人均收入13 230元,超出苏州全市人均收入;村民使用可再生资源比重不大,忽视了农业的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没有达到100%,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反馈为基础设施建设。
永联村近年建设了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民创业园,形成个体私营企业群;重视农业的生态功能,村里积极投资农耕文化园,发展旅游业。
约占样本的40%,地理位置不优越,工业基础薄弱。典型案例为临湖村,它主要依靠消耗水土资源来提升产业经济;未能利用村域土地,对环境保护性差;工业企业废弃物自行排放,村落环境样貌比其他农村差;劳动力向非劳转移;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低。
约占样本的20%,几乎没有工业企业,村级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及旅游业,村民多外出打工。典型案例有林屋村、树山村。
林屋村村级经济主要依靠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种植种类多而分散,2008年村民人均收入不到9 000元,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增长率小,老龄化趋势严重,劳动力流失严重。
树山村村级经济靠特色农业和旅游业,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1.68万元;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注重环境保护,但是对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等难以深度展开,会有新旧观念上的冲突;13%的家庭使用秸秆燃气,村民使用可再生资源比重不大。
生态农村的模式设计包含生态人居、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与生态文化4个基本要素,每个要素又包含多个方面,但具体到不同的类型区域,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每个要素又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态农村模式类型[5]。根据生态农村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色及主导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的不同,可以确定苏州行政村3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即融入城市化,以发展三产为主;就地城镇化,以发展二产为主;农业现代化,以发展一产为主[6]。
根据调研结果,可将苏州市农村类型分别向城镇建设带动型、工业企业带动型、农村自我发展主导型三种发展模式发展。
图2 苏州生态农村发展模式
城镇建设带动型地处工业和城镇规划区的地方,城市边缘型的农村可以向这个方向发展,例如吴中区木渎镇天平村、虎丘区通安镇树山村和东渚镇阳山村等。
这类型的农村建设依托城镇资源、区位和传统优势,将工业企业向规划区集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加强新社区建设,探索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工业企业带动型地处工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工业型农村、工业基础较好的混合型农村都可以向这个方向发展,例如昆山市千灯镇大塘村、吴中区甪直镇淞南村等。
这类型的农村应该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以消耗农村水土等资源来发展农村经济的现状,经济的快速增长要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高度重视被撤并乡镇镇区的资源整合和配置,注重展示吴中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
农村自我发展主导型地处农业规划区、生态保护区的地方,古村型、农业及旅游业较好的混合型农村可以向这一方向发展,例如相城区阳澄湖镇车渡村、吴中区金庭镇林屋村和东山镇三山村等。
这类型的农村主要以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为主,建立农林牧渔业的循环系统,创建农业生态园,发展高效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生产绿色有机、安全多样的名牌产品,采用多种组织形式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也可与大企业合作,在减少资源消耗、减缓环境负荷的同时还能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均收入;开发自然、农业、文化旅游资源,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或发展现代生态住宅,增强现代文明气息,发展旅游、居民住宿一体的旅游庭院,或发展游客、居民住宿分离的旅游宾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扩展生态旅游产业链,发展集吃穿住用行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服务业,农业旅游功能与生产功能并重,围绕观光旅游选择种植品种与技术,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文化素质,向游客宣传生态文明,倡导生态消费,保护当地旅游资源与生物多样性。
生态农村的发展模式是基于未来的一种理想设计,其实现必须建立在全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苏州地处长三角地区,可结合不同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优势、社会文化环境等形成不同的模式类型,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村。苏州农村可以借助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契机,以生态人居建设为突破口,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没有工业基础的农村可以生态农业建设为起点,不求速度只求平衡、持续发展,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建设同步实施。总之,生态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直至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社会的理想[7]。
[1]黄光宇.城乡生态化: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1(1):59-62.
[2]成升魁,闵庆文,谢高地,等.生态农村——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维[J].资源科学,2003,25(1):94-95.
[3]翁伯奇,黄勤楼,陈金波.持续农业的新发展——生态农村的建设[J].云南环境科学,2000,19(增刊):99-103.
[4]朱跃龙,吴文良,霍 苗.生态农村——未来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J].绿色经济,2005(1):64-66.
[5]杨学峰.生态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理想载体[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4):144-146.
[6]沈正研.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值得借鉴[J].政策瞭望,2010 (5):47-48.
[7]赵桂慎,吴文良,韩一军.经济生态原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Abstract:Ecological countryside is an ideal mode of overal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rural regions.With the idea of harmony and sustainability,the development mode,which includes ecological inhabit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culture,is aimed at realiz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rural society and constructing the ecological industry. Ecological countryside is an ideal mode of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historical context.It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and coordinate development for cities and rural areas.This paper sampled 28 countries of Suzhou.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economy,resources utilization,infra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it was conducted a statistical analysis,made a classification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s and set up various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them.
Keywords:ecological countryside;rural areas in Suzhou;development mode
Discussion of Suzhou ecological rural development mode
LI Xue,WANG Xuehua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11,China)
F32
A
1674-0912(2011)01-0017-04
20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