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依依]
一个状元的诞生
[昔日依依]
科举考试这东西,和那诺贝尔文学奖相仿,搜中的能人异士固然很多,漏掉的也不少。最牛的是状元,称为“大魁天下”,其实明清三百来个状元,真正成大器的甚少。因为中不中状元,实在与个人的才学无关。
清末有个状元叫张謇,他的中状元经历可以用一个“峰回路转”来形容。
张謇的父亲是海门人,卖糖为业,后来迁到如皋,辛苦供儿子念书。张謇在如皋考秀才,属于“客籍”,需要当地学官作保。如皋有个马讼师,看张謇父亲有钱,勾结学官,勒索“印结费”纹银两千两。张家只肯出八百两,于是马讼师找了个姓张的,说他才是张謇的生父。这件事闹得不可开交,马讼师势力太大,一县人都知道张家冤枉,谁也不敢说什么。幸好,如皋地属南通州,知州孙大人知道一点张謇的才学,干脆大笔一挥,让张謇列入南通州的考学名单里,这一下马讼师无计可施了。于是后人只知道南通出了个张状元,谁知道这张状元是如皋人?如皋人气不过,只好自嘲:“如皋连个状元都截不住,海门送来,又被马某送到南通去了。”
张謇的状元是怎么来的?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他的老师是赫赫有名的翁同龢。
1895年(甲午年),翁同龢身为帝师,入值军机,坚决主张对日开战,俨然清流领袖,声名如日中天。这一年派的殿试阅卷大臣,翁同龢排在第三位,首席阅卷大臣是张之洞的哥哥张之万。要说阅卷大臣有八位,各花入各眼,怎么就轮到张謇中状元呢?这就得归功于张謇的运气了。
张謇殿试完毕,把卷子交给收卷官,巧了,收他卷子的人他认识,是翰林院修撰黄思永。黄思永一看,是张謇,有交情。先不交卷,打开看看再说。呦,这就出问题了,有个错字,张謇挖了,这没问题,可是张兄呀,你忘了把正字填回去了。殿试最重卷面,要是就这么交上去,不用问,三甲最末。黄思永从怀里掏出笔墨,帮张謇把这字填上了——历年的收卷官,都随身带笔墨,为了就是有机会帮一帮认识的新进士。这还不算,黄思永还知道张謇的来头,直接就把这卷子递给了户部尚书翁大人。
说实话,考上进士,是考生的本事,因为卷子是密封的。谁中状元,那就全凭运气了。说是皇上钦点,其实皇上很少改动阅卷大臣拟定的结果,除非准状元叫“王国钧”(亡国君),太不讨口彩了。按惯例,应该是首席阅卷大臣张之万来定状元,翁同龢也就能定个探花。可是翁大人坚持要让张謇中状元,张之万不干。别的大臣都不管,李鸿藻向着翁同龢——他俩都是清流的首领嘛,最后张之万只好让步,论官衔资格,都是张之万高,可是翁大人势大,胳膊哪能拧得过大腿?甲午年的状元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