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巨人马寅初

2011-09-27 09:29:00治锟
决策与信息 2011年2期
关键词:马老马寅初人口

文/治锟

中国精神巨人马寅初

文/治锟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求利当求国民利,求名当求身后名”。

——马寅初

马寅初(1882—1982)是我国久负盛名的经济

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1882年6月24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嵊县(现嵊州),原名元善,字尹初。1898年,马寅初离开家乡到上海贵族子弟学校中西学院求学。其时他开始对自己的字(尹初)不满意,遂易名“寅初”。1901年他考取“北洋大学”,攻读采矿冶金,追寻“实业救国”之梦。

1907年秋,马寅初因成绩优异被官派留美,起初在耶鲁大学继续学习矿冶专业,因耶鲁大学推崇自由教育,允许自由选择专业,马寅初于是“选经济为主课”。1910年他以优等生成绩毕业,此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914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马寅初回国效力,立志教育救国,声明“一不做官,二不发财”。

1916年,马寅初出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1918年被推选为法科经济门(系)主任,1919年出任北大首任教务长,成为蔡元培先生北大改革的得力助手。1923年,马寅初与刘大钧等发起成立我国最早的经济研究团体“中国经济学社”并长期担任社长,倡导关注实际的经济问题,寻求救国良策。1927年,他暂别北大,先后到杭州、上海、南京和重庆等大学任教,培养人才,开启民智,针砭时弊,口诛笔伐,成为公认的学界领袖。

马寅初著作等身,影响巨大。1949年前已累计出版《中国经济改造》等著作11部17册,发表论文、演讲和讲话等400多篇。马寅初对我国人口问题的关注早有时日。1920年1月,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论文《计算人口的数学》,是他第一篇有关人口增长率计算问题的论文,开始了他对我国人口问题的研究之旅。

抗战时期,马寅初反对独裁、反对内战的爱国言论得罪了国民党当局,赢得了各界的广泛尊重。1940年12月6日,他因言获罪,身陷囹圄一年零九个月,后被软禁在重庆家中,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重获自由。郭沫若称赞他“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一枚‘铜豌豆’。”

坚持真理,在真理面前无私无畏

马老一生爱国,忠贞不贰。他对北大精神有完美诠释。1927年12月19日,在杭州北大同学会举行的纪念校庆29周年集会上,马寅初先生曾经发表《北大之精神》的重要演讲。他当时如是说:“回忆母校自蔡元培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他提出:“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诸君当与寅初共勉之”。马寅初先生作为北大精神的身体力行者,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敢怒敢言见精神。

马寅初先生身上完美地体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科学精神。最初,在征求“控制人口主张”意见的过程中,多数人反对,认为和马尔萨斯无异。马老认为大家是善意的,就收回发言稿,继续调研、修改和补充。在他向国家提交新人口论建议之前,曾特意在北大大膳厅公开演讲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主张,并虚心征求师生意见,完善自己的观点。

马寅初陪同周恩来视察北大

在大是大非面前,马寅初先生立场坚定、是非分明。1958年至1959年,他先后遭遇两次全国性的大批判,大字报上千,文章上百,在巨大的压力和攻势面前,马老胸怀坦荡,无所畏惧。在批判会上,他一再声明:“我勇于更正错误,但坚持真理,而且在真理面前,无私无畏”。1960年,马寅初先生辞职退隐后在日记里写道:“大江东流去,永远不回头!往事如烟云,奋力写新书。”新书就是1963年落笔1965年成稿、用毛笔书写达百万字之多,却不幸毁于“文革”的《农书》。

马寅初先生是精神的巨人,他真的就像一颗铜豌豆,嚼不烂,捶不扁。在新人口论遭遇批判之后,他坚定地说:“检讨什么,我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提出控制人口问题,如果只为个人着想,我完全可以什么都不管。”回顾马寅初先生的一生,坚持民族大义,不顾个人安危,数次蒙难,坚贞不屈,生动地实践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句意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马寅初先生坚持真理,铁骨铮铮。在蒙难之际,他一再声明为了原则和真理:

“不怕坐牢,不怕下油锅炸,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马老的座右铭是于谦的《石灰吟》:“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这也是马老清明、正大、高迈人格的真实写照。他曾经以漂亮的行楷手书此诗自我勉励,彰显出他的崇高追求。

人格独立崇高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德,马寅初先生真正做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推行专制独裁统治。面对一系列祸国殃民的政策,很多人敢怒不敢言。时任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的马寅初却毫不畏惧、大声疾呼。1938年至1940年,在内忧外患、国难民苦的峥嵘岁月,马寅初奋笔疾书,提出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战时经济对策,口诛笔伐国民党“四大家族”出卖民族利益、大发国难财的丑恶行径。1947年5月20日,应南京学联邀请赴中央大学演讲前,马寅初给家人留下遗嘱做好牺牲准备。演讲中他痛斥孔祥熙、宋子文利用特权大发横财的不法行为,要求开征“临时财产税”充作战时经费,字字铿锵,句句有力。

蒋介石气急败坏时曾说马寅初是“嵊县强盗”,马寅初则说自己是“嵊县强道”,即强大的道理,而蒋介石之流不是“大道为公”而是“大盗为私”,充其量是“家族英雄”,正义加雄辩,令举国景仰。马寅初1940年因公开反对蒋介石,被关进贵州息烽军统集中营,1942年获释后继续被软禁在重庆家中,但从来不曾屈服。

马寅初是我们人格的楷模,正如他自己曾说的:“总想以行动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一万零四百名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真可谓“立身巍峨天地间,英雄怀抱非等闲。为国何惜五尺躯,风骨伟岸入史篇。”

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马寅初先生的大智大勇非常人可及。他生前常对人说:“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难。我就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纵观马老的爱国言论,发出的非一般声音,而是金石之声。他提出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品质的主张早已成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依据。他的经济、财政理论也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遗产。

虽然“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说法在学术上经不起推敲,因为建国以后我国人口的高出生率、不断下降的死亡率所形成的高自然增长率需要延续一段时间,“人口转变增长”(俗称人口爆炸)是一种规律性现象,但的确因为放任了人口增长,节制生育得不到鼓励和支持,导致了大量的非意愿的怀孕和生育现象,很多家庭、妇女因此被多生多育问题所羁绊,陷入“越生越穷”的困境。同时,国家的发展也因为长期以来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不得不面对就业难、生活难、生产难等诸多问题。经验表明,在高度集权、计划分配的经济体制下,人口的快速增长一定会造成强烈的人均效应、人头效应,挑战社会的人口承载力。

马寅初先生最卓越的见解是提倡普遍避孕、杜绝人工流产的预防性计划生育,这一主张在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都是基本的生活方式。马寅初先生的深刻洞见将被历史所铭记,被未来所证明。

相关链接

马寅初坚持的“新人口论”

文/穆光宗

建国之初,我国人口开始了快速的“转变增长”,即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居高不下,结果人口增长加快。根据孙沫寒先生编撰的《中国计划生育纪事》,195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37.00‰,死亡率18.00‰,自然增长率19.00‰,年增人口1039万。到1953年时,全国人口出生率37.00‰,死亡率14.00‰,自然增长率23.00‰,年增人口1337万。

1953年,为了配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同时也为了制定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于1953年6月30日零时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4年11月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人口调查结果的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为6.02亿,其中城市人口为13.26%,农村人口占86.74%;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6%,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3.6%,属典型的年轻型人口。至1954年,全国人口出生率增至37.97‰,死亡率降至13.18‰,自然增长率增至24.79‰,年增人口1475万。人口逐年增长的态势十分明显。

第一次人口普查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马寅初认为这种调查方法还不能准确概括全貌。

1954年,已经73岁高龄的马寅初先后三次到浙江视察,深入调查。这一年的5月25~30日,他以全国政协常委、人大代表的身份回到故乡浙江省黄岩、乐清、永嘉、温州市郊调查,发现农村的儿童特别多,这令他很担忧。此行回来后他写了《浙江温州区视察报告》,对农村孩子太多表示忧虑。当时,浙江各地的人口增殖率都偏高,每年增长22‰,甚至达到30‰,每年净增人口1300万,这些数字让马寅初感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实地调研,马寅初发现并抓住了人口增长太快与国民经济不相适应的种种矛盾。他认为,国家还比较穷,不可能一下子就建设起来,如果人口不控制一下,将来国家负担很重。在经济发展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他极其敏锐地发现了人口盲目增长的危害和挑战。

1955年7月,马寅初在浙江、江西等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交浙江小组讨论;同时,邵力子先生也提交了相关议题的提案。不料,他们遭到了多数代表的反对。当初的主流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是没有人口问题的”。1956年,马寅初利用去上海、浙江视察机会,再次补充调查,完善建议。由此可见,马寅初先生有关新人口论的思想是1954年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1955年,马寅初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首批学部委员。1956年1月,国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寅初继续人口问题的科学研究。

1957年4月25日,马寅初在北大燕南园63号寓所接受了《文汇报》记者的采访,谈到如下观点:“人口太多是我们的致命伤”。“人口繁殖的确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我认为不能再这样下去,我们现在有计划经济,同时也应该有计划生育。”谈话内容以“马寅初谈人口问题”为题公开发表。4月27日,马寅初在北大大膳厅发表了人口问题的演讲,师生奔走相告。1957年6月,马寅初将《新人口论》作为一项提案正式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7月3日,马寅初在会上作了《新人口论》书面发言。7月5日,《新人口论》在《人民日报》第一版全文刊发。

《新人口论》从十个方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如何控制人口等问题。择其要者,首先,马寅初从七个方面论证了1953年至1957年,人口增殖率超过20‰的原因。其次,他指出我国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似乎太慢,简单说消费多积累少。第三,他声明人口控制的观点是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出发的。第四,人口如不控制,将给政府带来很多困难,“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第五,从资金积累、工业化、科学研究、粮食几个方面论述了人口非控制不行。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不仅仅体现在《新人口论》一文中,也包含在其他文章中,其基本主张是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

“新人口论”到底新在什么地方?马寅初的观点新就新在一反社会主义不存在人口问题的论调,大胆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人口增长太快问题,并对人口控制的实现方式作出了新的选择。马寅初的主张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节育,而且是社会范围内的生育节制——“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不过他的主张还是采取温和的、渐进的、人道主义的办法,即第一步是普遍宣传避孕,使广大农民群众都知道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他强调“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普遍宣传避孕,切忌人工流产”。这是马寅初新人口论的核心思想。他在《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一文中清楚表明:“我只主张把还没有生出来的人口,用避孕的方法控制起来而已”。第二步是宣传迟婚的好处,认为男25岁、女23岁结婚比较适当,并建议适时修改婚姻法。(1950年4月13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结婚的最低年龄男20岁,女18岁。)第三步才是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实际上,《新人口论》已经树起人本主义计划生育的大旗。

1958年1月,毛泽东在南宁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对周恩来等人从1956年以来“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3月,毛泽东在成都主持召开了中央会议,省、市、自治区的党委书记们都被发动起来。举国上下的高昂情绪,又激发和感染了毛泽东。4月15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说:“十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十年可以赶上美国。”一个月后,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通过了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通过了提前五年完成农业发展纲要,还通过了“苦干三年,基本改变面貌”等口号。

正是在全国“大跃进”、人多好处多的浓浓氛围中,节制人口的声音被淹没了。为了扫除“大跃进”的思想理论障碍,毛泽东批判了党内外“反冒进”主张的理论依据——马寅初先生按比例发展的“综合平衡论”,“新人口论”则是综合平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58年5月4日北京大学60周年庆祝大会上,陈伯达到会突然发难,说:“马老要作检讨。”5天后,《光明日报》等紧跟其上,掀起批判马寅初《新人口论》和经济理论的高潮。7月1日康生到北大作报告,说批判马寅初是根据毛泽东的部署发动的,阴阳怪气地说:“听说你们北大出了个‘新人口论’,它的作者也姓马。这是哪家的马啊?是马克思的马呢?还是马尔萨斯的马?我看是马尔萨斯的马。”冷眼相对的马寅初最后则大声反驳:“我马寅初是马克思的‘马’家!”至此,矛盾公开并激化。当时,全国到处宣传毛主席“人多是好事”的观点。1959年后中苏关系破裂,全党全国开展“批修运动”并准备打世界大战,甚至声称6亿人口死1/3仍然是大国,既然要打仗,人多就是重要资源和实力。马寅初主张节制生育的人口理论自然就同毛主席的人多好处多论大相径庭了。

1958年夏到1959年春,马寅初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身份深入浙江、江西、广东等8个省区实地考察调研工农业生产和人口状况。1959年庐山会议后,周恩来劝马寅初从大局出发,写个检讨。在对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梳理过后,马寅初在文章里写道:“我对我的理论有相当的把握,不能不坚持,学术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好拒绝检讨。”1959年11月,马寅初给《新建设》送去5万余字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在文章的第五部分“附带声明”中,庄严声明:“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绝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掷地作金石之声。1959年12月到1960年1月,在康生的授意下,北京大学掀起了大规模的批马运动,大字报、批判会、各类文章可谓“铺天盖地”。1960年1月3日,马寅初亲自到教育部提交了北京大学校长辞职书。3月18日,国务院批准。

197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局接到一封要求为马寅初平反的群众来信,新华社紧急调研给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马寅初问题的报告。6月21日,陈云副总理将该报告批转胡耀邦处理。“马寅初的问题,应该平反,如何请酌”。胡耀邦当天批请中共中央组织部、统战部商量解决。1979年7月25日,98岁高龄的马寅初先生终于等到了平反昭雪的佳音。1979年8月,《光明日报》发表为马寅初新人口论翻案文章,文章前面加了报社主动做的检查。中共中央统战部领导专程登门向他传达党中央的平反意见:“今天我受党的委托通知马老:1958年以前和1959年年底以后这两次对您的批判是错误的。实践证明,您的节制生育的新人口论是正确的,组织上要为您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希望马老能精神愉快地度过晚年,还希望马老健康长寿。”9月11日,党中央正式批准了北京大学党委《关于为马寅初先生平反的决定》。9月15日,北京大学党委领导到马家宣布为马老平反,马寅初委托儿子马本初致答词,第一句就是:“一样东西平反过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学术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都是这样。这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巨大的力量”。同日新华社讯:党中央为马寅初彻底平反,教育部任命马寅初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1981年,中国人口学会成立,大会一致选举马寅初先生为名誉会长。在马寅初先生逝世4个月后,1982年9月,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1993年9月,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授予马寅初。

《新人口论》“一度被辱没的智慧之音,永远使后人警醒。”

猜你喜欢
马老马寅初人口
达者马识途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12
马三立谈“让烟”
今日文摘(2020年4期)2020-06-24 10:09:42
马寅初巧喻教子
中华家教(2018年7期)2018-08-01 06:32:40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马寅初三骂蒋介石
103岁老作家马识途:总乐观 勤写作 练书法
长寿(2017年4期)2017-05-25 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