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2011-09-26 11:06:26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23期
关键词:澳门祖国内容

1 简介教材,阐明目标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确“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的深刻内涵以及这一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要学生明白“一国两制”构想本来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在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上进行了成功实践,充分说明这一伟大构想的可行性。通过对1981年叶剑英“九条方针”、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张”、2005年胡锦涛“四个决不”的介绍,了解党和政府对台工作的基本政策,坚决阻止任何企图制造祖国分裂的图谋,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时事,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中英谈判和香港回归;中葡谈判和澳门回归;“汪辜会谈”;江泽民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八项主张。②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和江泽民对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阅读邓小平、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的有关讲话,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及其实践作用。

3)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唯一可行之路,以及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

1.2 重点难点

1)重点:①“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2)难点:①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②在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3 教法建议与学法指导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探讨研究知识为主,教师点拨疏导为辅,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凸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主体性。教者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子图片或声像资料等,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理解。

2 展示流程,明晰理念

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力求凸显下面3个教学理念。

图1 教学流程图

2.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借助网络环境和资源,让学生分成4个小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力求实现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感悟。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而当学生因知识积累、理解能力、学习方法等因素处理和解决不到位时,教师适时给予启发点拨,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达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2 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在学生充分了解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适当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网站、资料提供给学生,以课堂内容为点辐射,了解一系列与祖国统一大业有关的知识。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己上网搜索所需要的资料,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2.3 体现思维情感的升华

学习本节课堂教学内容之后,使学生明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年青一代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请学生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填在“台湾问题解决方案意见征集表”的表格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在一曲《我的中国心》歌声中得到情感升华。

3 细理环节,精益求精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兴趣是行为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画面和音像刺激学生感官,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情镜,从而激发起情感的涌动,学生发出自主学习的期待。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笔者首先播放《七子之歌——澳门》,随后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七子’是哪七个地方?”学生回答后,笔者指出:“《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七个地方,如今只有台湾还没有回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由于历史上的某些原因,人为地造成现在台湾与大陆的分离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台湾问题’。建国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悬而不决,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历史的使命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时,我们要怎样才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呢?怎样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起兴、点题”的六字原则。通过音乐欣赏带给学生的是强烈的情感冲击,引发的是澎湃的情感冲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然后水到渠成、导入新课。

3.2 提供资源,自主学习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笔者借助网络环境和资源,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力争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个性感悟和能力提升。

例如在课堂教学内容环节的设计上,笔者借助网络环境和资源把教学内容策划成4个小组模块:第一,历史之源;第二,统一之策;第三,回归之路;第四,统一展望。同时4个小组模块网页中设置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网页中的内容自主学习。

表1

第一模块小组“历史之源”:香港问题的由来、澳门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的由来。

第二模块小组“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提出、内涵、意义)。

第三模块小组“回归之路”:香港的回归(1997年7月1日)、澳门的回归(1999年12月20日)。

第四模块小组“统一展望”: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的学习过程,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踊跃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初步体验,真正实现“面向有差异的全体”,这正是信息技术独特作用的体现。

3.3 再现情景,巧妙点拨

因学生的学习知识积累、认知理解能力和学习方法存有差异,学生感悟到的内容,有的略显稚嫩,有的富有创见,有的狭窄偏颇,有的灵光闪现。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以充分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交流,让学生的感悟理解在思维的碰撞中更为深刻而完善。

例如在讲述祖国统一大业的未来展望时,笔者设计以下几步进行指导点拨。

1)“隔绝(1949—1979)”时代。多媒体展示:蒋介石和蒋经国图片,再现当时两岸关系紧张的情境局面。

2)“暖风”时代。多媒体展示:“两岸关系的发展”表格(表1),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感受两岸关系缓和的春风。

3)“寒流”时代。多媒体展示:“李登辉的两国论”和“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材料。接着课堂提问:现阶段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学生通过材料得出主要是“台独”分裂势力和外国干涉势力,面对这些分裂势力,两岸人民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多媒体展示:“两岸人民反台独斗争”图片和“胡锦涛发表对台讲话”材料,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中国人民坚决阻止任何企图制造祖国分裂的图谋,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接着请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收复台湾?”学生在强烈的爱国热情中自然得出结论:针对的是分裂主义和外国干涉势力。

4)“契机”时代。教师过渡:虽然台湾当局仍在很多地方设置障碍,但是两岸同胞冲破层层阻碍,交往越来越密切。这些行为表明:“台湾,也想回家!”多媒体展示:“胡连盛会”和“宋楚瑜南京中山陵讲话”图片,使学生在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祖国统一。

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与课堂内容相和谐的情境,化枯燥的文字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使学生获得超越时空的心灵对白和审美感悟。这样,学生既感受了历史再现的神韵,又欣赏了形象、生动的画面,自然会加深感受,从而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3.4 精心设计,扩大训练

问题是学习的根本动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牢牢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是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合理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渲染烘托气氛,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思维会更主动、更积极,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有效。

例如在学生自主学习香港、澳门回归这段历史,理解香港、澳门为什么能够成功回归祖国怀抱时,笔者分以下几步进行精心设计。

1)情境营造。流媒体展示香港回归的经过(谈判、签约、回归),其中着重播放香港回归时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和激动人心的国歌。

2)归纳步骤。指导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根据影像画面内容归纳出“一国两制”在香港走向实践的步骤:①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在此处可向学生解释“主权换治权”的实质);②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③1990年,人大通过《基本法》;④1997年,香港回归;⑤展望“香港明天更美好”。学生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视觉、听觉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探求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降低学习难度。

3)学习探究。澳门回归的内容,教材着墨较少,但同样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之一。笔者用一个小动画对此部分内容做了必要的补充,最后都定格在江泽民手书“开创澳门新纪元”的幻灯演示图片上,整个课室会再度被爱国主义情绪渲染,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油然而生。接着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究得出“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这是解决港澳问题的前提;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关键;③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④《联合声明》提供解决的法律依据。

4)课堂随想。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笔者又设计课堂随想:“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割让香港岛,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比较两件大事,谈谈你的主要感想。”学生在强烈的情境学习中得出感想:“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抵挡不住英国的侵略,被迫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如今,通过谈判,中英两国达成协议,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洗刷了百年耻辱,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这个重大胜利,应当归功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和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英明、伟大。”

5)问题升华。最后,利用网络互动,指导学生升华思考:“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有何重大意义?”学生通过网络平台QQ聊天软件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想法,并总结得出港澳回归意义:①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②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③世界——为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信息技术的使用,既丰富了教师教学的形式,也灵活了学生学习的方式,而且扩大了训练的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不正是信息技术的快捷之魅力吗?

3.5 拓展内容,丰富学习

“理想的历史教学应打破时空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为拓展课文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供了保障。在新课结束时,笔者进一步拓展内容,丰富学习。

1)思维拓展。讲完本节新课内容时,笔者总结指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作为年青的一代,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请同学们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填在表格(表2)中,然后通过QQ等聊天软件把意见和建议发送到我的博客网站上。”通过开放性的意见征集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表2 台湾问题解决方案意见征集表

2)情感教育。利用多媒体Flash动画演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余光中强烈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心愿。学生在强烈的爱国热情中体会到:如今台湾的回归与祖国的统一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将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一道,坚决阻止任何制造分裂的图谋,为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不懈努力。

3)教学升华。多媒体显示讨论问题:“台湾为什么最终能够回归祖国的怀抱?”学生通过网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①从历史上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②从现实上看,台湾已与大陆进行交流(经济、文化、传统);③从民族上看,我们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④从法律上看,大陆《反分裂国家法》明确规定任何形式的台独都违法;⑤从现实可行性上看,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的原则,已经实施于港澳问题,而港澳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说明回归的可行性;⑥从民心向背来说,人民渴望祖国统一。

4)情感升华。师生共同演唱一曲《我的中国心》,在强烈的爱国热情中结束本课。

4 教学效果及反思

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资源是其他媒体和手段无法替代的,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操作性平台,激发了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4.1 与现实紧密结合

“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很明确,一个主题:祖国统一。这一主题下的史实内容与现实政治相结合的程度相当密切,相当灵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正好符合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4.2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具体实施基本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注意体现历史新课堂的活力与创造力,注重师生的共知、共享和共进,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者注意密切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4.3 拓展教材

“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设计没有局限于课本关于“一国两制”提出的原因、经过、影响的分析,而是补充大量的课外材料,用课外充实课内,拓展和深化课内,使课内与课外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4.4 情感人文教育

“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教育中,没有气势磅礴的口号式教育,也没有枯燥无味的灌输,而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深化,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于学生的心田。

总之,教学的艺术在于不断地探讨最佳方案,同样一节课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本节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成功的。

猜你喜欢
澳门祖国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我和我的祖国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30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05-21 03:30:46
澳门回归日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
我爱我的祖国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
军事历史(1999年6期)1999-08-21 02:17:04
99澳门
大众摄影(1999年12期)1999-06-06 22: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