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超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卫生课部,湖南 长沙 410100)
随着近10年来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及全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大超杯)的发展壮大,全国不少高校、名校都组建了高水平篮球运动队。随之而来的是这些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员在成为校园文化闪耀之星的同时,也成为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在校园内过人的长处、特殊的待遇、学训矛盾等原因,不少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滋生了“特权”思想。本文就这一“特权”思想现象结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篮球运动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见(表1):
表1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篮球运动队队员不及格科目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降低,说明队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在参加班集体活动方面,运动队队员绝大部分的班级团队活动都不参加,说明队员将自己排除在班级同学之外,对班级集体活动抱着一种消极甚至是抵制的情绪;而每周上课的次数却随年级的增加在不断减少,这说明运动队员的缺课现象严重。这些现象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训练比赛成绩以至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以后的人生道路。究其原因,以上现象的出现是队员的“特权”思想作祟的结果。怎样帮助篮球运动队队员杜绝和克服“特权”思想,这是高校教练员面对的一个难题。
学校在学习、训练、补助、奖励等方面都给了校队运动员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些是高校的其他学生所无法相比的。而像国外的学生运动员还有更为优厚的政策,如美国大学运动员基本来源于中学,许多大学都设立奖学金以吸引有运动天赋的中学生,一名优秀的篮球或橄榄球运动员可能同时收到来自50多所大学的邀请函和奖学金,奖学金的数量一般在5500美元左右,学校还为运动员免费提供住宿,并免除学费,文化课考核标准也相对降低。有的学校甚至还提供交通工具。所以当运动员看到自身的优越待遇与普通大学生的巨大差别时,自然“特权”思想就开始萌芽。
篮球队员因在球场上有过人的球技、身体素质而受到其他文化生狂热的追捧。很多学生甚至成为他们的球迷,关注他们的训练和比赛,在场外为队员欢呼加油。获得佳绩时,把队员当成明星,投以崇拜、羡慕的目光。他们的虚荣心同时也得到满足,于是“特权”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膨胀。
大部分篮球运动队队员是从体校特招的,而体校的教育非常注重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忽视运动队队员的文化培养,让运动队队员一心一意走体育特招这条路,所以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某学院代表队,全篮球队队员12人中,只有3人读过高中,6人读过初中,还有3人在初中只读了一半。因文化素质不高,队员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与普通大学生存在差异。
篮球队员进入高校后,最大的任务就是训练比赛为学校争取荣誉。然而一边是每天高强度的训练,一边是各专业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感觉时间紧,而又不能做到很好的平衡与协调,加之本身的文化基础差,跟班困难。于是大部分队员干脆放弃文化学习,旷课现象十分严重,甚至跟系部、班上同学、班主任老师、辅导员无任何的联系。有的队员在校几年都不知道自己的班主任老师是谁,也不认识自己的同学,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成了班上同学、老师眼中的“另类”。 这让其“特权”思想进一步得到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的货币化、契约化、市场化,使部分优秀运动队员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抬头,价值取向发生偏移。随着中国体育与国际体育联系的进一步加深,优秀运动队的国际接触也更加频繁,国际大环境对青少年运动员的影响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直接与强烈。再加上现在青少年运动员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思想比较严重。这些都加快了“特权”思想的发展。
因受“特权”思想作祟,篮球队员在比赛中为了突出自己,更愿意单打独斗而不愿依靠整体实力赢得比赛,这极大地违背了篮球运动的集体性规律。一旦遇到强敌,个人能力受挫,又没有全队整体配合,一下子兵败如山倒;还体现在比赛中全队如一盘散沙,没有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作风。这直接导致训练比赛成绩下降。某学院篮球代表队是湖南省高校篮球运动界的一支劲旅,培养了一批省内知名的篮球运动员,也为用人单位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篮球人才。2001—2004年连续获得全省大学生篮球联赛专科组的第2名,但此后由于特权思想作祟,2005—2006年运动成绩逐步滑坡,只获得了第5名。从客观原因上说是运动队伍青黄不接,经费投入少等因素,但从主观原因上看,主要是运动员“特权”思想作祟的结果。
“特权”思想导致纪律涣散。一些运动员在生活上无组织无纪律,自由散漫,训练中自由任性,不听指挥,迟到、早退甚至旷训日益严重。甚至开始出现打架斗殴事件;还有一些运动员耐不住运动队训练生活的单调、枯燥和寂寞,经不住外界“灯红酒绿”的诱惑而精力转移,无视队规队纪,外出追求高刺激、高消费、高享受,给管理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篮球队员在不健康的“特权”思想影响下,对事物的判断过于以“我”为核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认为自己以后的人生历程会一帆风顺,对自我价值缺乏正确评价,对社会复杂性不能深刻理解,往往表现出“大道理听不懂,小道理讲不通”的矛盾。当这些运动员真正踏入社会以后,难免到处碰壁,他们的光荣感、自信心会逐渐消退,这很不利于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管理教育工作的灵魂、生命线,对于有“特权”思想的大学生运动员尤其重要。因此,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篮球队日常训练和生活管理的全过程,并当作一件经常性的重要任务来抓。训练中,教练员要不断强调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理念;训练之余,坚持每周一会,让队员写训练心得,通过文字让队员将真正的想法传递给教练员,发现队员在思想上有任何的波动,及时发现予以开导教育,把不好的苗头尽量消除在萌芽状态。
要遏制队员的“特权”思想,有必要通过建立适宜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实行管理。球队队员的个性、爱好和打球动机各自不同,这就需要用纪律和制度来规范行动、统一步调。在一般情况下,篮球运动队应建立言行规范制度、日常生活制度、训练制度、比赛制度。通过这几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让队员们达到这样的目标:第一,创造和保持球队的整体良好形象。第二,保持和增强队员的充沛体力。第三,提高队员调节与控制情绪的能力。第四,形成球队良好的整体性格。在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且在执行规章制度中要做到发扬民主;教练员和队长应该成为执行规章制度的楷模。做到有法必依,令行禁止,不搞形式主义。在规章制度面前让队员体会到自己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从而打消“特权”思想。
学习与训练之余,队员要积极参与各系部的建设工作,主动承担系部的学生干部工作,争取让队员中有少数人能成为班级或系部的学生干部成员,让他们在系部的文艺、体育等方面发挥自己的能量。使其从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开拓自己的社交圈,与同学们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亲和力。这样能有效地消除队员的“特权”思想。
不少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不够高,道德认识水平也有待提高。应积极向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导与管理相结合,加强组织纪律性,以大学生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包括做人、做事、训练和做学问这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帮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比赛和训练,帮助他们培养热爱集体、珍惜荣誉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团结、积极进取的品质。这样才能根治队员的“特权”思想,促进篮球代表队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