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工
周世钊:“贤者在位与能者在职”兼得的爱国民主人士
★文工
毛泽东称周世钊是“真能爱我,又能于我有益的人”,并称赞他是“贤者与能者”;周世钊则称毛泽东是“素抱宏愿”的“吾兄”,又称他是“尊敬的主席”。
周世钊,字敦元,别号敦元、东园。1897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初十)出生在离韶山冲约15公里处的湖南省宁乡县石子冲的一个农民家里。童年的周世钊过着勤俭、简朴而艰苦的农家生活。农家生活虽然清苦,却不失书香气息,周世钊7岁时,父亲周润生就亲自教他诵读《大学》、《论语》、《三字经》等。9岁入学,10岁时,周世钊到宁乡南村五都学堂学习。1909年春,周世钊考入宁乡玉潭高等小学堂,在这里学习了4年后于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并在此结识毛泽东,同受业于徐特立,从此与他们结下不解之缘。
在一师学习时,徐特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他的革命思想与崇高品质,深深地感染着周世钊,也因此坚定了他教育救国的志向。1921年,周世钊抱定“教育救国”的宗旨,谢绝参加毛泽东、蔡和森创建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建发展工作,赴南京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研究教育。1922年转入该校文学院研究中国文学。1925年春应徐特立聘,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执教国文。翌年,返东南大学复学,1927年毕业。
国共合作时,经徐特立介绍加入国民党,任南岳日报编辑兼第一女子师范教员。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周世钊不甘作反动军阀的应声虫,拒绝写反共文章,决然去职,也未参加国民党员的重新登记,先后执教长沙明德中学、稻田中学、长郡中学、周南女中、第一师范、妙高峰中学等学校任国文教员,并任周南女中教导主任多年。抗战八年,周世钊持节自守,不与国民党党棍团痞同流合污,热心实施其“教育救国”的主张。抗战胜利后,1946年正式与国民党脱离关系。1947年7月先后任湖南第一师范、长沙妙高峰中学教员、教导主任。1949年7月任第一师范代理校长,积极支持学生护校迎解放等进步活动。
长沙解放后,周世钊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领衔与一些老新民学会会员和教师联名向毛泽东致贺电,毛回函:“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周受到莫大鼓舞,更致力于教育事业,终其一生为教育发展呕心沥血。
早在一师就学时,周世钊就得到徐特立的器重与赏识。周世钊在东南大学休学一年间就受徐特立邀在女师任教,而且他还尽在湖南高师、武昌高师、北京高师、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和湖南优级师范中选聘了各科教师,充实女师力量。
1927年,周世钊从东南大学毕业回到长沙,暂住在车站附近的一个小旅馆里。不久,徐特立亲自到旅馆看望他,并嘱他住进第一女师,邀请他继续回女师任教。此时周世钊已答应做《南岳日报》的编辑工作,但又深深为徐特立的诚挚邀请所感动,于是决定接受徐特立的邀请白天教书,晚上编报纸。
徐特立在白色恐怖中加入共产党后投身革命事业,暂别了一师。解放后,徐特立常来长沙。他每来长沙,必去一师见周世钊,并多次叮嘱周世钊要发扬一师办学的好传统,团结教师职员一道把这所学校办得更好。1967年暴风骤雨般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中国时,周世钊正任湖南省副省长,也在受冲击之列。徐特立不仅没有因为他为副省长受到冲击而避之不及,反而热情地留在北京的家里一住就是两个月。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91岁。在长沙处于严峻形势下的周世钊惊悉噩耗后,十分悲痛,当即发了唁电,表示沉痛哀悼还写了一封长信给徐特立的家属,以深厚的感情缅怀先生。徐特立逝世之后,周世钊缅怀之情与日俱增。在徐老谢世后的七八年里,周世钊每每谈话常称徐老,写文章也常写徐老。甚至当周世钊的亲属、朋友、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也总是以徐特立精神勉励他们。
周世钊和毛泽东初识于一师,自此之后两人情意拳拳,过从甚密,书信来往不断,诗词切磋频频,相知相交63年。可以说,周世钊既是与毛泽东经常作诗填词应对唱和的诗友,又是相处融洽无话不谈的知己,是毛泽东的同学、挚友、诤友和畏友。
在一师时,毛泽东赠给周世钊的诗就有50首之多,可见毛泽东与周世钊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唱和人生。1955年6月毛泽东回湖南,20日上午,毛泽东横渡湘江后,弃车步行登山。此时主席虽年过花甲,仍健步如飞,走在最前面,还和陪游的周世钊等谈笑风生,不觉间已登上云麓宫,毛泽东意犹不决,仍不肯停下休息。又走到宫外的望湘亭,凭着石栏,眺望美丽如画的橘子洲和北去的湘江。这次相会,周世钊看到老同学的矫健身姿和老当益壮青春焕发的精神状态,十分高兴,夜不能寐,不觉诗情涌动,不吐不快。就取笔在手,一首情真意切的七律油然而生:“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周世钊后来将这首题为《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诗寄毛泽东“审正”,同时还寄去了自己的另外数首诗作。毛泽东收到周世钊的诗后于1955年10月4日致信周世钊唱和: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如此与毛泽东的唱和佳话不胜枚举……
尽管周世钊与毛泽东是唱和最多的诗友,也是一师读书时的老同学,对毛泽东十分敬佩,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主席面前仗义执言,是敢和毛泽爱面对面“交锋”的终生诤友。
“文革”开始,周世钊即上书毛泽东陈述己见。1967年周赴京期间,向毛泽东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种种问题,并进言:“今天这个局面,民主党派还起什么作用……连个庙都没有了。”1972年8月,再次向毛泽东进谏八点意见,涉及“解放老干部”、“为知识分子正名”、“恢复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制止开后门不正之风”、“消除派性”等方面,其耿介气节令人钦敬。“文死谏,武死战。”在共和国最严峻的时刻,小人当道、忠臣直士三缄其口的时候,作为好友的周世钊敢于犯颜直谏,面对面和毛泽东交锋,指出其错误,实属难能可贵。
1958年,“大跃进”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此后,周世钊在北京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问起他开会前去了哪些地方参观视察,有什么感想。周世钊如实回答道了自己在湖南宁乡了解到的人民公社的情况,并指出粮食亩产的数字不实在。毛泽东听后随即肯定了周世钊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希望他永远能保持这种品质和作风!受到毛泽东的肯定和鼓励,以后周世钊每次与毛泽东交谈都坚持4个字:实事求是。这也是毛泽东之所以能与周世钊相交相知60多年,始终能成为挚友、诤友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