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宇凡
校园开启“云之旅”
文/傅宇凡
校园用户的多样化、对资源需求的多样性,对服务需求的个性化,不少学校考虑开始云中漫步。
2010年底,“教育云服务大会”如期展开,来自364所高校的631位高校信息办、图书馆、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等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地市教育城域网负责人与会。大会发放了“2010年教育云服务大会调查问卷”,收到27个省市自治区的232个大学的586份问卷,经学校去重后筛选出232份有效问卷。在此次问卷调查对象的232个大学中,有43所“211”高校。
当问及“学校是否已采用云计算架构”,仅有3.88%(9所)学校已经采用,93.1%的学校尚未采用。
原因有多种,集中的观点认为“云计算还是个理念,相关技术还不成熟,打算观望”,此外,成本和人才,也是考虑的因素。然而,在232所学校中,众多学校对云计算是“乐观其成”;认为云计算“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是未来发展趋势”的有173所学校,占到74.57%。
低成本、灵活性和提升服务质量,是云计算备受关注的真正原因。
相关人士表示,“云计算模式本身是一个非常绿色的模式,数据置于云端,用户从数据池中各取所需。对数据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分配,省去硬件方面的设备投资和管理费用。”这使得不少学校有意采取云的架构。
2010年的云计算,校园谈得最多的是“落地”。不同于当年网格计算的是,这次落地,更接近大众,更贴近服务。
如何落地?资源整合、服务整合,是专家们开出的“良方”。图书馆界大力推行服务的融汇,这也是高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最为关注的一个目标。在其云服务平台模式上,未来图书馆一些传统业务,如自动化系统的编目、流通管理、采访管理等,以及更多相关的技术,都将打破物理的图书馆界限,可以外包,并在云平台中实现,而图书馆将可以集中精力在内容质量上下工夫,整合更多的服务,向服务型图书馆转型。
信息网络中心则更多关注数据中心对服务的整合。利用云计算的架构,建立校园公共平台,各部门信息共享互通,同时,可以减少重复建设。数据中心、校园卡系统、公共通讯平台、校园电子地图、公共门户、高性能计算资源、虚拟实验室、移动学习资源……所有在校园里能想得到的公共服务,都已经纳入“云”的视野。
共享域、区域云、私有云,概念纷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具有相同特点的群体提供服务。校园正好有这样的群体需求。
当然,挑战与变数时刻存在。专家提出,校园如何基于现有的架构,过渡到云的架构,如何上规模从而体现“云”的优势,管理模式如何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型问题如何解决等等问题。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的主流厂商都已经将云架构并入自己的整体解决方案当中,这也许就是一个信号。
对于产业界来说,2010是非常不平静的一年,主流企业间的重量级合并时有发生,并且不同的企业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2010年4月,HP宣布对H3C收购完成,9月,HP成功竞购3Par,思科于2010年底筹备并于2011年初成功收购LineSider以增强其云计算技术。
IBM、微软、谷歌等对云计算做出了不同的诠释,采取了迥异的战略,发展各自的商业模式。IBM的硬件,微软的软件,都通过产品的销售,直接从用户获得收入。谷歌则是免费提供服务。
不管怎样,教育领域也是企业“云”的一个重要阵地。
DELL以数据中心切入教育“云”,提出高效数据中心的理念。DELL认为,当前数据中心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效率问题,二是灵活性问题,因此,DELL将建立基础架构云计算平台,使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由静态转化成动态。
此外,在教育领域中占有很大优势的锐捷网络则在日前推出专门针对云计算特性的数据中心交换机系列。
各类与云有关的联盟也在2010年应运而生。7月,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在京成立,由联想、赛尔网络、中国移动研究院、百度、神州数码、用友、金山等19家单位发起成立。成立后的联盟将以服务产业为导向、以共享资源为主线,汇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进云计算领域产学研合作。同时,上海市推行“云海计划”吸引多个大学参与,中山大学在南方的大学中推行教学资源的教育联盟,兰州大学联合甘肃省十几所高校组成“云联盟”……
这一切预示着,在即将到来的2011年,教育领域将会围绕“云”展开新的竞争,出现新一轮的突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