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中国利用外资路有多远

2011-09-23 05:52张国云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企业

张国云

后金融危机:中国利用外资路有多远

Empress Financial Crisis Ages:How far is the road of util ization of foreign funds of China?

张国云

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制造业迁往中国周边国家引来广泛关注。富士康事件后,又有议论认为,随着劳动力成本提升,一些外资要将制造业转移出中国。而“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通过积极实施“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境外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当前世界投资趋势

从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来看,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有两个年份是创历史新高的,一个是2000年的1.5万亿美元,一个是2007年的1.83万亿美元。2007年也就是这场危机前,全球的FDI创历史新高,当年全球的FDI占到了89.6%,也就是近90%的FDI都是通过跨国并购、强强联合实现的。

根据世界投资报告的分析,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吸引FDI大致上占到了二分之一,对外投资占到了四分之一。从2007年开始到目前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四国,成为吸引FDI的热点。从全球的趋势来看,制造业的FDI在下降,服务业和初级产品的FDI在上升。200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的FDI的比重在下降,房地产和服务业的FDI在上升,外销型的FDI在急剧地下降,市场驱动型的外资在急剧上升,日本和美国来中国投资的FDI内销型现在所占的比重都是超过了60%,不过由于这场危机,为了避险,最近两年有一些制造业重返中国,我国最近两年制造业的FDI有所回升。

从中国的美国商会、欧盟商会、日本商会所公布的2010年的白皮书来看,对中国未来一年充满乐观的美国企业高达82%,比2009年46%,翻了一番,欧盟企业对中国增长前景总体乐观是78%,比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日本企业有75%的企业认为中国是最有希望的投资目的地。

总的来看,欧美日的企业仍然看好中国。抱怨的主要是对目前政府管制的趋势表示担忧,我国目前的执法程序是外商投资企业反映最大的障碍。日本企业反映最多的是工资上涨和歧视国外企业,其中抱怨最大的,如自主创新被认为是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是歧视性的,进口替代是歧视性的,产业政策是歧视性的。但是,我们的规定和执行完全是两码事。国际资本逃脱政府管制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平行代管,就是交易双方在中国你用人民币替我付,在香港我用港币替你付,在美国用美金替你付,双方都不会有资金的跨境流动,但是巨额的资金在过境。两个平行市场都关闭得好好的,但是却充满了热钱。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80%是内销,在这种情况下,就中国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而言,国有企业是30%,民营企业是22%,外商投资企业是12%,外商投资企业是内销的,又是跨国公司,价值链全球分配,比国内企业强大,这种环境是不公平竞争。为了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做好新形势下的外资工作,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做好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表明中国人对外资仍是欢迎的。

适应外资三大转移

当前产业转移并不是把劳动力成本作为唯一的选择。有市场驱动型,也有以国内市场作为主要投资目的的跨国公司。这种情况下,国内中西部一些地区的优势和作用会逐步增强。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目前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并不是仅仅依靠劳动力的优势,还有长期的经济成长的成长性优势。

与过去大量转移低端制造业不同,最新的调查显示,随着国际新兴战略产业的兴起和以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国外向中国产业转移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低端制造业,而是包括区域研发中心、高端制造业,以及为这两者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等在内的“三大重点”。

未来这三大转移重点反映了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优化增长方式的重要方向,也将成为未来中国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承接方向。

所以,对招商引资的重点,我们应该有一个新思路、新模式和新变化。下一步我认为对中国来讲,首先是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就要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从现代服务业来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为生产提供中间增值服务的业态变化。前30年生产要素的主角是农民工,劳动力便宜、价格便宜。下一步价格不便宜了,但是我们的东西要好,这就需要更多服务的业态为制造来提供增值,主要是研发、设计、创新和物流、运输、仓储、金融、保险、投资、信息咨询专业服务这些业态,这些业态的变化就会涉及招商引资以及我们的载体、平台、开发区和海关特种监管区下一步的转型和发展。海关经济特殊监管区下一步核心的问题就是国际化,也就是怎么能够从报税物流、报税加工发展成能够国际运作的特殊区域,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一个促进。

生产性服务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主要在中心城市。这里又涉及到中心城市怎么发展的问题,2010年的世界银行发展报告讲的就是经济比例。这里有三个观点:第一个是空间。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空间的趋势还是一个集中的趋势,集聚的趋势。从空间上看地球是不平的,全球的经济活动 50%以上都是集中在1.5%的空间上。因此,目前,不是一个扩散的过程,全球仍然是一个集中再集中的过程。从城市来讲,像杭州和周边的中心城市,要打造好CBD,打造好城市中间的核心块,把高端的东西吸引建设起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第二个是人才。人才的特性在于有人才的地方,越能够吸引人才;越没有人才的地方,人才越不会去。因此,如何建立人才的高地,这是要花相当大的心血去做的。第三个是城市间快速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运输和通讯的科技革命给城市之间带来的变化是本地化,也就是城市间快速轨道交通体系的建设,导致的就是半小时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区,这种城市间的本地化,仍然是一个集中的趋势。譬如,在香港,你会发现香港半山的房子特别贵,香港半山以外,地铁半小时以外的地方房价就会便宜很多,一小时以外的地方房子管理得又好,盖得又好,而且政府为了这个地方能够集聚,周边有大量世界名牌的打折店,给很高的折扣,希望人们愿意到这儿来住,但是房价却很低。为什么?因为时间成本太高,通讯科技革命导致的就是半小时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区,在这一小时经济区内变成一个高度的集中的空间,用现代化的城市间高速轨道交通连接起来。我到日本调研时就发现,日本三大城市区、城市带,也就是东京、京都和大阪名古屋,仍然有继续向东京集聚的趋势。空间的集中才能吸引高端服务所需要的高端人才。

中国面临着世界工厂的转型升级。世界工厂的转型升级,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代工的模式要转变成自主生产的模式。目前世界上,真正的技术源,高端的产品是在美国。我们看全球的服务会发现,是美国在给全球提供服务,是德国、日本在全球购买服务。像研发和金融,主要还是在伦敦和华尔街,日本和德国到现在仍然是强在制造而不是强在服务。日本和德国下面就是韩国、中国台湾,再往下就是中国香港,再往下就是中国大陆,构成一个替别人打工的代工体系。这一次危机我们暴露出什么问题呢?也就是当欧美的经济不好,代工模式需求端和市场出了问题,这时代工的企业就受到很大的影响。代工企业受到很大影响后,为了自救就开始发展内销,开辟新兴市场。一旦要开辟新兴市场,就会发现虽然中国的出口做到世界第一,但是没有自主渠道,没有自主的设计,没有自主的生产体系。没有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体系为你做渠道,为你做设计,为你下订单,会发现很难开拓科学市场。因此,自主生产体系的发展就成为下一步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改革的一个重点,发展模式是迫切需要转变的。

开放的模式也需要转变。我认为出口导向型的外向模式,或叫小经济体模式,是以更多出口、外需来支撑38万亿元人民币大经济块发展的,现在这个小经济体的模式是拉不动中国经济大车了,必须转向。五中全会的报告指出,要转向扩大内需的产业。要扩大内需就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当扩大内需的战略发展的时候怎么防止内向型的趋向。因为很内向,很内需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很慢,人们的观念很落后。如何把开放和扩大内需战略结合到一起呢?我认为扩大内需战略,一定要有经济国际化战略的配合。经济国际化战略,就是人才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产业的国际化和贸易的国际化。过去我们做引资的时候,眼睛里只有外国的企业,服务对象只有外企。当我们做的是国际化的时候,人才有外国人和中国人,资本有外国的资本和国内的资本,企业有外国的企业和国内的企业,他们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这样就能够避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时会产生内向型的趋向。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一个话语权的问题。比如,铁矿石我们是第一,稀土我们是第一,为什么我们不能有定价权,不能有话语权。中国铁矿石,一定要有话语权,铁矿石的定价模式就由年度定价变成季度定价,季度定价变成月度定价,月度定价变成现货定价。一旦到现货定价的时候,购买者将承担所有市场风险。

有话语权者既是市场的领袖和定价者,又是规则的制定者,还是责任的担当者,三者缺一不可。比如,美国超过英国,发生在19世纪,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早就超过英国了,是世界上绝对老大,可是还没有拿到话语权。在20年代的时候美国还没有做好拿到话语权的准备,它还是一个顺周期的调节者,不是一个逆周期的调节者,它在市场中还是一个规则的追随者而不是决定者。在价格决定的时候,它是价格的接受者不是价格的决定者,英国人要恢复“金本位”,美国就全力以赴配合,让它提高利率就提高利率,让美元升值就升值。也就是英国仍是世界领袖,虽然它已经没有世界领袖的实力。美国有这个实力,但是它还没有做好当世界领袖的准备。美国人真正成为世界的领袖、价格的决定者是在二战结束以后。我认为中国很像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虽然块头很大,但是还没有做好拿到话语权的准备。

要引资更要引智引制

长期以来,我们的引资是引入资本、引入外汇,因为20世纪80年代我们缺钱,缺外汇,外汇比黄金都珍贵;后来我们提出了引智,叫招商选资和引入国外的人才、智力、设备。

下一步引资的重点,应该是引资、引智、引制。当然,关键还是在制度,招商引资制度上的变化特别重要。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最成功的是规划,由于坚持了规划,到苏州去买房子,苏州工业园区的房价是8000元/平方米,是杭州的四分之一,都是人间天堂,而杭州的房价是3万元/平方米。苏州工业园区的房子从规划那一天起就已经把它都盘下来了,房价再怎么涨,都已经内部化了,因此房价贵不了了。苏州工业园区1980年做的规划在2010年还能被遵循,原因在于法制。因此,引资、引智、引制的关键在制度。深圳在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区引入自由港的管理制度,逐步把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变成自由贸易区和真正的自由港区,就是所有的条条框框的事权都要落实到这个地区,使这个地区真正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开放的地区,而不是一个形式上的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区。

其次,怎么引入研发、设计、创意。从全球化的角度看,越国际化的东西技术含量越低。中国前30年我们招商引资主要就是农民工,下一步怎样才能招到一些好的东西?我认为:一是开放竞争。用开放竞争的方式来获取内销型、市场驱动型的跨国公司的好东西,否则不把最好的人、最好的产品、最好的技术拿到中国,它就站不住;用中国市场的需求前景、用中国经济的诱惑力来迫使跨国公司把好东西拿过来。二是要素创造。在中国按照要素禀赋肯定是做劳动密集型东西是最好的,做不了技术。可是现在必须做技术,就是要在比较劣势的领域里做出优势来,不能靠要素禀赋,必须靠要素创造,要素创造的核心就是国际要素。刚才我说引入制度,引入制度就是寻找一个比较好的国际伙伴,因为他会把一些理念、管理、制度和一些好的要素带过来。通过合作完成“干中学”的过程。三是要利用全球化的优势,把招商引资引来的东西,想办法将一部分价值链链条扩散到国外去。

目前招商引资从浙江的经验看,是以外资、以央企、以民企为主,也就是实际上招商引资有三个部门,一个部门引外资、一个部门引央企、一个部门引民企。但是,下一步我们的招商引资很可能是一个混合模式。什么是混合模式?就是目前跨国公司体系是一个内封闭的体系,中国企业很难参与其中。下一步,我们招商引资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本国的内生性增长因素,引资不是专门引资和服务外资而是要培养出一个混合模式,让我们的民营企业能够参与其中,让民营企业在过程中成长愉快,这是问题的关键。

对外开放需新思路新模式

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产业转移新动向,我们应该积极把握,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和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深化开放型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利用外资与境外投资在我国经济转型、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要着力实现“四个转变”:利用外资结构由以承接产能转移为主向承接资本转移和技术转移并举转变;利用外资空间由以沿海为主向“陆海统筹”转变;对外开放由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转变;境外投资由以市场拓展为主向跨国经营和战略布局并重转变。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按照“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深化对外开放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加快推进综合开发试验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国家试点工作,重点在经济对外开放、外贸体制创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地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我国配套改革试点向纵深推进,重点加快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地方金融创新、民营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型政府创建、民主法制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创新,加快形成适应我国发展要求的对外开放新体制、新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建立在一个新的起点,必须是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结合。应围绕产业升级和转移发展,大规模高水平承接转移,让更多的创新资源在承接中集聚,让更多创新成果在承接中转化。真正在承接中提升竞争力。

——加快推进对外开放大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做到产业转移与集群发展结合,单个项目、企业或产业的转移转变为相关产业链的整体转移,形成产业集群。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按照“高、优、特、新”的要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推进一批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重大外商投资项目,使之成为推动我国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推动开发区(园区)升级、扩容、新设和布局调整工作。以国家重新启动开发区升级为契机,积极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并适时扩容一批、新设一批、调整一批省级开发区(园区),进一步拓展、优化我国开发区(园区)发展空间。

推动开发区(园区)提升发展。各级开发区(园区)要按照分类指导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突出特色优势,加快提升发展,着力建设一批自主创新示范园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一批集约用地示范园区、一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示范园区、一批质量品牌示范园区,更好地发挥开发区(园区)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主平台、主阵地作用。

——着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强化政策保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9号)有关精神,加快制定出台各地利用外资工作配套政策与措施,进一步强化对利用外资的引导,重点加大对鼓励类重大外资项目、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外资研发中心建设类项目的扶持力度,在财政、税收、土地、信贷、外汇管理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加强投资促进工作。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要求,充分依托各类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现有招商平台,创新运作机制,强化“以民以外、民外合璧”,积极开展产业对接、企业对接和项目对接,重点谋划、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资金密集、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外资项目落户;加强利用外资重点项目库建设与管理,定期组织编制发布年度利用外资重点项目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动态调整;进一步优化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强化跟踪服务,为重大外资项目洽谈、签约、审批、建设和投产各环节提供有力保障,努力提高合同覆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成功率。

提高外商投资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督查和协调办理机制,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鼓励在外商投资集中地区设立国际学校、开设外国人就医便利通道,鼓励省内有条件的家政服务机构开展对外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高素质家政服务人员等,切实解决外商在生活、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

——加强境外投资政策支持和服务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境外投资扶持政策,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国家相关专项扶持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各级境外投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各类重大境外投资项目;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境外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开展离岸银行业务,在企业境外投资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简化政策性保险机构审批程序,提高保险支持能力;积极引导各商业保险机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范围,适当提高对俄罗斯、拉美、非洲等高风险地区的出口信用保险限额。

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建立各级协调机制,研究解决企业境外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进一步下放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权限,适当提高市、县(市)发改、商务部门核准项目的投资额;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人员出国(境)手续,放宽企业人员出访次数、天数和国家(地区)等审批条件,积极协调有关国家驻我国使(领)馆为境外投资企业外派人员提供签证便利;加强与各类驻外机构、中介机构、海外商会、协会和华人华侨的联系沟通,逐步建立与友好省州、友好城市的定期合作交流机制,适时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境外投资集聚区设立境外投资联系和促进机构,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与投资促进服务;积极鼓励省内中介机构加强国际合作,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为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供相应的投资咨询、法律、会计、审计、风险评估和技术援助等服务。

加强境外投资风险控制与管理。引导企业强化境外投资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决策,强化管理,努力提高境外投资成功率;加强境外投资项目的指导、监督和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境外投资行为,严格防范各种损害国家利益的活动,确保境外投资企业在国(境)外的健康发展;加强与相关国家、友好城市间的协调与沟通,逐步在政府层面建立相应的国际经济纠纷协商解决机制,为企业及员工提供及时的应急援助服务。

——加强对外开放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外资与外经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全省外资与外经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高利用外资与境外投资管理水平。

加强企业涉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企业涉外人才培训,通过分对象、分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国内、国际培训,进一步提高涉外人员的知识层次和业务水平,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境外投资高层次专业人才来浙,打造一支思想素质好、知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要求的复合型涉外人才队伍。

总之,中国经济愈来愈离不开国际市场,没有外资的流入,中国制成品的输出,中国的经济是玩不转的。

栏目主持:薛谷香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